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祖信
潘祖信 |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89年 湖北潜江 |
逝世 | 1962年1月 |
籍贯 | 湖北潜江 |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政党 | 中国共产党 |
配偶 | 张耀华 |
潘祖信(1889年—1962年1月),别号成之,又号诚之,男,湖北宜昌人[1](一说广东开平[2]),祖籍江苏苏州,中国近代政治人物[3]。
生平
[编辑]潘祖信祖籍苏州东山潘家弄。早年毕业于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三中学。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他跟随学生军参加军事行动,随后进入武昌陆军中学学习,之后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1914年11月,毕业分发湖北陆军服务。1917年护法革命时,任湖北陆军第二混成旅(旅长寇英杰)步兵第四团排长、连长等职,后任湖北陆军第师(师长寇英杰)步兵第一旅(旅长贺国光)步兵营营长、参谋等职。1925年10月,任吴佩孚十四讨贼联军鄂军(总司令萧耀南)第二混成旅(旅长夏斗寅)步兵第二团团长,率部参加与北伐国民革命军的作战[4]。
1927年6月,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蒋介石新编第十军(军长夏斗寅)司令部参谋处处长。1928年2月,任第一集团军第二军团(总指挥陈调元)第二十七军教导旅旅长。1928年8月,部队缩编后担任第三十九旅旅长等职。不久转任第三十七旅副旅长(旅长万耀煌),曾率部参加对唐生智部和桂系的作战,率部攻破蚌埠、徐州,并在攻占宿县后短暂担任宿县县长。1932年1月,任陆军第十三师(师长万耀煌)第三十七旅旅长,在山东战场参加中原大战,并迫使阎锡山部撤回山西。1934年,升任副师长,参与对湘鄂西边区及鄂豫皖边区红军的第三、第四次围剿战役。1935年4月18日,升任陆军少将军衔[5]。同年10月,任陆军第二十五军第十三师副师长,不久被免职,转任军事委员会驻豫绥靖主任公署参谋处处长,兼任第二缓靖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等职。1936年11月被授予四等云麾勋章[3]。
抗日战争爆发后,潘祖信任第十补训处处长,在湖北训练新兵。不久,宜昌被侵华日军占领,补训处迁往湖北老河口,隶属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领导,他担任长官部高级参谋。1944年,担任襄樊警备司令部司令,晋升中将。因保释内弟、中共地下党员张一之出狱而被革职。之后受保定军校同窗、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邀请,担任顾问[6]。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出任湖北宜昌行政区公署代理专员等职。1946年7月退役经商。1948年任湖北省银行董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组织[7]。朝鲜战争期间,潘祖信通过民革组织,将自己武昌解放路100多平方米地块捐给国家[3]。1955年肃反运动中被捕。1962年1月病故于狱中,时73岁[8]。
家庭
[编辑]潘祖信妻子张耀华为湖北宜昌人,毕业于湖北女子师范学校,曾任宜昌女子高级小学教务主任。两人育有二子二女:子潘志斌、潘仲英,女潘志勋、潘文彬[8]。
参考
[编辑]- ^ 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保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01: 148.
- ^ 关灿云编撰. 碉楼之乡 开平文史第32辑. 政协开平市委员会文史编委会. 2006.05: 100.
- ^ 3.0 3.1 3.2 沈庆年著. 古城遗珠 3 苏州控保建筑探幽.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4.12: 105–106. ISBN 978-7-5672-1183-4.
- ^ 陈予欢编著. 保定军校将帅录. 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6.12: 89. ISBN 7-80731-388-9.
- ^ 刘国铭主编;黄晋明,陈予欢,王叔凯副主编. 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 下.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5.12: 2413. ISBN 7-80214-039-0.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宜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宜昌县文史资料 第6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宜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91.08: 94.
- ^ 柏世友等主编;《中国长江三峡大辞典》编委会编. 中国长江三峡大辞典. 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5.09: 89. ISBN 7-5353-1502-X.
- ^ 8.0 8.1 杨维忠编著. 东山名彦 苏州东山历代人物传.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2007.01: 454–455. ISBN 7-8073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