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竞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競爭

竞争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是指两方或多方为一个无法让各方都能同时实现的目标而奋斗,有时一方实现了目标,获得了收益,而另一方就会承受损失(例如零和博弈)。[1]竞争是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生物学的竞争是生物之间的关系之一。

现代社会经常强调竞争,来自外部的竞争可能带来内部的合作,研究指出,在面对企业彼此间存在竞争性的环境时,人们会变得更加乐于与同侪合作,“高风险、高收益”的情境会让人变得更加合作,这被认为是演化心理所致;[2]但内部竞争的效果通常是毁灭性的。研究指出内部竞争往往会演变成职场斗争[3],也会反过来对员工士气生产力造成负面影响,并造成工作压力英语Occupational stress职业倦怠[4]等负面影响。

一些看法认为在特定情境下,内部竞争必然是恶性的,像是Tom DeMarco的《怠惰:超越倦怠、忙碌工作,及完全效率的神话》(Slack: Getting Past Burnout, Busywork, and the Myth of Total Efficiency)一书就有段话说“在知识组织中,没有‘良性’竞争这回事,所有的内部竞争都具毁灭性。我们的工作,在本质上是不能由单一个人独力完成的,知识工作定义上就是合作性的。”(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healthy" competition within a knowledge organization; all internal competition is destructive. The nature of our work is that it cannot be done by any single person in isolation. Knowledge work is by definition collaborative.)[5]

一般意义

[编辑]

不同主体争夺有限资源的过程。如果资源充足,就不存在竞争;如果没有多个主体对资源争夺,也不存在竞争;如果不同主体之间争夺的资源种类不同,也不存在竞争。竞争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也会带来毁灭。

研究指出,在面对企业彼此间存在竞争性的环境时,人们会变得更加乐于与同侪合作,并促进生产力,“高风险、高收益”的情境会让人变得更加合作,这被认为是演化心理所致;[2]然而这不表示竞争总是有利的,而实际上内部竞争往往会演变成职场斗争[3],也会反过来对员工士气造成负面影响。[6]内部竞争除了可能减损生产力外,也会让人变得彼此猜忌、失去互信,甚而彼此算计。像是《商业周刊》曾刊出一篇名为《两种状元》的文章,并引用民国六十三年大学联考社会组榜首冯贤贤的话说:“北一女高中三年,同学之间完全没有互信,前几名的学生尤其彼此猜忌,根本没有学到如何与人相处。”[7]

一种对竞争机制的应用是鲶鱼效应,鲶鱼效应背后的哲学是透过引入强者,激发团体内部的弱者变强,然而如上所言,内部竞争通常效果非常负面,内部竞争常会导致办公室政治[3],而办公室政治通常会负面打击员工士气、摧毁生产力,并造成工作压力英语Occupational stress职业倦怠[4][8]甚至离职等现象。据一项统计,英国37%的员工认为办公室政治是造成工作压力英语Occupational stress的原因之一,且是所有造成工作压力的原因中最多人认可的原因。[9]像例如数学家爱德蒙·兰道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期间,曾经因为自己成为马格尼斯和哈伊姆·魏茨曼以及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间争夺大学控制权的一个棋子而离开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并回到哥廷根。当时马格纳建议任命兰道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校长,但爱因斯坦和魏茨曼支持塞里格·布罗德斯基英语Selig Brodetsky,而兰道对如此的争权夺利感到厌恶(此外当时耶路撒冷的生活条件也不佳,他的家人难以适应),这种对争权夺利行为的厌恶,也成为他离开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回到德国哥廷根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物学

[编辑]

竞争与互利共生片利共生寄生掠食、跟无所谓状况(无关系)等等相同等级。当所需要的东西,一般就是指所需要的资源相同或相近时,有时也可能是因为领土(势力范围)等问题,甚至是族群中的雌性(配偶),生物彼此便会竞争这一份资源。资源需求越接近的物种,竞争的状况就越激烈。而且并不只局限于动物,真菌细菌菌落里,或者是菌与菌之间;植物彼此之间要竞争阳光、空气、或水、土壤(包含固态附着物)、营养物质等等。养在一起的宠物也可能竞争(食物或主人的爱、关怀与注意力),养在鱼缸里的水草和鱼也有可能竞争(氧气或水、必须矿物质电解质磷酸根离子),即便是拥有互利共生关系的生物间也仍然有可能会竞争(比如地衣藻类和真菌)。这取决于是否彼此之间有共同想要追求的利益。只要一方拥有绝对优势,胜负几乎都能很快决定。落败的一方最糟的下场就是死亡。

