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利普卡鞑靼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立陶宛韃靼人
利普卡鞑靼人
Літоўскія татары
Tatarzy w Polsce
Lenkijos-Lietuvos totoriai
总人口
10,000–15,000
分布地区
 白俄罗斯7,300(2009年统计)[1]
 立陶宛2,800(2011年统计)[2] – 3,200[3]
 波兰1,916(2011年统计)[4]
语言
白俄罗斯语立陶宛语波兰语
宗教信仰
逊尼派伊斯兰教
相关族群
伏尔加鞑靼人克里米亚鞑靼人

利普卡鞑靼人,或称为立陶宛鞑靼人波兰鞑靼人,是一群在十四世纪初期迁移到立陶宛大公国鞑靼人。首批前来定居的鞑靼人在非基督徒的立陶宛人之中寻求庇护,与此同时尝试维持他们的萨满教信仰。[5]到了十四世纪末期,受维陶塔斯大帝邀请,另一波鞑靼人前来立陶宛居住。这些鞑靼人首先在维尔纽斯特拉凯格罗德诺考那斯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定居,[5]随后又扩散到大公国(后来的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其他领土。他们的居住地今日分别隶属于立陶宛白俄罗斯波兰等国。

由于这些鞑靼人定居在立陶宛,他们被称为“利普卡("Lipka", 意指立陶宛)鞑靼人”。


利普卡鞑靼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与金帐汗国相关的各汗国,例如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等。他们最初担任贵族军人阶级(从格伦瓦德之战开始,利普卡鞑靼人轻骑兵团参加了立陶宛和波兰的每一场重大军事行动),但后来成为以工艺、骑术与园艺技巧而闻名的城市居民。几个世纪以来,他们抵制同化并保有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虽然他们仍然非常依赖他们的传统宗教信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再使用鞑靼语,大部分改用白俄罗斯语立陶宛语波兰语[6]于今天的白俄罗斯、立陶宛和波兰等国仍有一些利普卡鞑靼人居住,而在美国也有他们的移民社群[来源请求]

历史

[编辑]
拿破仑军队中的立陶宛鞑靼人手持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红白旗帜

1226年白帐汗国创立,成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继承国之一。第一位大汗斡儿答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长子。白帐汗国占领了西伯利亚南部的干草原,从乌拉山脉东部和里海直到蒙古

1380年,白帐汗国的世袭统治者脱脱迷失汗穿过乌拉山西面,合并白帐汗国与金帐汗国(第一位大汗是术赤的次子拔都)。1382年,白帐和金帐汗国劫掠并烧毁了莫斯科。脱脱迷失与大中亚鞑靼征服者帖木儿结盟,重申了蒙古人在俄罗斯的权力。

1397年,经过与前保护者鞑靼大军阀帖木儿之间的一系列灾难性军事对抗,脱脱迷失和他残余的族人获得立陶宛大公国维陶塔斯大帝的庇护,并赋予财产与贵族地位。在扬·德乌戈什撰写的编年史里,有记载那一年立陶宛境内的利普卡鞑靼人定居点。

1410年7月15日,格伦瓦德战役爆发,一边是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共39,000名军人),另一边是条顿骑士团(27,000名军人)。条顿骑士团被打败,自此无法恢复过去的影响力。战后,谣言蔓延到欧洲各地:德国人战败是因为对手有成千上万的异教鞑靼人援助,然而在战斗中大约只有不超过一千名鞑靼马弓手,核心成员是脱脱迷失儿子札兰丁的随从。在战斗开始之际,札兰丁带领利普卡鞑靼人和立陶宛轻骑兵,对条顿骑士团的炮兵阵地进行了自杀式袭击,这是“轻骑兵冲锋”最原始的版本。条顿骑士大团长乌尔里希·冯·容金根以命令他自己的重骑兵将利普卡鞑靼人赶出战场作为回应,在这个过程中践踏了自己的步兵。由此导致条顿骑士团的战线溃散,是他们随后失败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一事件成为亚历山大·福特英语Aleksander Ford的1960年电影《条顿骑士》英语Knights of the Teutonic Order (film)的亮点之一,而该作品是改编自诺贝尔奖得主亨利克·显克微支的同名历史小说。

