约翰·斯坦贝克
约翰·斯坦贝克 John Steinbeck | |
---|---|
出生 | 小约翰·厄恩斯特·斯坦贝克 John Ernst Steinbeck, Jr. 1902年2月27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萨利纳斯 |
逝世 | 1968年12月20日 美国纽约州纽约市 | (66岁)
职业 | 小说家、短篇小说家、战地记者 |
国籍 | 美国 |
体裁 | 非虚构作品、写实 |
代表作 | 《人鼠之间》(1937年) 《愤怒的葡萄》(1939年) 《伊甸之东》(1952年)[1] |
奖项 | 普利策小说奖(1940年) 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 |
配偶 | 卡罗尔·赫宁 (1930年结婚—1943年结束) 格温·康格 (1943年结婚—1948年结束) 伊琳·斯科特 (1950年结婚—1968年夫逝) |
签名 |
小约翰·恩斯特·斯坦贝克(John Ernst Steinbeck, Jr.,1902年2月27日—1968年12月20日),是20世纪的美国作家、战地记者,196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主要代表作有《愤怒的葡萄》、《伊甸之东》和《人鼠之间》等。
生平
[编辑]早期生活及作品
[编辑]斯坦贝克出生于1902年,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的萨琳娜斯(Salinas)。斯坦贝克的父亲名叫约翰·厄恩斯特·斯坦贝克二世,是第一代到美国的德国移民,有德国和爱尔兰血统。斯坦贝克曾经断断续续在斯坦福大学上学,直到1925年他正式退学,他没有毕业,而是打算全力成为一名作家。
斯坦贝克的第一部小说出版于1929年,是以神话为题材,名叫《金杯》,可惜并不成功。斯坦贝克的首次得到评论家的赞赏,是他在1935年写的小说《薄饼坪》,他因此获得了加利福尼亚联邦俱乐部的金牌奖。这个讲述一个年轻人在大萧条时期,加州蒙特里杰克市,Tortilla Flat区的经历在1942年被搬上银幕,由史宾塞·屈赛,海蒂·拉玛和约翰·加菲尔德主演。
他是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主要作品有《人鼠之间》(1937年)、曾经获得普立兹奖的《愤怒的葡萄》(1939年)、《珍珠》(1947年)、《伊甸园东》(1955年)、和旅行记录《与查里一起旅行: 寻找美国》(1960年)。斯坦贝克的作品多描写大萧条时期的平民阶级及移民工人的生活,他的作品里经常出现在生活中挣扎的人物,被认为是受了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他的故事和人物都是来自20世纪上半叶时真正存在的历史环境和事件。他的小说反映了他广泛的兴趣,比如海洋生物学,爵士乐,政治,哲学,历史和神话。
他的17部作品,包括《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珍珠》、《伊甸园东》等都曾被好莱坞搬上银幕,而斯坦贝克自己写的剧本也有相当的好评,他给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电影《救生艇》写的剧本曾经在1945年得到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剧本奖的提名。
社会活动
[编辑]他是一个地方主义者,自然主义者,神秘主义者,也是无产阶级作家。他也因为同情当时的移民工人而得到广泛[谁?]的尊敬。
婚姻
[编辑]妻子:
- Carol Henning Steinbeck Brown,1930年结婚,1942年离婚,于1983年2月8日在加州蒙特雷市去世。
- Gwyndolyn Conger Steinbeck,1943年结婚,1948年离婚,于1975年12月30日去世。
- Elaine Anderson Scott Steinbeck,1950年结婚,于2003年4月27日去世。传说他的鬼魂经常在他们的合墓附近出现。
儿子(都是Gwyndolyn所生):
- Thomas Steinbeck,生于1944年8月2日。
- John Steinbeck IV(约翰·斯坦贝克四世),生于1946年6月16日,卒于1991年2月7日。
获奖与荣誉
[编辑]- 1936 - 加利福尼亚联邦俱乐部的金牌 最佳加利福尼亚作家奖 (Tortilla Flat)
- 1937 - 加利福尼亚联邦俱乐部的金牌 最佳加利福尼亚作家奖 (In Dubious Battle)
- 1938 - 纽约剧本评论员奖 (《人鼠之间》)
- 1939 - 国家艺术与文字学院 美国最畅销书籍奖
- 1940 - 普立兹奖最佳创作奖 (《愤怒的葡萄》)
- 1946 - 哈孔王图书馆十字奖 (The Moon is Down)
- 1948 - 国家艺术与文字学院
- 1962 - 诺贝尔文学奖
- 1963 - 国会图书馆美国文学部的荣誉顾问
- 1964 - 美国自由勋章
- - 肯尼迪纪念图书馆理事
- - 年度最佳纸皮书奖
- - 新闻届自由勋章
