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定理
零点定理 The Zero Theorem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特里·吉列姆 |
监制 | |
编剧 | 派特·罗辛 |
主演 | |
配乐 | 乔治·芬顿 |
摄影 | 尼可拉·皮科里尼 |
剪辑 | 密克·奥德斯利 |
制片商 | |
片长 | 111分钟[1][2] |
产地 |
|
语言 |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
预算 | 850万~1350万美元[5] |
票房 | 120万美元[6]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零点定理[7] |
香港 | 零点世纪[8] |
台湾 | 明日定律[4] |
《零点定理》(英语:The Zero Theorem,在法国记作Zero Theorem)是一部2013年英国、法国、罗马尼亚和美国合拍的科幻片,由特里·吉列姆执导,派特·罗辛撰写剧本,主演包括克里斯托弗·沃尔兹、大卫·休里斯、梅兰尼·蒂埃里和卢卡斯·赫奇斯。其故事主要围绕着孤僻的电脑天才科恩·莱斯(Qohen Leth,华兹饰演)展开,他必须借由破解“零定理(Zero Theorem)”来找出人类存在的意义,但也为此碰上了一连串的麻烦。导演吉连将《零点定理》与《妙想天开》(1985年)、《十二只猴子》(1995年)定义为“欧威尔式三联画”和“讽刺反乌托邦三部曲”,《零点定理》同时也是该三部曲的第三部及最后一部作品。
该片早于2003年便开始发展,在经历搁置后,才于2012年重新展开制作。主要拍摄于2012年10月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开始进行。《零点定理》最先于2013年9月2日在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进行全球首映并角逐金狮奖,后由Stage 6 Films定于2014年3月14日在英国上映,而美国则由Amplify排于2014年9月19日上映。《零点定理》发行后在影评界获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大多批评其老调重弹的主题、沉闷的步调、令观众难以理解的故事情节,整体评价不如《妙想天开》及《十二只猴子》;但片中的视觉效果、美术和演员们的演出都获得了一致肯定。该片亦入围及获得了许多奖项,其中在第41届土星奖上入围了最佳科幻电影。
剧情
[编辑]古怪且孤僻的天才电脑程序员科恩·莱斯会以复数形式来称呼自己(如我们),他在一间名为Mancom公司中的“本体论”部门工作,其工作内容是分析出哪些本体存在和(或)能组合在一起的技术。当发现自己遭受着存在的意义所苦时,科恩每天都在等待一通电话的到来,以希望这可能会带给他快乐或他所寻求的答案。某日,科恩在要求进行“残疾”评估时,三名公司医生肯定他的身体很健康,但需要他接受AI心理治疗师——施林克-ROM医生的治疗。为了见上“管理员”一面,科恩参加了他的主管乔比举办的聚会。科恩在一间空房中见到了管理员并要求在家工作,因为这样他的工作效率就会更高,且还能接到那通电话;但管理员简单地表示,他认为科恩“非常疯狂”。
科恩在试图离开派对时,被乔比拍了身体一下,因此被口中的橄榄果噎到,所幸及时被派对上的女子百丝丽所救。最后,管理员改变心意,同意科恩在家工作,并被乔比带去观看一个被称为“神经系统网(The Neural Net Mancive)”的大型超级电脑,以及认识了年轻的暑期工读生鲍伯。包括崩溃的实体,科恩的新工作是需将这些本体数据排序(0%必须等于100%),以破解一个神秘的数学公式“零定理(Zero Theorem)”。为此,隐居在家的科恩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工作,且在此期间,他被施林克-ROM医生诊断出患有许多病症,并开始遭受涉及“黑洞”的噩梦。
为工作感到沮丧且崩溃的科恩用锤子砸碎了电脑,但其银幕很快地被乔比修好。后来,百丝丽前来拜访。科恩向她倾诉,他认为自己不小心挂掉了一通会给他带来“生命的意义”的电话,且一直渴望等待那通电话再次打来。不久后,暑期工读生鲍伯来此拜访,且除了说出自己是管理员的儿子外,还表明管理员正透过监视器来监视着科恩;鲍伯向科恩透露,百丝丽其实只是名被公司雇用来关心科恩的应召女郎。在科恩坚持要停止证明零定理的工作后,鲍伯向科恩承诺会帮他接到那通电话,除非他继续工作。在午夜十二点,科恩透过VR服装来与百丝丽在虚拟现实世界中互动,这使得他们一起出现在一个美丽的沙滩上。当科恩问她在地平线上的太阳是否永远都会落下,百丝丽回应说,它并未有这项编程。最后,两人互相吻别。
