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三次大甲土城战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第三次大甲土城之役
第三次大甲土城战役
戴潮春事件的一部分

苗栗县火炎山眺望的大甲铁砧山全景。
日期同治二年(1863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至十八日(或曰廿一日)
地点
磁磘庄大甲土城中庄铁砧山等(约今台中市外埔区大甲区大安区一带,清代为淡水厅苗栗三堡境内)
结果 红军林日成在铁砧山麓下村庄作战失利,清廷官军战胜。
参战方
民间团练
(红军)
民间团练
(白军)
大清帝国
(官军)
指挥官与领导者
  • 林盛
  • 陈瓶
  • 陈此(南庄头人)
  • 王桢(候补同知)
  • 郑荣(大甲城守备
  • 参战单位
  • 四块厝团练
  • 水师寮团练
  • 南庄团练
  • 大甲团练
  • 绿营台湾镇台湾北路协大甲汛
  • 第三次大甲土城战役戴潮春事件系列战役之一,发生台湾清领时期同治二年(1863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至十八日(或载正月廿一日[1][a]),由反政府红军首领林日成发动第三次攻占大甲土城的军事行动,林日成在战役初期占上风,但后于铁砧山下村落(今台中市大甲区)遭到炮击,林日成负伤,后撤军四块厝,此役以官民军获胜告终。[2][3]

    背景

    [编辑]

    同治元年(1862年)春,以戴潮春为首的天地会众于彰化县大墩(今旧台中市市区)起事之后,获得不少台湾中部地区地主与股首响应,天地会自称“红英兄弟”,故反政府军以“红旗”为帜;清廷官军为镇压叛乱,与台湾北中南各路乡绅的民团合作(如竹堑城鹿港土库以及嘉义城),以“白旗”分庭抗礼。双方陆陆续续鏖战多回,至同治元年(1862年)结束前,红军势力北至彰化县(不含鹿港联庄)、东至台中盆地东缘(东势角葫芦墩阿罩雾皆属官民军[4])、南至嘉义县斗六门[2][3]

    前哨战

    [编辑]

    清领时期同治朝,淡水厅彰化县大甲溪为分界[5]大甲土城座落大甲溪以北[6],大甲堪称淡水厅战事前线。《东瀛纪事》作者林豪曾评论,大甲与嘉义均为清廷南北之扼要;天地会丞相庄天赐亦曾建议戴潮春与林日成:“先取大甲,次陷嘉义,二城既得,然后长驱犯郡城。”足见大甲战略地位对双方皆极为重要。[2]

    日治时期大甲郡内图,约略标示此次战役牵涉村庄所在位置。

    同治元年(1862年)秋,天地会戴潮春在斗六门战役中击溃官军,九月十七日成功占领斗六门,但后在围攻嘉义县城时出现对峙的僵局,适逢十一月初十日,庄泠率领南埔十八庄竖红旗起事,包围大甲土城,庄天赐便建议戴潮春应趁机北上助阵,一举夺下大甲城。[2]

    十二月初十日,戴潮春自四张犁率军进发大甲,却面临翁仔社罗冠英、廖廷凤高举白旗夹击,戴潮春损失惨重,又接获清廷遣派署福建水师提督吴鸿源率领 3000 兵勇抵达台湾府城的消息,战意阑珊,十二月十四日即撤军[2][7],结束第二次大甲土城战役

    戴潮春失利之后,同为反政府军首领之一的林日成仍有感大甲之战略地位重要,决议于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间召集精锐[7],发动第三次大甲土城战役。[2]

    过程

    [编辑]

    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间,林日成集结部众,预备进攻大甲土城;正月初八日,原驻在大甲城的淡水抚民同知郑元杰事先接获通报,乘夜北遁竹堑淡水厅治所在)。正月十三日,林日成率兵团袭来,候补同知王桢率领民间团练林盛、陈瓶至磁磘庄迎战,林日成先占据大路,烧毁民居,成功攻下磁磘庄,王桢被蔡俊所救,得以侥幸逃脱、差点沦为俘虏。据称林日成攻下磁磘庄后,身披黄马褂、撑黄罗盖伞,监督部下填平流向大甲城的水道,并将大甲城四面包围。[2][1]

    林日成与大甲城内的王发豆联系,密约以烧屋为讯号,通知水师寮(今台中市龙井区的龙泉里、龙冈里[8]:115)民练首领何守,共击大甲城,但正月十四日间,王发豆、签新嫂挟带火药,潜入中庄的路途中,被南庄头人陈此捕获,密约之事乃泄,陈此将二人双双杀之。[2][b]

    又根据蔡青筠《戴案纪略》、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叙述,水师寮何守虽与林日成有合作关系,但何守与大甲同样关系密切,当时大甲城被围,何守甚至有与大甲互有军事救援约定,两厢权宜之下,何守缚箭书射入城内,表达他暂时不会行动、安抚大甲城民的意思。[3][1]

