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拉维亚弟兄会
基督教 系列条目 |
---|
Portal:基督教 |
摩拉维亚教会(捷克语:Moravská církev,英语:Moravian Church)也称摩拉维亚兄弟会(捷克语:Moravští bratři,英语:Moravian Brethren),或译作莫拉维亚弟兄会,正式名称为合一弟兄会(拉丁语:Unitas Fratrum)[1][2],是一个西方基督教新教教派。该教派发源于14世纪末的神圣罗马帝国波希米亚王冠领地(包含摩拉维亚、波西米亚和捷克西里西亚,今在捷克境内),受到此前反对天主教会的做法和教义的胡斯运动的影响。其名字源自于1722年为逃避反宗教改革而从摩拉维亚逃到萨克森选侯国的流亡者,他们建立了黑恩胡特的基督教社区。因此它在德语中也被称为黑恩胡特弟兄团结会(德语:Herrnhuter Brüdergemeine)。
如今摩拉维亚弟兄会在全球拥有约一百万名成员,他们继续在美洲和非洲等地传教,其广泛的全球分布也反映了这一传统。摩拉维亚弟兄会延续了许多18世纪确立的习俗,包括高度重视个人皈依基督(称为新生)和虔诚、善行、传福音(包括建立传教团)、基督教和平主义、普世主义和音乐。摩拉维亚教会的徽章是上帝的羔羊(Agnus Dei)和胜利旗帜,周围环绕着拉丁铭文“我们的羔羊已征服;让我们追随他”(拉丁语:Vicit agnus noster, eum sequamur)
历史
[编辑]胡斯改革
[编辑]摩拉维亚弟兄会起源于14世纪末的扬·胡斯运动,胡斯反对罗马天主教的一些习俗、作法,希望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教会回到他认为的初期教会更简单的传统:礼仪使用本地语言,平民信徒同领饼和酒(天主教会只给平民饼),以及摒弃炼狱的思想。这个运动得到王室的支持,但最终在罗马教廷的权威下屈服。胡斯被处以火刑。1457年,他的追随者在库恩瓦尔德(德语:Kunwald,捷克语:Kunvald)组织了波希米亚弟兄会。他们在马丁·路德之前一百年已经开始反对罗马天主教。
1618年以后,由于反宗教改革而引发第二次布拉格抛窗事件,随后造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费迪南二世与当地新教领主的冲突,进而引发三十年战争的波希米亚阶段。白山战役后,先前支持他们的当地贵族被处决或驱逐,由亲天主教的领主所取代,弟兄会被迫转入地下,散布到低地国家,主教夸美纽斯在那里尝试指导一次复兴。残余的最大的一个波希米亚弟兄会位于波兰的莱什诺(德语:Lissa),那里在历史上与捷克联系密切,在摩拉维亚还有一些孤立的小团体。
定居萨克森
[编辑]1722年,已经在地下状态中在摩拉维亚生存了100多年的波希米亚弟兄会的一个小团体来到了乐于帮助穷人的德国虔信派贵族尼古劳斯·路德维希·青岑多夫在德国东部的土地,得到同意在那里定居,在距离贝特尔斯多夫三公里处建立了一个村庄,名为“主护村”(Herrnhut,直译黑恩胡特)。后来也有路德会、浸信会、和其他宗会来避难的人。在1727年他们由于宗教方面的争执分裂为对立的派别,但是在1727年8月13日,主护村的居民们在祷告之后经历了一次戏剧性的改变,学习彼此相爱,他们归因于圣灵的浇灌,类似于使徒行传中记载的五旬节的经历。
此后主护村迅速成长为18世纪基督徒复兴运动的中心:
全球传教
[编辑]摩拉维亚传教士与丹麦皇家传教学院一起,构成了第一个大规模的新教传教运动。当黑恩胡特只有300名居民时,他们就派出了第一批传教士。30年间,教会派遣了数百名基督教传教士到世界各地,包括加勒比海地区、北美洲和南美洲、北极、非洲和远东。他们是第一批派遣普通信徒作为传教士的教派、第一个向奴隶传教的新教教派(尽管一些社区也拥有奴隶)以及第一个在许多国家存在的新教教派。
由于辛岑多夫与王室的私人联系,第一批摩拉维亚使团被派往丹麦-挪威王国。1730年,在参加丹麦-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六世的加冕典礼时,辛岑多夫对汉斯·埃格德在格陵兰传教的两名因纽特人皈依者以及一名来自西印度群岛的非洲人深感震惊。第一个摩拉维亚传教团于1732年在加勒比海的圣托马斯岛上建立,由一位名叫约翰·莱昂哈德·多伯的陶工和一位名叫大卫·尼奇曼的木匠建立。格陵兰的第一个摩拉维亚传教团,这里成为了现代首都努克的核心。
摩拉维亚教会也在莫希干人(十三个殖民地中纽约殖民地的一个讲阿尔冈昆语的部落)中建立了传教团。例如,他们于1740年在现在的纽约州达奇斯县的莫希干村庄谢科梅科建立了一个传教团。皈依基督教的莫希干人组成了现今美国第一个本土基督教会。由于纽约人对莫希干人的敌意,摩拉维亚教会对莫希干人的支持导致有传言称他们是秘密的耶稣会士,试图在正在进行的法国-印第安人战争中让莫希干人与法国结盟。1744年底,位于纽约州波基普西的殖民政府将摩拉维亚教会驱逐出纽约省。
