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刚果战争
第二次刚果战争 | |||||||
---|---|---|---|---|---|---|---|
等待越过刚果往卢旺达的难民(2001年)(左上) 2001年刚果叛军(右上) 刚果叛军在北部城镇戈巴多莱 (下) | |||||||
| |||||||
参战方 | |||||||
刚果民主共和国 纳米比亚 津巴布韦 安哥拉 乍得 苏丹(传言) 民兵: 上帝抵抗军 民主同盟军 卢旺达解放民主力量 |
刚果民主联盟 刚果解放运动 (MLC) 安盟 乌干达 卢旺达 布隆迪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洛朗-德西雷·卡比拉 约瑟夫·卡比拉 萨姆·努乔马 罗伯特·穆加贝 艾默森·姆南加瓦 康斯坦丁·奇文加 若泽·爱德华多·多斯桑托斯 伊德里斯·代比 |
让-皮埃尔·本巴 (MLC) 洛朗·恩孔达(图西族叛军) 若纳斯·萨文比 保罗·卡加梅 约韦里·穆塞韦尼 皮埃尔·布约亚 | ||||||
兵力 | |||||||
Mai-Mai民兵: 20,000-30,000人 联攻派:20,000人以上 | :8,000人以上[1] | ||||||
伤亡与损失 | |||||||
第二次刚果战争,又称非洲世界大战、大非洲战争或钴矿战争,是一场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前称萨伊)大部分地区的武装冲突,紧接着第一次刚果战争之后爆发。这场冲突于1998年开始,并于2003年正式结束,当时签署了《比勒陀利亚协议》,成立了一个过渡政府。参战势力来自九个国家,国内则有超过二十个不同的武装派别,这使其成为非洲大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冲突之一。
这场战争导致约540万人死亡,其中多数人因饥饿及可预防或可治疗的疾病丧生。由于这场灾难的严重性,它被视为刚果种族灭绝中最惨烈的事件。这惊人的死亡人数使其成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致命的冲突,这还未包括数百万流离失所的难民及逃往邻国的避难者。
尽管2003年7月签署了和平协议并成立过渡政府,但刚果国家机制仍十分脆弱,许多地区缺乏有效的治理,且经常爆发零星的暴力冲突。 2004年估计,每日仍有约100人因小规模战斗、缺乏基本生活服务和粮食而丧生。大量人口的强制迁移让这片地区持续处于危机之中,和平依然难以实现。
背景
[编辑]如今称为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这片土地,其动荡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世纪中期比利时的殖民统治时期。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以极端残暴与暴力的方式管理殖民地,即便在当时的殖民主义标准下也显得尤为血腥。即使在1908年,这片领土从利奥波德二世的私人领地转为比利时殖民地后,这种暴政仍大致延续下来。由于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以及殖民压迫带来的沉重负担,这片土地在向独立国家的过渡过程中便问题丛生。
冷战遗毒与蒙博托政权的衰亡
[编辑]1960年,刚果举行首次民主选举,左翼领袖帕特里斯·卢蒙巴当选总理。然而,他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与比利时的支持下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蒙博托·塞塞·塞科。到1965年,蒙博托巩固了权力,建立了一个长期的独裁政权。在冷战期间,蒙博托因为支持西方对抗安哥拉等地日益增长的苏联势力而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这种支持使他积累了巨大的个人财富,但国家却陷入饥荒、毁灭、贫困与落后的恶性循环,经济仅能勉强维持生存。
随着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蒙博托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因为他不再是对抗苏联的必要角色。为了应对失去国际支持的困境,蒙博托试图通过建立个人崇拜来巩固权力,但国际社会已普遍将刚果视为无望之地。 1991年,在内外压力下,他被迫与反对派达成初步协议,做出一些让步,却无法阻止国家逐步走向崩溃。到1995年,危机已削弱蒙博托的统治,腐败、暴力与国家机器的瘫痪成为日常现象。
