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炎宪
张炎宪 | |
---|---|
中华民国第11任国史馆馆长 | |
任期 2000年5月20日—2008年5月19日 | |
总统 | 陈水扁 |
前任 | 潘振球 |
继任 | 林满红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947年3月10日 台湾台南县嘉义区中埔乡 |
逝世 | 2014年10月3日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 (67岁)
国籍 | 中华民国 |
政党 | 无党籍 |
学历
| |
张炎宪(1947年3月10日—2014年10月3日),日本东京大学博士,著名台湾史学者,2000年到2008年间任国史馆馆长,曾任台湾教授协会会长,台湾历史学会会长等职,2013年6月7日接任台湾社社长,于该职任内因心肌梗塞病逝。
出生于1947年二二八事件那一年的张炎宪,台湾嘉义县中埔乡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士、历史学研究所硕士,日本东京大学博士。于1984年回台后,开始任职于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担任研究性质的工作,期间并担任辅仁大学、东吴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中央大学等校的教职。
1991年,以台湾史研究为宗旨的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正式成立,并将该会定位为以“民间的、史料的、生活的”台湾民众史之爬梳工作为主。专攻台湾史的张炎宪,与陈奇禄、吴丰山、林美容、庄永明等人被聘为该基金会董事,以民间的力量,默默从事台湾史研究的耕耘工作。2000年5月,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任命张炎宪为国史馆馆长,也开启了用比较体制化之方式进行台湾史研究的另一个新纪元[1]。 2008年政党轮替后,张炎宪积极参与社会运动,陆续担任台湾二二八关怀总会理事长(2008~2012)、台湾教授协会会长(2011~2012)、台湾历史学会会长(1998~2000,2010~2012)等职;2013年6月接任台湾社社长,任期两年。 2014年9月26日,张炎宪赴美国做台湾独立运动口述历史访问时,因心肌梗塞送医;于10月3日美国费城当地时间凌晨5时50分病逝[2]。
主要研究领域
[编辑]传统的主流历史教育当中,充斥着帝王将相的兴衰,很容易让教学与学习的人,误以为历史不过是朝代更迭、朝名替换的陈年旧账。然而,这似乎不是张炎宪眼中的历史研究,对他来讲,历史基本上应当充满了人性的抉择,以及对土地与人民的情感。在2003年的一次公开演讲当中,张炎宪这样解释他自己对台湾之历史教育的观点:
“我认为台湾过往的历史教育,欠缺很重要的两个元素。一是对土地的感情,一是对真实人性的了解,或者说是真实面对困境或挑战的如何适应?这两方面的缺乏,当然与政治文化相关,但在整个社会逐渐迈向民主自由化时,应该针对这问题来修正。”
“这样的体悟,与我专攻台湾史后,想要追究与突破的问题有关 --- 究竟如何能掌握台湾民众的观点,重新发掘台湾人的历史感情与历史世界?”
“我怀疑统治者的文献资料,虽然它们可以解开政策制定过程,与统治者心态的谜底,却无法刻划表达被统治者的心声。因此,我投入二二八事件与五O年代白色恐怖时代的口述历史访查工作,希望从民间的角度,找回那个世代台湾人的历史感情。[3]”
张炎宪以这样的史观投入和“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以及“台湾独立运动”相关的口述史采访纪录中。以“二二八事件”而言,他前后出版了十本以上和该事件相关的口述史纪录(部分书目请参考以下的“主要著作”),而被某些人[谁?]誉为台湾“二二八事件”的权威。以“白色恐怖”而言,他和“鹿窟事件”相关的两本著作,也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代表性作品。至于久被忽略的“台湾独立运动”这个议题,更是由他创先在2000年出版两本和“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之参与者相关的口述历史访问纪录,堪称是这个领域的开路先锋。
另一方面,他也致力主持台湾历史的纪录与史料整理。在他担任国史馆馆长期间(2000-2008),该馆出版了许多过去国史馆一向忽略的台湾相关作品,例如系列出版《台湾民主运动史料汇编》、《台湾主权论述》、《二二八事件史料汇编(1-18)》、《雷震案史料汇编》(4册)、《二二八事件辞典》、《台湾劳工运动史料汇编》、《原住民族运动史料汇编》(2册)、《战后台湾政治案件案史料汇编》(13册)、《民主崛起—1980年代台湾民主运动访谈录》(2册)···。同时他也主持国家卸任元首与副元首相关史料之纪录与整理,例如蒋介石的大溪档案及蒋经国照片的出版、李登辉的口述历史访谈:《见证台湾:蒋经国总统与我》、《李登辉总统照片集》以及《李登辉总统访谈录》的出版;使得国史馆的台湾史角色更为明显。
批评
[编辑]张炎宪在《二二八事件史料汇编》绪论中说:“二二八受难者及其家属和社会大众所渴望的追查元凶、发掘历史真相,也许在这些档案中无法得到满意答案,但借由对史料档案的扒梳与研究,已足以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事件的元凶与历史真相,早已呼之欲出,祇是找不到白纸黑字的原始证据而已。”[4][5]张亚中教授与武之璋批评,当时是民进党执政,张炎宪身为国史馆馆长,找不到证据却说“呼之欲出”,是以“有罪推定”方式来罗织罪名。[6][7][8]
主要著作
[编辑](只收入重要专书,单篇论文不收入,照时间顺序排列)
- 张炎宪、沈亮主编,《青春‧逐梦‧台湾国系列:钉根》,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13。
- 张炎宪、许文堂主编,《台湾地位与中华民国体制》(论文集),台北:台湾教授协会,2013.6。
- 张炎宪、林佳和主编,《司法正义与人权:从扁案谈起》(论文集),台北:台湾教授协会,2012.12。
- 张炎宪、陈世宏采访纪录,《台湾主权与认同外交》,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12。