由于鲍伯的再次拜访,使科恩学到零定理指在透过大挤压理论来证明生命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对鲍伯感到厌恶的科恩,再次与百丝丽进行数位连结,并受到了她的安慰;但当他谴责管理员且建议她与自己一起私奔时,百丝丽强行断开其连结,这使科恩的服装受损。当鲍伯拿走他的服装来修理它时,科恩无预警地连线至百丝丽的网站,这才发现她是名视讯脱衣舞娘,使双方感到尴尬。鲍伯带着修好的服装回来后,向科恩表明,那通电话其实只是科恩自己的错觉,并承认施林克-ROM医生的存在只是为了确认他的病情而不是治疗。与此同时,百丝丽拜访了科恩,她为欺骗他而道歉,但声称自己是真的爱上了他;虽然百丝丽提出私奔的请求,但在鲍伯的鼓励下,科恩拒绝了对方。
当科恩随鲍伯到外面散步并谈心后,他发现鲍伯的健康状况正在急剧恶化。科恩在照顾鲍伯时,在他的浴室镜子中发现了一台隐藏的监视器,并愤而找出家中的所有监视器并砸坏它们。虽然科恩把房子封锁起来,但管理员派来的克隆人搭档仍进到了房里并将鲍伯带走。当天傍晚,因为科恩的行为使乔比遭到解雇,使科恩被前来拜访的对方斥责。心情低落的科恩穿上了修好的VR服装并试图将自己的灵魂连结到他的电脑上,但随即遭到触电而倒下。
醒来后的科恩发现自己在神经系统网,并看见了管理员在身旁。科恩询问了鲍伯的状况,管理员向他表示,患有慢性病的鲍伯因健康状况的恶化而住院。管理员解释,科恩现在是神经系统网的一部分,而当科恩询问他生命的意义时,管理员说“没有”,且自己从未有这股力量能给予科恩这通电话。管理员解释说,虽然零定理会证明一切都毫无意义,但Mancom的在“本体论”上的目的是为了使秩序混乱,便找到他能以某种形式来出售的意义。而管理员之所以会选择科恩来解出零定理,是因为他是个有力的对立面——科恩有信心地寻找意义,且永无止尽地等待他的电话。之后,管理员突然消失并道歉,因为他不再需要科恩;为此感到愤怒的科恩破坏了神经系统网装置,使装置爆开并使内部的黑洞外露。科恩则在微笑后跳了下去,便出现在先前的虚拟海滩上。科恩冷静且孤独地站在大海前,将太阳像球一样玩弄,最后看着其日落。随着进入片尾,能听见百丝丽遇见科恩并与他说话的声音[注 1]。
演员
[编辑]- 该剧本要求华兹剃成光头;且不论是挑战他的演技,还是从华兹以前的角色中将视觉面貌作区隔,导演特里·吉列姆坚持他也要将眉毛刮掉[12][13]。吉连表示:“我们与克里斯多夫挖到了宝。他从不与银幕分离——他本身就是电影。当我们遇到他时,我告诉他,他将成为故事的向导。他的表现令人难以置信,完全不像他以前所做过的任何事。这是一名孤独、内化的角色,他就像现代世界的每个人一样。”[14]华兹表示,自己与吉连合作的热情来自后者的执导作《妙想天开》(1985年)[15]。演员伊万·迈克格雷戈和比利·鲍伯·松顿都曾是该角的人选[16]。
- 吉连抗拒了被要求找一名知名的美国女演员来演此角的施压,并希望找一名观众较少见过的人来演。吉连表示:“不同之处在于,尤其是美国女演员,她们看起来都差不多、外型都很相似,她们都被修剪过。我想要的是一名同时兼具真实和美丽的人。她(提叶芮)几年前产有一子,所以她有一个真正的身体,而不是那些人造身体。”提叶芮以前就曾演过“有着隔阂感的美丽角色”;吉连指示她将百丝丽一角想成是“玛丽莲·梦露和茱蒂·霍利德的结合”[12]。演员杰西卡·贝尔曾是该角的人选[17]。
- 大卫·休里斯饰演乔比(Joby)[18]:Mancom公司的监督员兼科恩的朋友,常将科恩的名字叫错成“奎恩(Quinn)”。
- 卢卡斯·赫奇斯饰演鲍伯(Bob)[19]:管理员的儿子,因懒得记他人的名字,总是以“鲍伯”来称呼人。
- 马特·达蒙饰演管理员:Mancom公司的高级负责人。
桑吉夫·巴哈斯卡、彼得·史托马[20]和本·惠肖[21]在片中短暂饰演了Mancom公司的医生。黛娜·萝戈兹(Dana Rogoz)饰演披萨女郎一角。艾米·荷斯提纳和帕夫利克·内梅斯(Pavlic Nemes)共同饰演克隆人搭档。此外,关朵琳·克莉丝蒂、鲁伯特·弗兰德、雷·库柏与莉莉·科尔都出现在街头的广告墙上[22][23]。
制作
[编辑]发展
[编辑]编剧派特·罗辛对于《零点定理》的创作灵感来自虚空派的Ecclesiastes 1:2–12:8[24][注 3],当中提出了“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用处?”这类的问题。以“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的状态下,罗辛在十天内写了145页的初稿。他还从中佛罗里达大学图书馆中查看了几本关于编剧的书籍和剧本,其中包括导演特里·吉列姆的电影《妙想天开》(1985年)[16]。