位于波兰东部伯赫尼基英语Bohoniki的清真寺

1528年,波兰贵族(什拉赫塔)和立陶宛贵族以伤害或杀害贵族或其家人成员为由进行报复的合法权利延伸至利普卡鞑靼人。

1569年,波兰立陶宛联邦成立于卢布林联盟之上。利普卡鞑靼轻骑兵连长期以来构成了波兰立陶宛联邦军事力量的基础之一。立陶宛鞑靼人从他们在立陶宛居住的一开始,就被称为利普卡。他们将命运与波兰立陶宛联邦结合起来。从格伦瓦德战役开始,他们参加了每一场重大的军事行动。

1591年,虔诚天主教徒齐格蒙特三世(1587-1632年)的统治与反宗教改革运动对波兰的非天主教徒带来一些自由上的限制,其中包括利普卡鞑靼人。这导致了1591年苏丹穆拉德三世对波兰国王就利普卡宗教仪式自由问题实施外交干预。这是应波兰穆斯林的邀请进行的,他们曾经陪同波兰国王的特使前往伊斯坦布尔

1672年,为反应宗教自由受到限制,以及古老的权利和特许被缩减,驻扎在波兰东南部波多里亚地区的利普卡鞑靼军团在波兰-奥图曼战争英语Polish–Ottoman War (1672–76)开始后不久便背弃了联邦。该场战争一直持续到17世纪末,透过1699年的卡尔洛夫奇条约才告结束。这场利普卡叛乱形成了小说《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英语Pan Wolodyjowski》的背景,那是诺贝尔奖得主(1905年)亨利克·显克微支历史三部曲的最后一卷,他自己也是基督徒利普卡鞑靼人。 1969年的同名电影由耶日·霍夫曼英语Jerzy Hoffman执导,丹尼尔·奥布里奇斯基英语Daniel Olbrychski演出阿扎·图哈吉-比霍维奇(Azja Tuhaj-bejowicz)一角,仍然是波兰电影史上最大的票房成功之作。

1674年,在著名的波兰丘辛姆胜利英语Battle of Khotyn (1673)之后,由巴尔堡垒为土耳其人占领波多里亚的利普卡鞑靼人被扬·索别斯基的军队所围困,并传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古老的权利和特许得到恢复的条件下,利普卡人将回到波兰阵营。

1676年,暂时停止波兰-奥图曼战争的茹拉夫诺条约英语Treaty of Żurawno规定,利普卡鞑靼人可自由选择要为奥图曼帝国或波兰立陶宛联邦服务。

波兰议会在1677年3月确认所有古老的鞑靼人权利和特许。利普卡鞑靼人被允许重建他们所有的旧清真寺,在他们的庄园安置基督徒劳工,购买以前不属于鞑靼人的贵族庄园。利普卡鞑靼人也免除了所有的税收。

1679年,为了奖赏回到联邦内,利普卡鞑靼人由扬·索别斯基国王安置在布列斯特科布林格罗德诺诸省的官地上。根据服务的等级和时间长短,每位鞑靼人分配到0.5至7.5平方公里的已清除土地。

许多在1674年返回联邦服务的利普卡鞑靼叛军,后来参加了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其中包括60名在塞缪尔·米尔扎·克孜茨佐夫斯基(Samuel Mirza Krzeczowski)领导的轻骑兵连队服役的波兰鞑靼人,后来他于维也纳之战的伟大胜利数周之后,在帕肯尼战役英语Battle of Párkány灾难性的第一天,挽救了扬·索别斯基国王的生命,这使得伊斯兰扩张的潮流转向欧洲,并标志着奥图曼帝国衰败的开始。1683年9月12日,利普卡鞑靼人在维也纳战役中站在波兰的一方,战斗时在头盔上戴着一小撮稻草,让自己与土耳其方面在卡拉·穆斯塔法带领下的鞑靼人得以区分。利普卡人前往维也纳传统上穿着草帽,以纪念他们的祖先参与破坏维也纳之围

