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蛇龙属
外观
彩蛇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前期
| |
---|---|
正模标本的部分后肢骨骼是目前唯一发现的彩蛇龙化石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兽脚亚目 Theropoda |
演化支: | 新兽脚类 Neotheropoda |
演化支: | 鸟吻类 Averostra |
演化支: | 坚尾龙类 Tetanurae |
演化支: | 俄里翁龙类 Orionides |
演化支: | 鸟兽脚类 Avetheropoda |
演化支: | 虚骨龙类 Coelurosauria |
演化支: | 暴盗龙类 Tyrannoraptora |
演化支: | 手盗龙形态类 Maniraptoromorpha |
演化支: | 手盗龙形类 Maniraptoriformes |
演化支: | 手盗龙类 Maniraptora |
属: | †彩蛇龙属 Kakuru Molnar & Pledge, 1980 |
模式种 | |
库氏彩蛇龙 Kakuru kujani Molnar & Pledge, 1980
|
彩蛇龙属(属名:Kakuru)是兽脚亚目恐龙的一属,生存于下白垩纪的澳洲。
化石与命名
[编辑]彩蛇龙的化石发现于南澳大利亚州的安达摩卡,是一根胫骨,经过了很罕见的化石化过程而成为蛋白石。在1973年,一间宝石店收购这根蛋白石胫骨。古生物学家Neville Pledge试图购买这些化石,但先被昵名买者买走。在2004年,南澳大利亚博物馆以2万2000美金的价格买回这个化石。
在1980年,拉弗·莫纳儿(Ralph Molnar)等人将些化石正式命名。属名是来自澳洲原住民神话中的彩虹蛇;种名则是以当地部落Kujani为名[1]。
这根蛋白石胫骨被标名为全铸型标本(边号SAM P17926),发现于海相的Marree组地层,地质年代为阿普第阶。一个足部趾爪被标名为边号SAM P18010标本,这个足部趾爪被推测可能来自于同一个体。此外,还发现一些小型腓骨碎片。
这根蛋白石胫骨断裂成约10个碎片,总长度应该约为33公分。胫骨非常修长,可发现距骨升突的痕迹,距骨升突似乎长而狭窄。
古生物学
[编辑]彩蛇龙被认为是二足肉食性恐龙,身长约2到3米。彩蛇龙似乎有着修长的后肢,与其他兽脚亚目相比,彩蛇龙的后肢较高、较窄。彩蛇龙是于1980年被正式命名的。
分类
[编辑]由于化石的状态破碎,目前很难确定彩蛇龙的种系发生学位置。拉弗·莫纳儿等人将彩蛇龙归类于兽脚亚目的分类未定属。根据修长的胫骨、狭长的距骨升突,彩蛇龙可能属于虚骨龙类的偷蛋龙下目。在2005年,奥利佛·劳赫(Oliver Rauhut)提出阿贝力龙超科也有类似的距骨升突。
参考资料
[编辑]- ^ R. E. Molnar and N. S. Pledge, 1980, "A new theropod dinosaur from South Australia", Alcheringa 4: 281-287
外部链接
[编辑]- Kakuru kujani on Alphalink.com.au by Molnar and Pledge, 1980.
- The Theropod Database on Kaku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