2003年,罗辛将剧本发给了制片人理查·赛纳克,而赛纳克则打算让伊万·迈克格雷戈来饰演科恩·莱斯一角,但麦奎格之后退出了该项目。该项目于2008年找上了比利·鲍伯·松顿来饰演科恩,而杰西卡·贝尔和阿尔·帕西诺也将参演,该片由吉连执导,预计于2009年开始制作[17]。在吉连退出《魔法奇幻秀》(2009年)的工作后,剧组准备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拍摄《零点定理》,但在演员希斯·莱杰于2008年1月22日去世后,其制作陷入停摆,而吉连则改回制作《魔法奇幻秀》[16]。2012年8月,《零点定理》的制作重新启动,克里斯托弗·沃尔兹取代松顿担任主演;而赛纳克已于2012年7月过世,使其子狄恩·赛纳克取代他成为了该片的制片人[10][11]。2012年10月1日,大卫·休里斯和蒂尔达·斯温顿加入演出,该片将于10月22日在罗马尼亚开拍,并由沃尔太奇影业负责处理该片的全球销售[18]。
拍摄
[编辑]主要拍摄于2012年10月22日至12月3日期间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进行[27][28]。最后,剧组又多花了一天补拍,这代表实际的拍摄工作日共持续了37天[13]。
《零点定理》以35毫米胶片来拍摄,摄影指导为尼可拉·皮科里尼[29]。由于导演吉连早期的电影《潮涨海岸》(2005年)在发行家庭影碟时,在画面长宽比上发生了错误,使《零点定理》是以Maxivision格式来拍摄,有着1:1.85长宽比及16:9遮罩;且考虑到电视的画面格式,不论观看者使用任何设备,都能准确地让所有人看见的吉连所预期的16:9构图;此外,吉连也喜欢这项技术,他将其称之为“这是第一个尺寸适合所有人、全片幅、半黑胶动态片”,这导致该片的框架产生了圆边,他发现这很像是在看复古1920年代电影的体验(在当时的投影机还没法隐藏摄影机片门的圆边)[30][31]。
在制作过程中,吉连表示:“从开始到结束已经有一年了。我的电影大多需要三年时间,但这次拍得很快且在布加勒斯特拍是一件好事。我爱的这些工作人员和罗马尼亚人都很辛苦,且他们非常地熟练。因为我们的资金有限,所以我们大家都飞快地在一天内折返。最后我被弄糊涂了。”[14]
吉连表示,对于在目前的行业环境下制作这样一部电影的难度是:“这一部的预算比我拍过的一些大片还低,但它在银幕上看起来非常棒。发生的事情是该行业已变得非常像社会——有富裕的[电影]和廉价的,而中预算的电影则已被排挤在外。”[14]
设计
[编辑]《零点定理》的美术指导为大卫·华伦(Dave Warren),他先前曾和导演吉连在《魔法奇幻秀》(2009年)合作过[22]。在传给华伦的电子邮件中,吉连简洁地描述了他为该片所设计的样貌:“尼奥·豪赫+Ukulele Ike=《零点定理》”[32]。
吉连和华伦抵达布加勒斯特后,花了七至九周绘制科恩所居住的教堂和作笔记。对于科恩工作台的设计,华伦表示:“它根据许多不同的参考文献,最主要的是华尔街,但它有很多的糖果色,且有着像是弹珠台或类似东西的感觉,讲白点就是在银行界的一切!”华伦对于教堂原本想具有正教会教堂的风格,但实际做出来的感觉更像是一座英国国教教堂:它有管风琴的阁楼,有一端是祭坛,而在另一端则是玄关[33]。而华伦在设计神经系统网时,则先假设它是一座外型巨大、以蒸汽发动的铁制高炉,最后在搭配绿幕来搭建[33]。
在《零点定理》的道具中,吉连也使用了3D打印技术来制作,如科恩在工作时所使用的控制器;该控制器是由North Design Labs和FATHOM制作,且其外壳取自三星Galaxy平板电脑,但为了增加电影感,使它必须看起来像来自外星世界的东西[34]。
主题
[编辑]《零点定理》与导演吉连过去的作品《妙想天开》(1985年)和《十二只猴子》(1995年)都共同包括了未来社会、反乌托邦和欧威尔主义的元素,而将三部片定义为“讽刺反乌托邦三部曲”或“欧威尔式三联画”[35][5][36]。
吉连抨击了网络文化,并指责网络所造成“真实人际关系”上的破裂;吉连表示,他认为该片是向数字化存在对抗的危险警告:“我看它是这样:我们可以访问所有的讯息,但我们仍然是分开的。我觉得这很有意思,人们躲在虚假的名字后面——这是很多年轻人能互相沟通的唯一方式。我相信这与(片中)广告有关:人们在做神和女神,美丽且完美。而我们并不是这样的,所以如果他们期待你是完美的,那你如何与他人沟通?你会在背地里来做。”[35]