1699年,一些以卡缅涅克为基地,忠于土耳其苏丹的利普卡鞑靼人,被迁移到比萨拉比亚,沿着奥斯曼帝国和波兰立陶宛联邦边界,及丘锡姆卡缅涅克-波多斯基的周边地区,以及一个名为利普卡尼的城镇。一个利普卡人更大规模地迁移到奥斯曼帝国控制地区的行动发生于18世纪初期,就在奥古斯特二世国王战胜波兰出生的斯坦尼斯瓦夫·莱什琴斯基国王之后,后者曾获利普卡人支持以对抗撒克逊国王。

利普卡鞑靼人家庭

在最后一位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1765-1795年)统治期间,波兰利普卡人再度获得重视。1775年,波兰议会重申了波兰立陶宛鞑靼人的崇高地位。 在瓜分波兰之后,利普卡人在各种民族起义中发挥了作用,并且与拿破仑军队英语Grande Armée中的波兰人一起服役。

1919年:波兰利普卡人加入了新成立的波兰陆军编组;鞑靼骑兵团以及后来的维尔诺枪骑兵第13团英语13th Regiment of Wilno Uhlans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国家再度出现,波兰鞑靼团在波兰陆军中重新建立,拥有自己的制服和旗帜以资识别。1939年波兰垮台后,以维尔诺(维尔纽斯)为基地的第13骑兵团的波兰鞑靼人,在亚历山大·杰尔贾斯朱维奇英语Aleksander Jeljaszewicz领导下,是与德国侵略者作战到最后的波兰陆军部队之一。[7]

语言

[编辑]
白俄罗斯伊维耶的鞑靼人清真寺
立陶宛聂梅济斯英语Nemėžis的鞑靼人清真寺
立陶宛赖茹清真寺

几个世纪来,他们尽力保持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并努力避免被同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的大部分逐渐忘记了他们的母语(隶属于突厥语族的鞑靼语)。在18世纪末和整个19世纪初,利普卡鞑靼人开始逐渐地”欧洲化”(同化),中上层利普卡鞑靼人逐渐开始采用波兰语、立陶宛语(但保留了自己的伊斯兰教)作为通用语言,而下层利普卡鞑靼人则逐渐采用东斯拉夫语(古白俄罗斯语)作为通用语言[8][9]。今天在白俄罗斯、立陶宛、波兰以及美国仍然存在有少量的讲利普卡鞑靼语的社区,如现在波兰波德拉谢省省仍然有约3,000人讲利普卡鞑靼语,在白俄罗斯有约7,200人讲利普卡鞑靼语(其中约60%为穆斯林)[10],在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有约4,000人讲利普卡鞑靼语。

在今天的立陶宛共和国不仅有以立陶宛语为母语的利普卡鞑靼人后裔,还有一部分利普卡鞑靼人后裔使用一种特殊的白俄罗斯语方言作为母语,波兰也有类似的情况。在立陶宛有约63,000人使用这种特殊的白俄罗斯语方言,其中约46,000人被划分为白俄罗斯族(其中相当的一部分显然是将利普卡鞑靼人错误地划分成了白俄罗斯族),剩下的约17,000人则是以白俄罗斯语方言为母语的利普卡鞑靼人。[11]

他们用白俄罗斯阿拉伯字母书写。

人口

[编辑]

几个世纪以来利普卡鞑靼人的人口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塔塔尔人向立陶宛和波兰地区的移民过程从14世纪到17世纪从未间断过。在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也出现过几次以政治活动家及民族主义者为主的移民潮。[9]