冷战结束后,撒哈拉以南非洲被大国抛弃,各国不得不自行应对内部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殖民遗毒与冷战对立遗留下的矛盾爆发成内部冲突。当美国停止支持蒙博托时,这给了反对势力信号,促使他们发起推翻蒙博托的全面行动,最终结束了其长达数十年的独裁统治。
1994年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使该地区的局势进一步恶化。为躲避屠杀,数百万胡图族人逃往萨伊东部地区。这场大规模的难民危机使大湖区成为胡图族联攻派民兵(参与种族灭绝的武装)与卢旺达前政府军的避难所。
同时,刚果解放民主力量同盟(AFDLC)获得卢旺达与乌干达的支持。这些国家提供大量资金与武器,帮助该联盟对抗蒙博托的军队。由洛朗-德西雷·卡比拉领导的AFDLC于1996年发动第一次刚果战争。卢旺达政府抗议胡图族武装利用萨伊东部作为基地,并频繁袭击其领土。作为回应,卢旺达政府武装Banyamulenge人(萨伊境内的图西族),使其成为代理人。蒙博托政府强烈谴责这种外国干预,但其军事行动能力已大不如前,政治资本也几近枯竭。最终,双方通过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谈判达成了暂时的协议。
卡比拉崛起与蒙博托政权的终结
[编辑]随着卡比拉的军队沿刚果河向金沙萨推进,蒙博托政权因失去国际支持而迅速崩溃[6]。卡比拉的部队几乎未遭遇抵抗,很快完成了进攻。卡比拉因长达二十多年来持续反对蒙博托政权而在国内外拥有一定声望。他是一名公开的马克思主义者,深受毛泽东思想影响,并曾参与由切·格瓦拉支持的1960年代中期武装叛乱。
AFDLC的军队主要由参与大湖地区冲突的图西族老兵组成。 1996年12月,该军队开始行动,迅速占领矿区与边境城市,并建立支援基地。然而,有关反叛军队大规模屠杀与暴力镇压的报告逐渐传到西方国家。联合国人权特使罗伯托·加雷顿曾报告,目击者称反叛军的行动已造成约6万人死亡,并且普遍存在强迫失踪、酷刑与谋杀的行为[7]。
1997年3月,卡比拉的部队发动全面进攻,要求蒙博托政府投降。至5月,反叛军到达金沙萨,蒙博托于5月16日出逃,卡比拉随即宣布担任总统,并开始进行大规模清洗与国家重组。
卡比拉政权的挑战与内部矛盾
[编辑]卡比拉于1997年5月掌权后,面临治理“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严峻挑战。除了国内冲突与庞大的外债,他的外国盟友拒绝在被要求撤离时离开金沙萨。大量驻扎于首都的卢旺达人,使刚果人民认为卡比拉只是外国势力的傀儡。
1998年7月14日,卡比拉撤换了卢旺达籍的军事指挥官詹姆斯·卡巴雷,改由本国人士接任。这一举措使他在刚果的政治基础更加稳固,并试图与卢旺达疏远关系。然而,卡比拉在两周后改变策略,公开感谢卢旺达的帮助,随后下令所有卢旺达与乌干达军队迅速撤离。 24小时内,所有卢旺达军事人员被遣返回国,这一举措引发不满,特别是在Banyamulenge人中。这种紧张局势最终再次引发武装冲突。
派系
[编辑]- 图西族势力
由卢旺达与布隆迪正规军、Banyamulenge民兵,以及刚果民主联盟(RCD)组成。主要目标包括保卫卢旺达与布隆迪的安全、保护刚果的图西族群体、对抗乌干达势力以及开采自然资源。
- 胡图族势力
包括参与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胡图武装、布隆迪反叛组织、刚果胡图族与Mai-Mai民兵。其目标是驱逐外国图西势力、对班亚穆伦格人进行种族清洗、推翻卢旺达与布隆迪政府,以及控制自然资源。
- 乌干达势力
由乌干达国家军队及其支持的刚果解放运动(MLC)组成。其目标是保护乌干达边界、防止刚果成为强大国家、对抗卢旺达势力以及获取自然资源。
- 金沙萨政府军(卡比拉)
由刚果国家军队、反Mai-Mai势力及盟国如津巴布韦、安哥拉、乍得、苏丹与纳米比亚组成。其目标是建立强大国家、控制领土与资源。
胡图族与图西族之间的种族仇恨成为这场战争的主要驱动力,各方在争夺资源的同时,致力于彻底消灭对方。而乌干达与卢旺达则因资源利益的竞争而加剧了冲突,使局势更加混乱。
概要
[编辑]在第二次刚果战争中被卢旺达扶植上台的卡比拉对迟迟不肯撤离的卢旺达驻军渐生猜忌,在试图强制其撤出后,卢旺达势力开始把枪口转向了卡比拉政权。战争在1998年爆发,至2003年交战双方达成和解并共同组建刚果民主共和国过渡政府才结束。第二次刚果战争是非洲现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前后涉及非洲9个国家,20支武装力量,导致总计有超过100万人被迫流亡,大量迁移至周边国家,有“非洲大战”之称[8]。
尽管2003年的停战标志着该战争的正式结束,但是整个国家仍然冲突不断,东部地区仍时有激烈的武装冲突。2004年,估计每天有至少1,000人死于军事冲突、社会保障不足或食物的短缺。持续不断的局部冲突导致大量人口被迫流亡国外。
参考资料
[编辑]- ^ Africa's great war. The Economist. 2002-07-04. ISSN 0013-0613.