在《零点定理》中,被称为“一名有信仰的人”的科恩·莱斯似乎并没有全心全意地相信上帝,他所居住的破旧教堂反映了他与世界的信仰——它老旧、残破、焦毁且奄奄一息。这类似于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对世界的疯狂比喻:当疯子哭喊着:“上帝死了。上帝仍死了,我们杀了祂。但他的影子仍然隐约可见,我们应该如何安慰自己,所有凶手的凶手?”市场上的人为此都用类似的话语来嘲笑他——“他迷路了吗?”或“他有出海过?”该故事的讽刺要点是,这个人并不疯狂,但整个社会却已失去了无神论对他们的影响。如果你相信没有上帝,你也必须接受你没有价值、你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尼采对这个世界的担心便是古怪且奇幻的《零点定理》所要探讨的观点[37]。在片中,科恩花了数年的时间等待电话响起,相信在另一端有着更崇高的力量会使他找到自己所寻求的答案;演员克里斯托弗·沃尔兹表示:“我们大多数人都在等待电话铃响并回答基本的问题。所以,是的,我们正在寻找宗教,因为宗教可能是所有方法中最切实的,且我们可以神经质地拖延这个问题到永远。但实际的答案可能只是那么难以做到,因此不需要追着它跑。”[15]
吉连表示自己很喜欢象征主义并将其运用至片中,如在教堂中的鸽子和科恩工作台后方祭坛的施洗约翰画像,这些象征性的事物有些是严肃的,有些则是趣味性的[37]。其中,科恩在电脑破解“零定理”的过程是以类似《传送门》(2007年)的电子游戏来呈现;吉连对此表示:科恩在这虚拟世界中操纵这些有形体的积木时,他拥有了自由和飞行能力:“他能解出这些数学问题,但这些东西却很令人振奋。这非常重要,也是电脑系统在军队中的工作方式。在以色列的铁穹中,它基本上是取自雷神公司一些所谓的爱国者火箭,且像你在电脑游戏中那样让它们飞行,除了杀人以外。”[37]此外,在片中的街头广告上,曾短暂提及了蝙蝠侠[38]。吉连对此表示:“好吧,让我们举例一个关于试图纠正社会,然后只是把它转换成一个卖东西广告的政治运动。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我在现实世界是愤世嫉俗的。而‘蝙蝠侠救世主教堂’,来吧,我的意思是漫威是怎么活下来的?这是因为人们相信蝙蝠侠、超人和漫威漫画比他们相信的更多。”[39]
音乐
[编辑]零点定理 (原声带) The Zero Theorem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 |
---|---|
乔治·芬顿的电影配乐 | |
发行日期 | 2014年1月28日数位版)[40] 2014年3月17日 (实体版)[41] | (
类型 | 古典 |
时长 | 1:01:14 |
唱片公司 | 米兰唱片 |
《零点定理》的电影配乐是由英国作曲家乔治·芬顿所负责。对于配乐,吉连将其形容为“像幽灵一样,这是我们从未见过的其他角色。”[14]阿根廷女歌手凯伦·苏沙翻唱的一首沙发音乐版本的电台司令歌曲《怪胎》能在片中及片尾听见;但吉连表示,起初并不晓得《怪胎》原本是电台司令的歌曲,也从未听过它,直到电影的音响师将这首歌弹奏给他听[42]。
《零点定理》的电影原声带于2014年1月28日发行数位版[40],而实体唱片版则于同年3月17日发行[41]。
曲目列表[43] | ||
---|---|---|
曲序 | 曲目 | 时长 |
1. | The Zero Theorem Main Title | 2:13 |
2. | Leth On The Street | 2:07 |
3. | Creep | 3:32 |
4. | Remote Central | 1:25 |
5. | Joby's Party Part I | 1:48 |
6. | Meeting Management | 1:46 |
7. | Joby's Part 2 | 1:37 |
8. | Joby's Part 3 | 2:23 |
9. | The Mainframe | 2:24 |
10. | The Entities Won't Crunch | 1:56 |
11. | The Nurse | 1:35 |
12. | Bob And The Clones | 1:35 |
13. | Bob's On The Job | 4:14 |
14. | Enter In Tropical Style | 1:07 |
15. | Beach Romance | 4:10 |
16. | Shrink Rom Rap – Bob's Crunch | 1:45 |
17. | Inside Your Head | 3:12 |
18. | A New Bainsley | 0:53 |
19. | There'll Be No Call | 2:22 |
20. | We Can Be Together | 1:53 |
