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南京屠城
此条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23年3月28日) |
湘军南京屠城 | |
---|---|
围剿太平天国的一部分 | |
位置 | 太平天国天京 |
日期 | 1864年7月 |
目标 | 太平军及天京平民 |
类型 | 对中国人的屠杀 |
死亡 | 数十万人遇难。 |
主谋 | 曾国藩、曾国荃 |
行凶者 | 湘军 |
湘军南京屠城发生于1864年7月,曾国藩弟曾国荃率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天京(今南京)后纵火杀掠,屠杀平民总计死者约二、三十万人(死亡人数有争议)[1]。
自六朝以建康为首都起,南京被战火屠戮约七、八次,其中南朝梁的侯景之乱(今南京)、太平天国克南京、湘军南京屠城规模较大。
背景
[编辑]1853年3月19日(咸丰三年二月十日)太平军攻克江宁(今南京市),两江总督陆建瀛及副都统霍隆武阵亡。
为镇压太平天国,湖南(湘)长沙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曾国藩姻亲罗泽南家族、新宁江忠源家族等统领的乡勇组成湘军。
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湘军李续宾部攻破江西九江,屠杀城中近二万军民,事后李表示“设有胁从之民,必早投诚,设计逸出”[2]。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湘军曾国藩弟曾国荃部攻破安徽安庆,屠杀数万军民。赵烈文表示:“杀贼凡一万余人,男子髻龀以上皆死……妇女万余俱为掠出”,“军兴以来,荡涤未有如此之酷者矣”。
天京陷落
[编辑]湘军攻陷安庆后,两江总督曾国藩以肃清沿江一带太平军,巩固后方,然后再围攻天京为方针。同治元年(1862年)1月,清政府命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曾国藩令湘军继续沿江东进外,令浙江巡抚左宗棠率湘、赣、浙军2万余人攻浙江,江苏巡抚李鸿章率淮军6,500人会同英法联军阻挡太平军进攻上海,并伺机西攻苏州、常州,战略包围天京。3月下旬,湘军水陆军2万余人从安庆沿江东进,5月底,直抵天京城郊,江苏布政使曾国荃率陆军在雨花台一带扎营,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水师进抵护城河口。
此时,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安徽寿州(今寿县)被苗沛霖所害。天王洪秀全得知西线军溃,湘军已抵城下,诏在上海前线督战的忠王李秀成火速回援。李秀成于6月22日在苏州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避湘军锋芒,先以粮食、弹药援救天京,两年后与其决战。7月,由于干王洪仁玕、辅王杨辅清在皖南宁国府(治今宣城市)、广德一带作战失利,洪秀全催逼李秀成回救。8月6日,李秀成再次在苏州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集结兵力救天京。
从9月14日起,由“十三王”统率十余万大军自苏州等地先后启程,在东坝会齐后,分路进扎东至方山、西至板桥一线,连营数百,反包围湘军雨花台大营。同时,护王陈坤书、辅王杨辅清分攻金柱关和宁国府,断清军粮道,牵制援军。10月13日起,李秀成率军攻打雨花台曾国荃大营。湘军凭借深沟高垒,坚守不出。10月23日,侍王李世贤率3万人自浙江赶来助战,仍久攻不下。太平军士气受挫,11月26日,李秀成下令撤围。洪秀全对李秀成“严责革爵”,令他“进北救南”,率军渡至江北,西进湖北,调动湘军分兵回援,以解天京至围。曾国藩识破其计,令曾国荃坚守大营,另派援军到安徽堵截。12月1日,章王林绍璋等率首批数万太平军渡至江北,先后占含山、巢县(今巢湖市)、和州(今和县),等待后队。同治二年(1863年)2月27日,李秀成会同陈坤书等渡过长江,3月底抵巢县,计划从无为县西进。曾国藩调万余湘军进入安徽北部,李秀成攻无为、庐江、舒城、六安,均没有成功,在皖南策应的太平军也进攻失利。李秀成西进受阻,粮食奇缺,在5月19日撤回六安,经寿州东返,渡江时被湘军拦击,仅一万五千余人返回天京。“进北救南”结果损兵折将。湘军收缩对天京的包围圈,至11月下旬,相继进占天京东南的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七桥瓮,西南的江东桥,以及东坝、秣陵、湖熟、淳化等要地。天京城只有太平、神策两门尚可与外部联系。
1862年9月李秀成回救天京以后,李鸿章的淮军在英法联军和常胜军配合下,反攻苏南太平军。至1864年5月,苏南各城被攻陷,浙江全省也基本被左宗棠部湘军占领,天京完全被包围。