1741年,大卫‧尼奇曼(David Nitschmann)和辛岑多夫伯爵(Count Zinzendorf)带领一小群人在北美殖民地的宾州殖民地建立了一个传教团。该传教团于圣诞节前夕成立,并以圣经中犹太城镇的名字“伯利恒”命名这座城市。在那里,他们为讲阿尔冈昆语的莱纳佩人提供服务。伯利恒如今已经宾州第七大城市,在19世纪和20世纪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工业城市。1772年,摩拉维亚传教士约翰·埃特温牧师带着241名皈依基督教的莱纳佩人来到这里,这里成为了宾夕法尼亚州朋克瑟托尼镇的第一个欧洲裔美洲原住民定居点。
1771年,摩拉维亚教会在拉布拉多的内因建立了定居点,后来该定居点成为永久定居点和摩拉维亚教会在拉布拉多的总部。传教站扩展到奥卡克(1776年)、霍普代尔(1782年)、考尔德卢克索克湾的希伯伦(1830年至1959年),也服务于纳帕托克湾和赛格莱克湾、佐尔(1864年至1889年)、拉玛(1871年至1908年)、马克科维克(1896年)、奇德利角岛上的基利尼克(1905年至1925年)。此后又增加了两个定居点,分别位于古斯贝附近的快乐谷(1957年)和西北河(1960年)。
随着欧洲人开发北卡罗来纳,由主教奥古斯特·戈特利布·斯潘根贝格领导的摩拉维亚教会从第二代格兰维尔伯爵约翰·加特勒手中购买了98,985英亩(40,058公顷)土地。这片大片土地被命名为瓦豪(die Wachau,指奥地利的瓦豪河谷)或瓦霍维亚(Wachovia),以纪念下奥地利州多瑙河畔辛岑多夫家族的祖传庄园之一。其他早期定居点包括伯大巴拉(1753年)、伯大尼亚(1759年)和塞勒姆,现称为北卡罗来纳州温斯顿塞勒姆的老塞勒姆(1766年)。
1801年,摩拉维亚教会于现今的乔治亚州默里县建立了向切罗基族传教的斯普林普莱斯传教团。随着切罗基人被迫迁往俄克拉荷马州,该传教团于1842年被位于俄克拉荷马州奥克斯的新斯普林普莱斯所取代。
而在澳洲和格陵兰,摩拉维亚传教团分别被转移到当地的长老会和路德会。
现状
[编辑]全世界现有信徒大约825,000人。摩拉维亚弟兄会仍然热心于传教,例如在加勒比地区。在德国的摩拉维亚弟兄会,中心仍然位于主护村,在教育和社会工作方面仍很活跃。在美国的摩拉维亚弟兄会主办摩拉维亚学院和神学院。现在世界上摩拉维亚弟兄会最大的集中地位于坦桑尼亚。
摩拉维亚弟兄会的格言:
- In necessariis unitas, in dubiis libertas, in omnibus caritas (拉丁文)
- In essentials, unity; in nonessentials, liberty; and in all things, charity. (英文)
- 在根本的事上合一;在非根本的事上自由;在所有的事上有爱心。 (中文)
组织
[编辑]教省
[编辑]
|
仪式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来源
[编辑]- 书籍
- Gollin, Gilliam Lindt. Moravians in Two Worlds (1967)
- Langton; Edward. History of the Moravian Church: The Story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Protestant Church (1956).
外部链接
[编辑]- 《见证的火炬,附录二 莫拉维亚教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线上阅读
- 普世摩拉维亚弟兄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摩拉维亚弟兄会西印度群岛东部教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美国的摩拉维亚弟兄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国的摩拉维亚弟兄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阿拉斯加的摩拉维亚弟兄会
- 加拿大的摩拉维亚弟兄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拉布拉多的摩拉维亚弟兄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德国的摩拉维亚弟兄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荷兰的摩拉维亚弟兄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摩拉维亚音乐基金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Zinzendorf.com" - 新生铎夫有关信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24-7祷告" - 当代受摩拉维亚弟兄会100年守望祷告启发的运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捷克的摩拉维亚弟兄会
- 摩拉维亚弟兄会眼中的拉布拉多因纽特人[永久失效链接]
- 摩拉维亚弟兄会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