21. | Bainsley Leaves | 1:53 |
22. | Bob Collapses | 0:56 |
23. | Q Loses It | 5:03 |
24. | Destroying The Mainframe And The Release | 4:00 |
25. | Qohen Leth | 2:14 |
26. | 0=100% (Party Part 2) | 3:19 |
总时长: | 1:01:14 |
发行
[编辑]《零点定理》最先于2013年9月2日在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进行全球首映,并列入竞争金狮奖的“正式竞赛片”单元[44][45]。该片在英国由索尼影视发行旗下的Stage 6 Films定于2014年3月14日上映[3],而法国的上映日则为2014年6月25日[1]。该片在英国首周末获得了7万9967美元的票房。全球票房总计77万美元,加上家庭影碟及VOD(约40万美元)的销售,《零点定理》票房总计超过120万美元[6][2]。《零点定理》的DVD和蓝光分别于2014年7月22日[46]和2014年9月9日发行,其分级为“R级”,代表片中有着“R级的语言及一些性或裸露性”[47]。
反响
[编辑]《零点定理》整体获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在烂番茄网站上,该片根据115篇评论而持有50%的新鲜度,平均得分5.7 / 10;该网站共识:“导演特里·吉列姆代表性视觉美学的粉丝会发现他们已经谈论过这一切,但对于未信教的人来说,《零点定理》可能会被证明是过于混乱而无法享受。”[48]而在Metacritic网站上,该片根据28篇评论,则获得了50分,这代表着“好坏平均参杂的评价”[49]。
影评人哈利·诺尔斯在看过早期放映版的《零点定理》后给了该片正面的评价,并称其为“完美”,以及吉连自《妙想天开》以来最好的一部电影,且称赞了克里斯托弗·沃尔兹的“惊人”表现并认为他应为此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诺尔斯还希望该片的定剪权会是自己所看到的版本:并表示“没有一帧是需要删去。”[50]
在整体影评界,该片的疯狂元素、美术指导和演员的演出都普遍获得赞赏,但也被批评其探讨的主题老套、令观众难以理解的故事情节,且整体水准不如吉连以往的作品。罗杰·伊伯特网站的麦特·佐勒·塞兹在4星中给了该片2.5星的评价,他称赞该片的炫目视觉,以及吉连在片中布满精心编排的场景,但批评片中的角色塑造,且并未提供格言和记取教训的必要性,以及将观看者带入角色困境的义务,塞兹表示:“《零点定理》的确看起来像是已花费数年时间沉迷在这个世界而成为一个出色古怪漫画家的作品,然后坐下来,打开一本写生簿,开始绘画。问题是,一旦你看过《零点定理》,你宁愿去看写生簿。”[51]《综艺》的莱丝莉·费潘金(Leslie Felperin)表示:“特里·吉列姆最新的反乌托邦式的奇思妙想融化成一堆无趣的笑话和半吊子的想法。”[52]
《偏锋杂志》的查克·鲍恩(Chuck Bowen)在4星中仅给了该片1.5星的评价,他批评该片仅是表面地对人文主义或社会主义议题的老调重弹[53]。NOLA网站的麦克·斯科特(Mike Scott)给予该片2分(满分5分)的评价,他认为《零点定理》的确提供了观众对特里·吉列姆电影的期待:“有一半的时间非常有趣,而另一半则非常混乱。把这两个放在一起,你得到的是一个巧妙的想像,但电影本身却是参差不齐。这是因为古怪且引人注目的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而在视觉上充满活力的《零点定理》似乎正在证明这一点。”此外,他也称赞了华兹和卢卡斯·赫奇斯的表现[54]。影音俱乐部网站的麦克·狄安杰罗(Mike D'Angelo)认为该片的叙述沉闷、枯燥乏味、难以吸引人,但美术设计的视觉上能挽救其不足之处[55]。
《金融时报》的艾奥娜·戈尔德(Iona Goulder)在5星中给了该片3星的评价,她认为虽然片中仍存有吉连一贯的科幻美学和反乌托邦主题,但缺乏他早期在《妙想天开》中的智慧,并表示:“该片感觉就像是一个老套主题的过时重现。”[56]IGN网站的克里斯·堤利(Chris Tilly)给予该片7分(满分10分)的好评,他表示:“特里·吉列姆十年来最好的电影可能看起来和《妙想天开》有点相似,但它最终仍有自己的故事要讲,其中一则是人类可能会被科技所消灭。这些重大的想法会引发对话和思考,即使他们在电影的最后三分之一中感到困惑。克里斯托弗·沃尔兹又一次的非凡演出证明他可能只是今天工作最好的演员。”[38]Cinemas Online网站的戴夫·兰卡斯特(Dave Lancaster)给予该片4分(满分5分)的好评,他表示:“另一项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且非比寻常的角色使特里·吉列姆的最新作品既新鲜又吸引人。”[57]