- 1966 -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rts Council
- 1979 - US Postal Service issued a John Steinbeck Commemorative Stamp
- 1983 - Steinbeck Center Foundation started in Salinas, CA
- 1984 - American Arts Gold Medallion of Steinbeck issued by the US Mint
- 1993 - Steinbeck Center Foundation opens interim head quarters
- 1997 - National Steinbeck Center groundbreaking
- 1998 - National Steinbeck Center Grand Opening (June 27, 1998)
台湾出版的作品
[编辑]- 秀峰/译,《鼠与人》,台北市:新兴,1958年。
- 王健、李盈同/译,《制罐巷》,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1971年。
- 杨耐冬/译,《大地的象征》,台北市:水牛出版,1968年、1972年。
- 译者不详,《南行的货车》,高雄市:风行,1961年。
- 郭功隽/译,《令人不满的冬天》,台北市:正中书局,1963年、1971年。
- 秋帆/译,《抛锚汽车》,高雄市:人文书局,1965年。
- 张时/译,《冬日愁情》,台北市:皇冠杂志社,1961年、2007年。
- 赵家忠/译,《月亮下去了》,台南市:综合出版社,1968年。
- 李继霖/译,《红驹》,台北市:正文书局,1969年。
- 林俊德/译,《童心》,台北市:云天,1970年。
- 蒋柏川/译,《沧海泪珠》,台北市:天人出版社,1970年。
- 陈双钧/译,《沧海泪珠》,台北市:正文书局。1971年。
- 舒吉/译,《斯坦贝克携犬旅行》,台北市:三民,1971年。
- 段续/译,《天堂牧场》,台北市:正文书局,1972年。
- 李继霖/译,《小红马》,台北市:正文书局,1972年。
- 韩正光/译,《人鼠之间》,台北市:正文书局,1972年。
- 杨耐冬/译,《月亮下去了》,台北市:大林,1973年第3版。
- 邱海岳、洪维建/译,《斯坦贝克中篇小说选》,台北市:年鉴,1977年。
- 汤新楣等人/译,《人鼠之间与不满的冬天》,台北市:远景,1981年。
- 杨耐冬/译,《斯坦贝克小说杰作选》,台北市:志文,1982年。
- 文言出版社编辑部/编,《沧海泪珠》,台北市:文言出版社,1982年。
- 蔡明哲/译,《前进列中》,台北市:德华,1982年。
- 译者不详,《人鼠之间》,台北市:历史文化,1985年。
- 杨耐冬/译,《愤怒的葡萄》,台北市:志文出版,1986年、2002年。
- 邱慧璋/译,《伊甸园东》,台北市:远景出版,1979年初版、1987年6版。
- 胡仲持/译,《愤怒的葡萄》,台北市:远景,1989年、1993年。
- 译者不详,《人鼠之间》,台北市:文国,1989年、1990年。
- 汤新楣等人/译,《人鼠之间》,台北市:矜枫出版,1989年。
- 林淑琴/译,《平原传奇》,台北市:联经,1992年。
- 吴雅惠/译,《小红马》,台南市:汉风,1994年。
- 林树岭/编著,沈汶谊/插图,《愤怒的葡萄》,台南市:光田,2001年。
- 杜默/译,《斯坦贝克俄罗斯纪行》,台北市:马可孛罗文化,2002年。
- 蔡梵高/译,《美国与美国人》,台北市:一方出版,2002年。
- 麦慧芬/译,《查理与我:斯坦贝克携犬横越美国》,台北市:马可孛罗文化,2003年。
- 陈宗琛/译,《愤怒的葡萄(上下册)》,台北市:春天出版,2013年。
- 陈宗琛/译,《人鼠之间》,台北市:春天出版,2013年。
- 林捷逸、赖怡毓/译,《斯坦贝克短篇小说选集:长谷×人鼠之间》,台中市:好读出版社,2020年。
- 蔡宗翰/译,《人鼠之间》,台北市:如果出版社,2021年。
- 黎湛平/译,《柯提兹的海》,台北市:猫头鹰出版社,2021年。
- 郑襄忆/译,《珍珠》,新竹县:一念出版社,2022年。
- 郑襄忆/译,《制罐街》,新竹县:一念出版社,2022年。
- 郑襄忆/译,《查理与我》,新竹县:一念出版社,2023年。
- 郑襄忆/译,《月亮下去了》,新竹县:一念出版社,2023年。
- 胡仲持/译,《愤怒的葡萄》,新竹县:一念出版社,2024年。
参考资料
[编辑]- ^ The Swedish Academy cited The Grapes of Wrath and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most favorably.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62: Presentation Speech by Anders Österling, Permanent Secretary of the Swedish Academy. NobelPrize.org. [April 21,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