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破浪 (电影)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破浪
Breaking the Waves
基本资料
导演拉斯·冯·提尔
监制彼德·阿贝克·颜森丹麦语Peter Aalbæk Jensen
维贝克·温厄勒夫丹麦语Vibeke Windeløv
编剧拉斯·冯·提尔
彼得·阿斯姆森丹麦语Peter Asmussen
主演艾蜜莉·华森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凯特琳·卡特利吉英语Katrin Cartlidge
尚-马克·巴尔英语Jean-Marc Barr
乌多·基尔
配乐约阿希姆·霍尔贝克丹麦语Joachim Holbek
摄影罗比·穆勒
剪辑安德斯·黑芬丹麦语Anders Refn
制片商詹特罗巴丹麦语Zentropa
片长158分钟[1]
产地 丹麦
 瑞典
 法国
 荷兰
 挪威
 冰岛
 西班牙
 英国
语言英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1996年5月18日 (1996-05-18)戛纳
  • 1996年7月5日 (1996-07-05)(丹麦)
  • 1996年8月9日 (1996-08-09)(挪威)
  • 1996年8月23日 (1996-08-23)(瑞典)
  • 1996年8月29日 (1996-08-29)(荷兰)
  • 1996年10月9日 (1996-10-09)(法国)
  • 1996年10月18日 (1996-10-18)(英国)
  • 1996年10月24日 (1996-10-24)(冰岛)
发行商Sandrew Metronome(丹麦)
Guild Pathe Cinema(英国)
预算$750万美元[2]
票房$2300万美元[3]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破浪
香港爱情中不能承受的痛
台湾破浪而出
新加坡破浪而出

破浪》(英语:Breaking the Waves)是1996年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执导的电影作品,是“良心三部曲”的首部曲,后来的两部曲分别为《白痴》(1998)和《黑暗中的舞者》(2000)。

剧情

[编辑]

在1970年代苏格兰高地的一个民风保守小镇里,曾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情绪问题的女子贝丝(Bess),与在当地外海石油平台工作的挪威男子扬(Jan)相恋并新婚,但在丈夫工作时不慎发生意外致全身瘫痪之后,贝丝在丈夫病情每下愈况之际,只好顺着丈夫的要求,勾引其他男子再回来告诉丈夫详细经过,以期能换回丈夫情况好转。

风格

[编辑]

本片拍摄手法受到拉斯·冯·提尔发起的激进美学运动逗马宣言的影响,但其仍有多处违背该宣言的规则,尤其是逗马宣言规定电影必须在真实场景拍摄,但电影大多是在摄影棚内搭景拍摄。另外还违背包括不可以将故事背景设在过去以及禁止使用配乐等规定。

制作

[编辑]

女主角贝丝一角原本由英国演员海伦娜·博纳姆·卡特担任,但她在拍摄前退出,有媒体报导表示退出的原因是该角需要演出裸露和性爱场景。[4]另外美国演员梅拉尼·格里菲思也曾被考虑接下贝丝角色。

户外场景是在苏格兰拍摄,墓园在斯凯岛上;室内戏则是在丹麦摄影棚搭景拍摄。

奖项

[编辑]
奖项 奖项 受奖者 阶段/结果
第49届戛纳电影节 金棕榈奖 《破浪》
丹麦
提名
评审团大奖 获奖
1996年欧洲电影奖 年度电影 《破浪》 获奖
年度欧洲女演员 艾蜜莉·华森 获奖
国际电影记者奖 获奖
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女主角 艾蜜莉·华森 提名
第22届凯撒奖 最佳外语片 《破浪》 获奖
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女主角 艾蜜莉·华森 提名
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 最佳女主角 艾蜜莉·华森 提名

参考资料

[编辑]
  1. ^ Lasagna, Roberto; Lena, Sandra. Lars von Trier. Gremese Editore. 12 May 2003: 124 [15 October 2010]. ISBN 978-88-7301-543-7. 
  2. ^ Goss, Brian Michael. Global auteurs: politics in the films of Almodóvar, von Trier, and Winterbottom. Peter Lang. January 2009: 27 [15 October 2010]. ISBN 978-1-4331-0134-2. 
  3. ^ Cannes Retrospective. Screen International. 2 May 1997: 24. 
  4. ^ Bright Lights Film Journal | Lars Von Trier – Pornograp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