《SciFiNow》于2014年将《零点定理》列入“能教导我们生命的意义之10部最佳科幻片”名单中的第8位[58]。
荣誉
[编辑]奖项和提名 | |||||
---|---|---|---|---|---|
奖项 | 颁发日期 | 类别 | 得奖者或提名者 | 结果 | 参考 |
威尼斯电影节 | 2013年9月6日 | 数位未来电影影展特别奖 | 特里·吉列姆 | 获奖 | [59][60] |
金狮奖 | 提名 | ||||
奥斯汀奇幻影展 | 2013年9月24日 | 评审团奖最佳影片 | 特里·吉列姆 | 提名 | [61][62] |
CPH:PIX | 2014年4月15日 | 政治观众奖 | 特里·吉列姆 | 提名 | [63] |
村声电影票选 | 2014年12月17日 | 最佳女配角 | 蒂尔达·斯温顿[注 4] | 亚军 | [64] |
金预告奖 | 2015年5月6日 | 最佳奇幻冒险 | Amplify Releasing、City Room Creative | 提名 | [65] |
土星奖 | 2015年6月25日 | 最佳科幻电影 | 《零点定理》 | 提名 | [66] |
俄亥俄州中央电影评论家协会奖 | 2016年1月8日 | 年度演员 | 蒂尔达·斯温顿[注 5] | 提名 | [67] |
备注
[编辑]- ^ 该片起初还有另一段“好莱坞版的结局”,但在最终剪辑时被删除;该结局为“科恩烧毁了他的小教堂。随着消防车警笛的到来,他和偷了父亲车子的鲍伯离开此地,并到一座小岛上寻找百丝丽”[9]。
- ^ “Qohen Leth”一名来自传道书的希伯来语名“qōheleṯ”。
- ^ 希伯来语的标题为קֹהֶלֶת[25],意思是“收集者(Gatherer)”,但在传统上译为“教师(Teacher)”或“传教士(Preacher)”[26]。
- ^ 除了《零点定理》外,丝云顿也凭《雪国列车》和《布达佩斯大饭店》而入围该奖项[63]。
- ^ 除了《零点定理》外,丝云顿也凭《布达佩斯大饭店》、《噬血恋人》和《雪国列车》而入围该奖项。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ZERO THEOREM. AlloCiné. [201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5).
- ^ 2.0 2.1 The Zero Theorem (2014). The Numbers. [2018-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4).
- ^ 3.0 3.1 THE ZERO THEOREM (15).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14-03-04 [2018-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6).
- ^ 4.0 4.1 明日定律 The Zero Theorem. 开眼电影网. [2018-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4).
- ^ 5.0 5.1 Brady, Tara. Terry Gilliam: “The poetry of cinema has been replaced by the Dan Brown prose of cinema”. The Irish Times. 2014-03-14 [2018-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4).
- ^ 6.0 6.1 The Zero Theorem. Box Office Mojo. [2018-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6).
- ^ 零点定理 The Zero Theorem (2013). 豆瓣电影. [2018-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4).
- ^ The Zero Theorem (零點世紀). Tube.hk. [2018-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4).