根据某些估计, 在1590年至1591年期间,生活在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利普卡鞑靼人大约有200,000[12],他们当时建有约 400 座清真寺。根据《关于波兰鞑靼人的简讯》(Risāle-yi Tatar-i Leh,这是一封由一位在1557年至1558年期间为前往麦加朝圣而路过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波兰穆斯林写给苏莱曼大帝的简讯)记载[12],在波兰有 100个拥有清真寺的鞑靼人定居点,在今属白俄罗斯的利达新格鲁多克伊维耶等城市都有大型的鞑靼人社区。在今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也有一个叫鞑靼斯卡雅斯拉巴达(Tatarskaya Slabada)的鞑靼人定居点。

在1655年至1661年期间发生的第二次北方战争(瑞典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俄罗斯、勃兰登堡-普鲁士、外西凡尼亚、克里米亚汗国、神圣罗马帝国、丹麦-挪威之间的战争)中,波兰立陶宛联邦军队中有15,000名利普卡鞑靼士兵参加了对俄罗斯人、瑞典人、乌克兰哥萨克的战斗[13]

利普卡鞑靼人注重家庭且一般说来家庭成员较多,如美国演员查尔斯·布朗森家里就有兄弟姐妹15人。

文化和信仰

[编辑]

他们最早是脱脱迷失的部下,金帐汗国喀山汗国亡国后一些鞑靼人前往波兰立陶宛联邦担任军人,立陶宛鞑靼人是他们后人。现在他们分布波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他们信伊斯兰教,但说白俄罗斯语(他们高级贵族说波兰语)。

立陶宛鞑靼人在宗教和文化不同于大多数其他伊斯兰社区,女人享有的自由度较大,除了在结婚仪式外其他时候不穿戴盖头。虽然名义上是穆斯林,立陶宛鞑靼人的日常和宗教习俗,也容纳许多基督宗教元素。

现在大概有一万五千人,但大部已同化于斯拉夫人

名人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Перепись-2009. [2017-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6). 
  2. ^ M3010215: Popul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by ethnicity. Data of 2011 Population Census. Lietuvos statistikos departamentas. [28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月1日). 
  3. ^ Eastern Europe and migrants: The mosques of Lithuania. The Economist. 14 September 2015 [20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6). 
  4. ^ http://www.stat.gov.pl/cps/rde/xbcr/gus/LUD_ludnosc_stan_str_dem_spo_NSP2011.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olish)
  5. ^ 5.0 5.1 (立陶宛文) Lietuvos totoriai ir jų šventoji knyga - Korana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Harva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 "Polish or Lithuanian Tartar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g. 990
  7. ^ Jan Tyszkiewicz. Z dziejów Tatarów polskich: 1794–1944, Pułtusk 2002, ISBN 83-88067-81-8
  8. ^ Harva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 "Polish or Lithuanian Tartar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g. 990
  9. ^ 9.0 9.1 Selim Mirza-Juszeński Chazbijewicz, "Szlachta tatarska w Rzeczypospolitej" (Tartar Nobility in the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 Verbum Nobile no 2 (1993), Sopot, Poland.
  10. ^ 存档副本. [2017-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4). 
  11. ^ ..fälschlich zur weißrussischen Minderheit gerechnet werden (46.000 Weißrussen, aber bis zu 63.000 Weißrussisch-Sprechende in Litauen, Lipka-Tataren machen einen großen Teil der Differenz von 17.000 aus).., , https://de.wikipedia.org/wiki/Islam_in_Polen,_Litauen_und_Wei%C3%9Frusslan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12.0 12.1 存档副本. [2017-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4). 
  13. ^ ...Als polnische Hilfstruppen kämpften 15.000 von ihnen im Zweiten Nordischen Krieg verzweifelt gegen Russen, Schweden und ukrainische Kosaken,...., https://tamga.wordpress.com/2009/01/14/ausstellung-%E2%80%9Epolnische-tataren-geschichte-und-kultur-der-tataren-in-pole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