    铁砧山国姓庙,纪念延平郡王郑成功在此插剑涌泉的传说。

    正月十八日(或载正月廿一日),林日成率军登上铁砧山,此地有国姓爷郑成功在此屯军的传说,相传当时军兵缺水,郑成功乃拔起配剑插在山上,插剑处涌出甘泉成一口水井,当地俗称国姓井,林日成钦慕郑成功风采,亦对井诚心拜祝,祭祀结束之后,林日成率军进攻铁砧山山脚下的村庄[c][8],却遭到兵勇强力抵抗,林日成被火炮击中,两齿断裂,同时其他股首在在附近水田沟渠受困,出师不利,水师寮何守见林日成败状已显,乘势收兵。林日成负伤之余,亦只得无奈撤退,乘夜循鳌头山(即清水区的鳌峰山[9])逃回老巢四块厝休养期间,并将彰化县城托付予江有仁,官民军亦得以持续固守大甲土城。[2][1]

    其他

    [编辑]
    • 林豪在《东瀛纪事》一书中,论述大甲的战略地位丝毫不逊嘉义县城,但列出“五难”,说明大甲城恪守条件远比嘉义城更为严峻:“其一,大甲城低狭而简陋,不若嘉义城坚固。其二,大甲人口数量稀少,而且常与红军互通消息。其三,大甲土城中富民甚少,经费不足,不若嘉义县城尚能抽取市厘支应军饷。其四,嘉义城中水井繁多,不匮于乏,大甲多仰赖溪水为炊,水源一断,民心浮动。其五,嘉义与大甲兵员编制落差,嘉义驻军规模达千人,大甲汛则不过百余,而且兵勇多为临时聘雇,难以寄望。”林豪总结官军最终能固守大甲有成,功归大甲、翁仔社的民兵,经费仰赖竹堑乡绅支持,自竹堑越境南调助阵的官兵亦有一功。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林豪《东瀛纪事》、蔡青筠《戴案纪略》皆载“正月十八日”,仅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版本作“十八日之后的‘越二日’,即“正月二十一日”;本文叙述以“正月十八日”为主。
    2. ^ 上述为《东瀛纪事》叙述版本。根据《戴案纪略》版本,王发豆被陈此逮捕时人已在大甲城内,并无经过中庄途径之说,此外,蔡青筠《戴案纪略》中“陈此”作“王此”、“王发豆”作“王发”,水师寮首领“何守”作“何首”,“签新嫂”之名仅出现《东瀛》版本中。
    3. ^ 林豪《东瀛纪事》作“社尾庄”、蔡青筠《戴案纪略》作“水尾社庄”、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又作“水社尾庄”。
      参阅《台湾地名事典》一书,除查无吴德功所述的“水社尾庄;林豪的“社尾庄”位在今大甲区德化、江南、奉化里,即铁砧山西侧山麓;蔡青筠所述的“水尾社庄”则位于铁砧山南侧山麓,可分成“内水尾”与“外水尾”,分属不同行政区,其中“内水尾”位于台中市外埔区水美里、“外水尾”则位于台中市大甲区的义和里。
      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林豪所述的“社尾庄”以及蔡青筠所写的“水尾社庄”,都有可能是林日成与官民军交战的地点。(2018:114)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吴德功(吴立轩). 《戴施兩案紀略》.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2 [2022-02-14].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6)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林豪. 《東瀛紀事》.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7 [2022-03-31]. ISBN 9570092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蔡青筠 (编). 《吳德功先生全集-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台記·觀光日記·彰化節孝冊》.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2 [2022-03-31].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1) (中文(台湾)). 
    4. ^ 乔安娜·麦斯基尔(Johanna Margarete Menzel Meskill). 《霧峰宮保第:林文察家族拓荒史 1729-1895》 [A Chinese Pioneer Family: The Lins of Wu-feng, Taiwan, 1729-1895]. 由王淑琤翻译. 台北市: 苍璧. 2021 [1986]. ISBN 9789860682502 (中文(台湾)). 
    5. ^ 叶尔建. 〈淡水廳〉.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2022-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7 (中文(台湾)). 
    6. ^ 张志远. 《台灣的古城》. 台北县: 远足文化. 2007. ISBN 9789866731006 (中文(台湾)). 
    7. ^ 7.0 7.1 柯志明. 《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 [Cultivated Aborigines and the Unruled Hans: Governance Deployment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 in Qing Taiwan]. 台北市: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2021. ISBN 9789863504764 (中文(台湾)). 
    8. ^ 8.0 8.1 蔡培慧; 陈怡慧; 陆传杰 (编). 《台灣地名事典》 二版一刷. 新北市: 远足文化. 2018. ISBN 9789578630918 (中文(台湾)). 
    9. ^ 李俊民. 〈鰲峰山橫山步道〉. 登山补给站. 2019-04-03 [2022-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7 (中文(台湾)). 
    10. ^ 许雪姬. 《清代臺灣的綠營》 "The Green Standard in Taiwan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54. 台北市: 联经. 2015 [1987]. ISBN 9789860459562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