- ^ Trunick, Austin. Terry Gilliam Describes How The Zero Theorem Almost Ended (Spoiler Warning). Under the Radar. 2014-09-19 [201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30).
- ^ 10.0 10.1 Fischer, Russ. Terry Gilliam's Next Movie is Wild Existential Sci-Fi 'The Zero Theorem,' Starring Christoph Waltz. /Film. 2012-08-13 [2018-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3).
- ^ 11.0 11.1 Schaefer, Sandy. Terry Gilliam is Making 'The Zero Theorem' With Christoph Waltz. Screen Rant. 2012-08-13 [2018-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5).
- ^ 12.0 12.1 Morgan, David. Terry Gilliam calculates "The Zero Theorem". CBS News. 2013-09-02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7).
- ^ 13.0 13.1 13.2 Dreams: The Zero Theorem. Websites from SMART.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4).
- ^ 14.0 14.1 14.2 14.3 Kay, Jeremy. Terry Gilliam, The Zero Theorem. Screen International. 2013-05-18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9).
- ^ 15.0 15.1 Rose, Steve. Zero Theorem: the world according to Christoph Waltz. The Guardian. 2014-03-13 [2018-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9).
- ^ 16.0 16.1 16.2 Craig, Kevin. Meet a Professor Coming to a Screen Near You. UCF Today -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2013-08-30 [2018-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1).
- ^ 17.0 17.1 Schmidlin, Charlie. Al Pacino, Jessica Biel & Billy Bob Thornton Among Cast In First Incarnation Of Terry Gilliam's 'The Zero Theorem'; Plus New Photos. IndieWire. Penske Business Media, LLC. 2013-08-30 [2018-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5).
- ^ 18.0 18.1 18.2 Fleming Jr, Mike. Terry Gilliam Sets David Thewlis, Tilda Swinton For ‘The Zero Theorem’. Deadline.com. 2012-10-01 [2018-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5).
- ^ Newman, Nick. ‘The Zero Theorem’ Star Lucas Hedges Talks Terry Gilliam, Christoph Waltz, and His Relationship with Wes Anderson. The Film Stage. 2014-09-18 [201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30).
- ^ 20.0 20.1 Fischer, Russ. Matt Damon, Peter Stormare, and Sanjeev Bhaskar Join Terry Gilliam's 'The Zero Theorem'. /Film. 2012-10-10 [2018-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4).
- ^ Humphries-Brooks, Lauren. Ben Whishaw Will Cameo In Terry Gilliam’s The Zero Theorem. We Got This Covered. 2012-10-12 [2018-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5).
- ^ 22.0 22.1 Stubbs, Phil. The Zero Theorem Production Notes (PDF). Websites from SMART. 2013-08-31 [2018-04-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10).
- ^ McWeeny, Drew. The first 10 minutes of Terry Gilliam's The Zero Theorem screened at Comic-Con 2013. HitFix. 2013-07-19 [201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8).
- ^ Ecclesiastes 1:2. Bible Gateway. [201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6).
- ^ 12 קֹהֶלֶת,Ecclesiastes 12 WLC;ESV - וּזְכֹר֙. Bible Gateway. [201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6).
- ^ Kugler, Robert; Hartin, Patric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 Grand Rapids, Michigan: Eerdmans. 2009-07-08: P. 216 [2018-04-30]. ISBN 978-080284636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5).
- ^ Editors, BollySpice. Hollywood film hires an Indian marketing Agency for the first time Tanaaz Bhatia’s Bottomline Media Pvt. Ltd.. BollySpice.com. 2012-10-17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7).
- ^ Child, Ben. Terry Gilliam secures funding to shoot The Zero Theorem. The Guardian. 2012-08-16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7).
- ^ Peters, Oliver. 'The Zero Theorem': Inside Terry Gilliam’s Imaginative, Involved Post Process. Creative Planet Network. 2014-08-19 [201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30).
- ^ Terry Gilliam on The Zero Theorem: The One Size Fits All Full Gate Semi-Vinyl Motion Picture. Stuart Reid. Youtube. 2014-03-13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7).
- ^ McKinnon, Mika. Terry Gilliam Talks About The Message Of Zero Theorem: "Wake Up!". Gizmodo. 2014-09-15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7).
- ^ Stubbs, Phil. Dreams: 2013 News Blog. Websites from SMART. [2018-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0).
- ^ 33.0 33.1 Spreading milk over the infinite table-top. Websites from SMART. [2018-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8).
- ^ Rose Mendoza, Hannah. Terry Gilliam's New Film 'The Zero Theorem' Relies on 3D Printed Futuristic Props. 3DPrint.com. 2014-09-12 [2018-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4).
