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东吴大学

坐标25°05′40″N 121°32′47″E / 25.09446°N 121.54625°E / 25.09446; 121.5462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東吳大學 (台灣)
东吴大学
Soochow University
东吴大学校徽
老校名东吴大学堂
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1]
Unto a Full-Grown Man
创办时间1900年( 大清光绪二十六年)
筹建东吴大学堂
1911年( 大清宣统三年)
更名东吴大学
1952年分别于苏州及上海撤校
复办时间1951年东吴补习学校
1954年东吴大学法学院复校
1969年复名私立东吴大学建制
校庆日3月16日
学校代码1003
学校类型私立大学
宗教背景基督新教卫理公会
董事长王绍堉[2][3]
校长詹乾隆
副校长王世和
教师人数1325(2019年)
学生人数15,209(2023年)
校址 中华民国台北市
外双溪校区(校本部):
士林区临溪路70号
25°05′40″N 121°32′47″E / 25.09446°N 121.54625°E / 25.09446; 121.54625
城中校区:
中正区贵阳街一段56号
总面积15公顷
城中校区:1公顷
外双溪校区:14公顷
代表色 (红:热诚)
 (黑:坚毅与包容)[4]
昵称苏州大学、孙权大学、东吴
隶属优久大学联盟
台湾区块链大学联盟
亚洲基督教大学协会
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United Board)[5]
国际商管学院促进协会AACSB
邮政编码11102(外双溪)
10048(城中)
网站www.scu.edu.tw
位置
地图

东吴大学(英语:Soochow University直译:苏州大学,缩写为SCU),简称“东吴”,是位于台湾台北市的私立教学型大学。学校前身为美国监理会清朝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以宫巷书院为基础在江苏苏州创建的“东吴大学堂”[6],后于台湾台北市复校。现有位于士林区的校本部外双溪校区与位于中正区城中校区。[7]

东吴大学教研领域涵盖文学理学法学商学外语社会科学巨量资料管理等领域。东吴大学为教育部开办的教学卓越计划经常入选学校[8],现为优久大学联盟之一成员。

历史

[编辑]

1900年,东吴大学成立于江苏苏州,为美国监理会在中国所创办的教会大学之一(1949年以前,在中国有十三所教会大学,分别为:北京的燕京大学、江苏南京的金陵大学、江苏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山东济南的齐鲁大学、浙江杭州的之江大学、上海的沪江大学、湖北武汉的华中大学、四川成都的华西协合大学、广东广州的岭南大学、江苏苏州的东吴大学、福建福州的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福州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东吴大学始终以法学闻名全国,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享有“南东吴,北朝阳(朝阳大学)”的美誉[9]。1949年,中国共产党政权建立,中华民国政府第二次国共内战失利迁往台湾。1951年,东吴旅台同学会办设“东吴补习学校”,于1954年藉校友捐款及学费支持财政,以“东吴大学法学院”名义艰苦在台复校,成为首个在台复校的私立大专校院,于1969年复名为“私立东吴大学”。

前身

[编辑]

1871年美国监理会[注 1]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曹子实国立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的父亲)先生于苏州十全街创办主日学校

1879年苏州主日学校由十全街迁天赐庄,定名“存养书院”。

1882年林乐知先生(Dr.Young J. Allen)上海昆山路创设“中西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

1884年存养书院改名为“博习书院”(Buffington Institute),潘慎文先生(Dr. A. P. Parker)任山长。

1895年潘慎文先生改任中西书院山长。

1896年孙乐文先生(Dr. David L. Anderson)在苏州创设“宫巷书院”(Kung Hang School)。

1899年博习书院迁往上海,合并于中西书院。

1900年监理会组织董事会,议改设宫巷书院(Kung Hang School)为大学,以“Central University of China”(中文译为“在华之中央大学堂”或“中华中央大学”)之名向美国田纳西州政府注册,推孙乐文先生为校长,于天赐庄的博习学院旧址兴建。