- 张炎宪、陈美蓉采访纪录,《许世楷与台湾认同外交》,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12。
- 张炎宪、陈美蓉采访纪录,《罗福全与台日外交》,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12。
- 张炎宪、陈美蓉采访纪录,《建国舵手黄昭堂》,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12。
- 张炎宪、陈世宏采访纪录,《蔡明宪与捍卫国防》,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11。
- 张炎宪、陈世宏采访纪录,《吴钊燮与外交突围》,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11。
- 张炎宪、曾秋美、沈亮采访记录,《青春‧逐梦‧台湾国系列2:掖种》,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10。
- 张炎宪、曾秋美、沈亮采访记录,《青春‧逐梦‧台湾国系列3:发芽》,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10。
- 张炎宪、曾秋美采访,《花莲凤林二二八》,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10。
- 张炎宪、陈美蓉编著,《戒严时期白色恐怖与转型正义论文集》,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10。
- 张炎宪、沈亮编,《梅心怡Lynn Miles人权相关书信集2:跨国人权救援的开端1968-1674》,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10。
- 张炎宪、曾秋美采访记录,《青春‧逐梦‧建国系列1:一门留美学生的建国故事》,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09。
- 张炎宪、许瑞浩、访问记录,《从左到右六十年:曾永贤先生访谈录》,台北:国史馆,2009。
- 张炎宪、陈凤华访问记录,《100行动联盟与言论自由》,台北:国史馆,2008。
- 张炎宪等主编,《李登辉总统访谈录》全四册,台北:国史馆,2008。
- 张炎宪、陈美蓉、尤美琪访问记录,《台湾自救宣言-谢聪敏先生访谈录》,台北:国史馆,2008。
- 张炎宪、沈亮编,《梅心怡Lynn Miles人权相关书信集:台湾民主运动人士篇》,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08。
- 张炎宪等,《二二八事件责任归属研究报告》,台北: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2006。
- 张炎宪、温秋芬编,《见证关键时刻‧高雄事件-“台湾之音”录音纪录选辑》,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06。
- 张炎宪主编,《王添灯纪念辑》,台北: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05。
- 张炎宪、曾秋美、陈朝海编著,《自觉与认同:1950~1990年海外台湾人运动专辑》,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03。
- 张炎宪、曾秋美、陈朝海编著,《20世纪台湾新文化运动与国家建构论文集》,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03。
- 张炎宪、许明薰、杨雅慧、陈凤华访问记录,《风中的哭泣:五○年代新竹政治案件》,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2。
- 张炎宪、许明薰、杨雅慧、陈凤华访问记录,《新竹风城二二八》,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2。
- 张炎宪、胡慧玲、曾秋美访问记录,《台湾独立运动的先声:台湾共和国》( 上册 ) ( 下册 ) ,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00。
- 张炎宪、陈凤华访问记录,《寒村的哭泣:鹿窟事件》,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 2000。
- 张炎宪、陈美蓉、杨雅慧编,《二二八事件研究论文集》,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1998。
- 张炎宪、高淑媛访问记录,《鹿窟事件调查报告》,台北: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8。
- 张炎宪、陈美蓉、黎中光编,《台湾近百年史论文集》,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1996。
- 张炎宪采访,《冲击年代的经验:台北县地主与土地改革》。台北: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6。
- 张炎宪、陈美蓉、黎中光编,《台湾近百年史论文集》。台北: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1996。
- 张炎宪、高淑媛,《混乱年代的台北县参议会 1946-1950》。台北: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6。
- 张炎宪、李筱峰、戴宝村编,《台湾史论文精选》(上、下)。台北 :玉山社,1996。
- 张炎宪、胡慧玲、黎澄贵访问记录,《台北都会二二八》。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1996。
- 张炎宪、胡慧玲、黎澄贵访问记录,《淡水河域二二八》。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1996。
- 张炎宪、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访问记录,《嘉云平野二二八》。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1995。