- ^ 35.0 35.1 Pulver, Andrew. Terry Gilliam blames internet for the breakdown in 'real relationships'. The Guardian. 2013-09-02 [2018-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7).
Calling it the third part of a trilogy formed by earlier dystopian satires Brazil and 12 Monkeys, Gilliam says ...
- ^ Suskind, Alex. Interview: Terry Gilliam On 'The Zero Theorem,' Avoiding Facebook, 'Don Quixote' And His Upcoming Autobiography. IndieWire. Penske Business Media, LLC. 2014-09-17 [2018-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8).
- ^ 37.0 37.1 37.2 Cabrita, Josh. The Zero Theorum — In the end, what matters?. Tri-City News. 2014-07-22 [2018-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8).
- ^ 38.0 38.1 Tilly, Chris. The Zero Theorem Review. IGN. 2013-10-20 [201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30).
- ^ Bibbiani, William. The Zero Theorem: Terry Gilliam on Big Ideas and Batman. Mandatory.com. 2014-09-18 [2018-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8).
- ^ 40.0 40.1 The Zero Theorem. Soundtrack.Net. [2018-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8).
- ^ 41.0 41.1 The Zero Theorem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AllMusic. [2018-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8).
- ^ Earls, John. Terry Gilliam didn’t know ‘The Zero Theorem’ theme ‘Creep’ was a Radiohead song. NME. 2014-03-19 [2018-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8).
- ^ George Fenton – The Zero Theorem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Discogs. [2018-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8).
- ^ Jagernauth, Kevin. Terry Gilliam Says ‘The Zero Theorem’ Headed To Venice Film Festival; Jessica Chastain’s ‘Eleanor Rigby’ Also Rumored. IndieWire. 2013-07-14 [201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6).
- ^ 70th 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La Biennale di Venezia. [201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4).
- ^ The Zero Theorem. [201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6).
- ^ The Zero Theorem Blu-ray. Blu-ray.com. [201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6).
- ^ THE ZERO THEOREM (2014).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201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30).
- ^ The Zero Theorem Reviews.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30).
- ^ Knowles, Harry. Harry says Terry Gilliam's THE ZERO THEOREM is his best since BRAZIL & Christoph Waltz's Best Actor Oscar!. Ain't It Cool News. 2013-08-26 [201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2).
- ^ Zoller Seitz, Matt. The Zero Theorem Movie Review (2014). RogerEbert.com. 2014-09-19 [201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9).
- ^ Felperin, Leslie. Venice Film Review: 'The Zero Theorem'. Variety. 2013-09-02 [2018-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6).
- ^ Bowen, Chuck. The Zero Theorem | Film Review. Slant Magazine. 2014-09-13 [201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30).
- ^ Scott, Mike. 'The Zero Theorem' movie review: Terry Gilliam is as colorful, but also as confusing, as ever. NOLA.com. 2014-09-18 [201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30).
- ^ D'Angelo, Mike. Terry Gilliam tediously repeats himself with The Zero Theorem. The A.V. Club. 2014-09-18 [2018-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3).
- ^ Goulder, Iona. The Zero Theorem – DVD review. Financial Times. 2014-07-11 [2018-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4).
- ^ Lancaster, Dave. The Zero Theorem (Terry Gilliam, 2013). Cinemas Online. 2014-03 [201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7).
- ^ SciFiNow Team. 10 BEST SCI-FI FILMS THAT CAN TEACH US THE MEANING OF LIFE. SciFiNow. Kelsey Media. 2014-07-18 [2018-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2).
- ^ GRAVITY by ALFONSO CUARÓN wins the FUTURE FILM FESTIVAL DIGITAL AWARD 2013. Future Film Festival. 2013-09-06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3).
- ^ Teoria wszystkiego (2013), reż. Terry Gilliam. Kino Charlie. 2014-06-05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7).
- ^ ZERO THEOREM. Fantastic Fest. 2013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7).
- ^ 35ММ: The Zero Theorem. 35ММ: ЭТО НАДО ВИДЕТЬ.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7).
- ^ 63.0 63.1 The Zero Theorem. SeeCinema.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7).
- ^ The Village Voice film poll. Reading Eagle. 2014-12-24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7).
- ^ Ford, Rebecca. Golden Trailer Awards Nominees Announced.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04-10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7).
- ^ Parker, Valerie. 41st Annual Saturn Awards Nominations Announced. Variety. 2015-03-03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7).
- ^ Rutecki, Jared. Nominees announced for Central Ohi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The Columbus Dispatch. 2015-01-04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