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沃尔夫化学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沃尔夫化学奖沃尔夫奖下设的六个奖项之一,由沃尔夫基金会颁发,每年评选一次。该奖项的目的是为了表彰对于化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1]它是除诺贝尔化学奖以外在化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

获奖者

[编辑]
年份 获奖者[2] 国籍 研究内容
1978年 卡尔·杰拉西  奥地利 美国 生物有机化学、光谱技术的应用、第一个人工避孕药
1979年 赫尔曼·弗朗西斯·马克  奥地利 美国 天然和合成聚合物的结构及性质
1980年 亨利·艾林  墨西哥 美国 绝对速率理论
1981年 约瑟夫·查特  英国 过渡金属化学,特别是过渡金属氢化物双氮配合物化学
1982年 约翰·波拉尼诺贝尔奖  加拿大 红外发光技术研究化学反应进程
乔治·皮门特尔  美国 基质隔离光谱技术
1983年
1984年
赫伯特·古陶斯基  美国 核磁共振光谱技术测定分子结构
哈登·麦康奈尔  美国 顺磁共振光谱技术研究分子的电子结构,以及对自旋标记技术的研究
约翰·沃  美国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光谱学
1984年
1985年
罗道夫·阿瑟·马库斯诺贝尔奖  加拿大 美国 化学动力学,特别是单分子反应和电子转移机理
1986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诺贝尔奖  美国 在天然产物全合成及合成理论方面
阿尔伯特·艾申莫瑟  瑞士 有机合成、反应的立体化学和机理
1987年 大卫·菲利浦
大卫·布洛
 英国
 英国
X射线晶体学技术分析蛋白质、阐明酶的结构及作用机理
1988年 约书亚·约特纳尔
拉斐尔·大卫·莱文
 以色列
 以色列
大分子中能量获得和消耗的理论计算
1989年 杜伊利奥·阿里戈尼
艾伦·巴特斯比
 瑞士
 英国
酶促反应机理,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
1990年 未颁奖
1991年 理查德·恩斯特诺贝尔奖  瑞士 核磁共振光谱,尤其是傅里叶变换和二维NMR
亚历山大·派恩斯  罗德西亚 美国 核磁共振光谱,尤其是多量子和高自旋NMR
1992年 约翰·波普尔诺贝尔奖  英国 理论化学、量子化学
1993年 艾哈迈德·兹韦勒诺贝尔奖  埃及 美国 激光飞秒化学
1994年
1995年
理查德·勒纳
彼得·舒尔茨
 美国
 美国
催化抗体技术
1995年
1996年
吉尔伯特·施托克
塞缪尔·丹尼谢夫斯基
 美国
 美国
有机合成,研究多糖和生物分子的合成反应
1996年
1997年
未颁奖
1998年 格哈德·埃特尔诺贝尔奖
加博尔·绍莫尔尧伊
 德国
 匈牙利 美国
表面化学,阐明异相催化机理
1999年 雷蒙·勒米厄斯  加拿大 寡聚糖的研究和合成,阐明它们在分子识别中的作用
2000年 弗兰克·阿尔伯特·科顿  美国 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学
2001年 亨利·卡甘
野依良治诺贝尔奖
巴里·夏普莱斯诺贝尔奖
 法国
 日本
 美国
不对称合成
2002年
2003年
未颁奖
2004年 哈利·格雷  美国 生物无机化学,解释了蛋白质中电子转移的机理
2005年 理查德·扎尔  美国 用激光技术阐明反应机理
2006年
2007年
阿达·约纳特诺贝尔奖
乔治·费埃尔
 以色列
 美国
核糖体蛋白合成,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
2008年 威廉·莫尔纳诺贝尔奖
艾伦·巴德
 美国
 美国
单分子光谱技术
2009年
2010年
未颁奖
2011年 邓青云
斯图尔特·赖斯
克日什托夫·马蒂亚谢夫斯基
 美国
 美国
 波兰 美国
2012年 保罗·阿利维萨托斯  美国
查尔斯·利伯  美国
2013年 伯特·S·兰格  美国
2014年 翁启惠  中华民国 美国 多糖体糖蛋白的合成[3]
2015年 未颁奖
2016年 K·C·尼古劳  塞浦路斯 美国
斯图亚特·L·施莱伯  美国
2017年 罗伯特·褒曼  美国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activation responses of carbon-hydrogen bonds in hydrocarbons by soluble organometallic complexes.
2018年 奥马尔·亚基  约旦 /  美国 for pioneering Reticular Chemistry via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 an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COFs).
藤田诚  日本 for conceiving metal-directed assembly principles leading to large highly porous complexes.
2019 斯蒂芬·L·布赫瓦尔德英语Stephen L. Buchwald
约翰·F·哈特维格英语John F. Hartwig
 美国
 美国
for pione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ition metal catalyzed procedures that are broadly applicable and allow carbon-heteroatom bonds of all sorts to be formed with previously unknown efficiency and precision. [4]
2020 未发奖
2021 莱斯利·莱瑟罗维茨英语Leslie Leiserowitz
梅尔·拉哈夫英语Meir Lahav
 以色列
 以色列
合作验证三维分子结构对有机晶体结构的基本相互影响。[5]
2022 邦尼·巴斯勒
卡罗琳·贝尔托西诺贝尔奖
本杰明·克拉瓦特英语Benjamin Cravatt
 美国
 美国
 美国
for their seminal contributions to understanding the chemistry of cellular communication and inventing chemical methodologies to study the role of carbohydrates, lipids, and proteins in such biological processes.[6]
2023 何川 (生物化学家)
杰佛瑞·W·凯利 (Jeffery W. Kelly)
菅裕明 (Hiroaki Suga)
 美国
 美国
 日本
表彰他们揭示RNA和蛋白质的功能和病理功能障碍的开创性发现,以及创造了通过新方法利用这些生物聚合物以改善人类疾病的策略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Basolo, F: "From Coello to Inorganic Chemistry: A Lifetime of Reactions", page 65, Springer, 2002
  2. ^ Wolf Prize Recipients in Chemistry. [2008-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7). 
  3. ^ 翁启惠获沃尔夫化学奖,14:1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4:2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郑杰文 摄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01-22.,“沃尔夫基金会今天凌晨在网站上宣布翁启惠得奖讯息,原因是‘对复杂的多糖体和糖蛋白的合成有非常多原创性的贡献’,此奖项经常被视为诺贝尔奖的前哨,许多得主后来都得到诺贝尔奖。”,陈至中,台北,中央通讯社,2014年1月17日
  4. ^ Wolf Prize 2019 - Chemistry. [2022-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0). 
  5. ^ Laureates 2021. [2022-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6. ^ Wolf Prize 2022 - Chemistry. [2022-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