- 张炎宪、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访问记录,《诸罗山城二二八》。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1995。
- 张炎宪、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访问记录,《嘉义驿前二二八》。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1995。
- 张炎宪、胡慧玲、黎中光,《台北南港二二八》。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1995。
- 张炎宪、陈美蓉、黎中光编,《台湾史与台湾史料(二)》,台北: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1995。
- 张炎宪、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访问记录,《嘉义北回二二八》。台北 :自立晚报,1994。
- 张炎宪、胡慧玲、高淑媛访问记录,《基隆雨港二二八》。台北:自立,1994。
- 张炎宪、王世庆、李季桦编,《台湾平埔族文献资料选集》:竹斩社。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田野研究室,1993。
- 张炎宪、胡慧玲、高淑媛访问记录,《悲情车站二二八》。台北:自立晚报,1993。
- 张炎宪、李筱峰编,《二二八事件回忆集》。台北:稻乡,1990。
- 张炎宪、李季桦、王静霏编,《台湾史关系文献书目(1984-1988) 》。台北:台湾风物杂志社,1989。
- 张炎宪编,《台湾汉人移民史研究书目》。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田野研究室,1989。
参考书目
[编辑](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 蔡笃坚,2001,口述历史实践与台湾认同发展 [online]。台北: 国立阳明大学。[引用于 2004年10月22日]。[9]
- 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nd, a,董事:张炎宪/著作目录 [online]。台北: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引用于 2004年10月22日]。[10]
- 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nd, b,成立缘起 [online]。台北: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引用于 2004年10月23日]。[11]
- 林晨柏,2000,张俊雄宣布总统府人事 张炎宪出掌国史馆 [online]。台北:中时电子报。5月5日 [引用于 2004年10月22日]。[12]
- 翁舒玫,2003,历史的变局·人性的抉择:国史馆馆长张炎宪谈历史教育 [online]。np:人本教育电子报。[引用于 2004年10月22日]。[13]
参考
[编辑]- ^ 财团法人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蔡笃坚 2001;林晨柏 2000
- ^ 【更新】前國史館長張炎憲病逝 享年67歲. 苹果日报. [2014-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4).,2014年10月3日 (UTC+8)查阅(繁体中文)
- ^ 引自翁舒玫 2003
- ^ 张炎宪. 《二二八事件史料彙編》. 国史馆. 2002年: 第4页 [2019-03-01]. ISBN 978-957-01-1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 ^ 我們對二二八革命歴史意義的新詮釋(上). 民报.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1).
- ^ 張亞中:如何認識真正的台灣史. 大华网络报.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2).
- ^ 張亞中:二二八事件的謊言有多離譜?. 中国评论通讯社.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1).
- ^ 武之璋. 一甲子迷障. 风云时代出版股. 2007年: 第66,74,213页 [2019-03-01]. ISBN 978-986-146-34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8).
- ^ 由口述歷史實踐回顧台灣認同發展. web.archive.org. 2004年10月11日 [2018年2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年10月11日.
- ^ 董事張炎憲. web.archive.org. 2004年10月31日 [2018年2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年10月31日).
- ^ 簡介_緣起. web.archive.org. 2004年10月31日 [2018年2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年10月31日).
- ^ 阿扁新政府特輯. web.archive.org. 2004年9月9日 [2018年2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年9月9日).
- ^ 存档副本. [2004-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01).
相关条目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历任馆长 - 国史馆
官衔 | ||
---|---|---|
总统府 | ||
前任: 潘振球 |
国史馆馆长 第六任 2000年5月20日—2008年5月20日 |
继任: 林满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