化学反应

[编辑]

在化学反应中,化学活性相当的物质间,或是在酵素反应中可以多种不同化合物分子都仍和同一个反应位(active site)作用的情况下便会产生竞争。通常由浓度物质本性可以决定最后哪一种物质(引发的反应)会占有优势。可以做实验结果得知,有时还可以查表。但是很重要的观念是,即使有一方占了优势,反应走向可能会趋向某一特定路线,但是化学中反应都是以平衡系统状况存在。以热力学观点而言,一个反应走向是由乱度自由能所共同决定,而且甚至这两个特点也有优劣势之区分。

社会科学

[编辑]

精神雷同于生物学上的想法,但是泛指到人与人,团体跟团体之间,甚至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之间。一个家庭里,两个以上的小孩,甚至是多于一个人便有可能有竞争的效应出现。这在某些部分很容易和经济学的概念混在一起,但是事实上仍有应区隔之处。

经济学

[编辑]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竞争是经济学家的主要范畴,是他最宠爱的女儿,他始终安抚着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611页)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竞争不同于竞赛,在于竞争往往是通过削弱他人而非提高自己来取得优势。

倡导竞争的思想贯穿在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中。早在17世纪法国重农学派的先驱阿吉尔贝尔就提出自由竞争使分工合理分配的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建立者斯密思想的核心是经济自由和自由竞争。1930年代,凯恩斯在世界经济危机中提出国家干预的经济思想。1960年代,兴起了新自由主义思想,哈耶克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当代有代表的竞争理论有张伯伦琼·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鲍莫尔的“可竞争市场”理论。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对于资本主义的竞争有深刻的分析,但在他们对于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设想中竞争由于人与人的利益的一致而现灭了。他们的这种竞争的思想,导致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采取取消竞争的计划经济的模式。从19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引入竞争的改革探索。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中国逐步走上市场竞争的发展道路。

竞争必有决定胜负的条件,将胜利者与失败者区分开,任何的竞争皆带有歧视性,如先到先得,有很多余暇的人就会是胜利者,没有余暇的人就会付钱找人排队代买演唱会门票。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Smith, Ken G.; Ferrier, Walter J.; Ndofor, Hermann, Hitt, Michael A.; Freeman, R. Edward; Harrison, Jeffrey S. , 编, Competitive Dynamics Research: Critique and Future Directions, The Blackwell Handbook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17-11-26: 309–354 [2022-09-11], ISBN 978-1-4051-6402-3, doi:10.1111/b.9780631218616.2006.00012.x (英语) 
  2. ^ 2.0 2.1 Rachel Ranosa. Competition fosters greater trust among employees. Human Resources Director (HRD) (KM Business Information Australia Pty Ltd). 2018-09-26 [2023-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5). 
  3. ^ 3.0 3.1 3.2 Office Politics - Defintion, Example, How to Change. Corporate Finance Institute. Corporate Finance Institute. [202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1). 
  4. ^ 4.0 4.1 Stacy Pollack. How to Manage the Impact of Workplace Politics on Your Workforce. Workest. [202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1). 
  5. ^ Tom DeMarco. Slack: Getting Past Burnout, Busywork, and the Myth of Total Efficiency. Dorset House Publishing. 2001. ISBN 9780932633613. 
  6. ^ Recruitment Success Academy. Competing in Teams: The Pitfalls of Internal Competition and How to Foster Collaboration. linkedin. [202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1). 
  7. ^ 陈雅玲; 许琼文. 兩種狀元. 商业周刊. 2004-07-22, (870). 
  8. ^ Seema Rekha. How workplace politics leads to a decline in the emotional well-being of employees. The Times of India. 2022-11-23 [2023-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1). 
  9. ^ Simli Saha. 37% of the Employees Complain About Office Politics, Surveys Perkbox. spiceworks. 2021-12-16 [2023-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