1863年12月20日,李秀成自丹阳前线返回天京,鉴于天京内无粮草,外绝援兵,他建议洪秀全离开天京,被拒绝。李秀成只好死守。同治三年(1864年)2月28日,湘军攻占了紫金山顶的天保城。3月2日,湘军至太平门、神策门外。3月14日,湘军以云梯登城未果。4月起,在朝阳、神策、金川门外挖地道十余处。守军筑月城,准备城墙塌后组织抵抗。6月1日,洪秀全死去,天京人心不安,李秀成等扶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3日,湘军攻占紫金山地保城,太平军失去护城的最后一道屏障。湘军随即构筑炮台数十座,昼夜对城内攻击,同时赶挖地道,准备轰城。7月19日晨,担任主攻的湘军部队齐集太平门外,中午,地雷轰发,炸塌城墙十余丈,湘军蜂拥而入,守军力战堵御,终至无效。湘军入城后,分路直冲天王府及神策、仪凤、通济、朝阳、洪武、聚宝各门,湘军水师夺取水西、旱西门。至傍晚,天京全城各门均被湘军夺占。守军与其展开激烈巷战,或战死、或自焚,十余万人无降者。曾国荃部攻陷天京,又施展杀戒。
李秀成带幼天王自太平门突围而出,旋失散。22日,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8月7日被杀。11月18日,幼天王被处死。天京被清军攻占,标志太平天国战争的失败。
记载
[编辑]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引赵烈文《能静居日记》记载曾国荃率湘军攻入南京城后的情景:“湘军‘贪掠夺,颇乱伍。中军各勇留营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被戳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均被虏),老者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方。’凡此均为曾国荃幕友赵烈文目睹所记,总计死者约二、三十万人。”[1]太平天国天京城破三十余年后,谭嗣同在南京仍听当地人说:“(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3]
影响
[编辑]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最多有100万人,可到1875年光绪帝登基时,南京依然人口不足50万,当时城里甚至连一棵完整的树都找不到。曾国荃疑似劫掠大量财宝,被称为“曾老饕”,此外还杀死百姓无数,与其兄曾国藩被称为“曾剃头”、“曾屠户”[4]。
自六朝以建康为首都起,南京被战火屠戮约七、八次,湘军屠城与太平天国克南京、南朝梁的侯景之乱是其中三场规模较大的事件。[5][6][注 1]
备注
[编辑]- ^ “湘军‘贪掠夺,颇乱伍。中军各勇留营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被戳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均被虏),老者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方。’凡此均为曾国荃幕友赵烈文目睹所记,总计死者约二、三十万人”。这段文字出自中国近代史权威学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创所所长郭廷以所著的《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页169∼170),主要在描述1864年曾国荃(曾国藩弟)率湘军攻入南京城后的情景(原始资料参见:赵烈文,《能静居日记》)。相较于1937年日军版的“南京大屠杀”被一再强调,这场湘军版的“南京大屠杀”显然少被中国史家提及。大概是担心读者看了之后无法接受满口“独仗忠信二字为行军之本”(语出曾国藩,《讨粤匪檄》)的湘军,竟也会干出同太平军一样“荼毒生灵、蹂躏州县”(曾国藩骂太平军之语,同上文)的勾当。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曾国荃幕友赵烈文将亲历详述于《能静居日记》,郭廷以1979年《近代中国史纲》予以援引(香港中文大学版本p.159-160)。亦转引于苏瑞锵. 超越國恥――從南京大屠殺談起. 《彰中人》 (彰化: 国立彰中). 2001年9月30日, 187: 页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 ^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
- ^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
- ^ 多维新闻网. 伏尸百万曾国藩南京大屠杀超日军. 多维新闻网. 2015-07-20 [2020-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0) (中文(中国大陆)).
- ^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第三版.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1979: 169~170. ISBN 9622013538.
- ^ 苏瑞锵, 台湾. 超越「國恥」──從「南京大屠殺」談起 - 時評 - 臺灣 蘇瑞鏘. 看中国. 2007-02-27 [2023-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3) (中文(繁体)).
相关条目
[编辑]- 南京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