- ^ Coghlan B; Brennan RJ; Ngoy P; et al. Mortality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a nationwide survey (PDF). Lancet. January 2006, 367 (9504): 44–51. PMID 16399152. S2CID 2400082. doi:10.1016/S0140-6736(06)67923-3.
- ^ [Staff] (20100120) "DR Congo war deaths 'exaggerated'" BBC News
- ^ International Rescue Committee Congo Crisis International Rescue Committee
- ^ Les Roberts & others (2001) Mortality in eastern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Results from Eleven Mortality Surveys (PDF)
- ^ Marcha de Kabila contra la capital. CIDOB.
- ^ Roberto Garretón. Informe del relator especial para la R.D. del Congo acerca de la situación del país.
- ^ Congo Civil War.
外部连结
[编辑]报告和文件
[编辑]- Informe sobre la situación de los derechos humanos en la República Democrática del Congo (ex Zaire) 罗伯托·加雷顿提出
- Dossier especial sobre el Congo Afrol News
- Dossier especial acerca de la situación en la R.D. del Congo por los Comités de Solidaridad con el África Negra
- Misión de las Naciones Unidas en la República Democrática del Congo
- Informe 2006 de Amnistía Internacional acerca de la situación en la República Democrática del Congo
- i.dem :::Incidencia Democrática :::
- Informe anual del año 2006 del Comité Internacional de la Cruz Roja acerca de la situación en la R.D. del Congo
- Informe estadístico anual de la R.D. del Congo para el año 2004, del Alto Comisionado de las Naciones Unidas para los Refugiados
- Dossier especial sobre la Guerra del Congo The New York Times
- BBC Preguntas y respuestas acerca de la guerra del Congo
- Línea de tiempo de la Guerra del Congo
地图
[编辑]- ONU - mapa de distribución de los cascos azules
- MONUC - mapas
- The curse of Congo’s mineral wealth « Conradiator
- Global Security - mapas de la guerra
- ACNUR - mapa de la distribución de los refugiados en la R.D. del Congo
- Guardian - mapa con las posiciones del FDLR
- Mapa de los grupos armados
- ugandagenocide.info
- The roots of war in eastern Congo - World news - The Guardian
- Weiss - War and Peace in the RDC (I)
- TV5MONDE: Echec des casques bleus dans les Nord et Sud Kivu (mapa de los recursos del Con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