中国大陆时期

[编辑]
位于苏州的东吴大学校门旧址

1901年3月大学堂正式开学,名为“东吴大学堂”。

1904年柏乐文先生所创医学班归并于东吴大学为医科。

1905年中西书院由葛赉恩先生(Dr. John W. Cline)任山长。

1907年校内颁授第一个毕业生沈伯甫文学士学位。

1908年注册名称更改为 “Soochow University”。

1910年与金陵神学院合办神学科。

1911年3月16日,孙乐文先生病逝(后即以此日为校庆纪念日 University Day),由葛赉恩先生任校长,而中西书院全体迁往苏州合并于东吴大学。

1912年医科、神学科撤销。开设医学预科[需要消歧义]课程。

1915年上海昆山路增设法科,兰金先生(Charles W. Rankin)任法科教务长。

1917年理科研究所首次颁授化学硕士学位(徐景韩陈调甫),为国内各公私立大学之创举。

1918年东吴法科第一届七名学生毕业,获法学士学位。

1919年理科研究所首次颁授生物学硕士学位(施季言胡经甫)。

1920年刘伯穆先生(W. W. Blume)任法科教务长。

1922年文乃史先生(Dr. W. B. Nance)任校长。

1924年东吴法科授与最高法院首席法官董康、司法部长王宠惠荣誉博士学位。

1927年文理科、法科分别更名为文理学院及法学院,聘吴经熊先生为法学院院长、潘慎明先生为文理学院院长。南京事件后,推选华人杨永清任校长、江长川为董事长,订“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

1928年法学研究所首次颁授法学硕士学位(金兰荪)。

1929年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核准立案,设文、理、法三学院。

1937年法学院增设会计学系。东吴大学时有三学院十二学系。文学院:文学系、经济学系、政治学系、社会学系、教育学系、历史地理学系;理学院:生物系(含医学预科和护理预科)、化学系、物理系、数学系;法学院:法律学系、会计学系。

1937年第二次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文、理学院迁移湖州,旋告停课,一部分师生西迁安徽,止于四川;一部分师生进入上海公共租界,与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之江大学同赁慈淑大楼(今东海大楼)上课。法学院亦迁上海租界,假慕尔堂上课。

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日军进据上海租界,文、理学院续迁闽,南至广州韶关。法学院部分迁往重庆,留沪师生则在费青鄂森先生主持下,借南阳路爱国女子中学校舍开学,改名为“中国比较法学院”。

1943年在江一平查良鉴先生策划下,东吴法学院与沪江大学商学院于重庆成立“联合法商学院”,盛振为先生为校长,而后加入之江大学,为“联合法商工学院”。

1945年联合法商工学院与上海法学院汇合,恢复“东吴大学法学院”之名;同时文、理两学院亦在苏州复课。董事会决议参加“中国基督教会大学联合董事会”(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今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

1946年法学院增设司法组。

1949年中国共产党政权建立,教会学校行政多改由亲共教授接任,外籍教授被迫返美。

1952年12月在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当时中共政府的教育政策是模仿苏联,最大限度地拆散民国留下的大学,改办特色专业学门之大学院校。苏南文化教育学院、东吴大学文理学院,及私立江南大学数理系等重组后成立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江苏师范学院,校址设在东吴大学原址。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法学院被撤销,法律系师生转入华东政法学院,会计系并入上海财经学院。宣告东吴大学在苏州正式结束。

在台复校

[编辑]

1951年东吴旅台同学会在台北市汉口街一段15号(时称本院)设立“东吴补习学校”,施季言先生任校董会董事长,丘汉平先生任校长。设法政、商业会计、英文三科二年制,另设比较法律一科三年制。

1952年王宠惠先生任董事长,施季言先生任校长。

1954年,东吴大学商请与东海大学合并,惟东海大学校务委员,认为应先等东海三个学院皆成立后再做讨论。[10]7月9日,奉中华民国教育部核准在台复校,先行恢复“东吴大学法学院”,设法律、政治、经济及会计四个学系,并附设外国语文学系,由陈霆锐先生任校长,为在台复校的第一所私立大学。因校舍不敷使用,另赁博爱路83及85号二、三楼(时称二院)。

1955年曹文彦先生任校长,黄安素会督(Bishop Ralph A. Ward)及黄仁霖先生分任副董事长。

1956年设中国文学系,以复设文学院之准备。

1957年石超庸先生任校长。购得士林外双溪土地七甲及士林镇公所赠与之土地共十五甲。

1958年大部分学系(除法律、会计二系)迁移至外双溪校址。法律学系改为五年制,修习比较法,以符东吴在大陆时期之体制。王宠惠董事长及黄安素董事长相继安息主怀,由黄仁霖先生接任董事长。

1961年全校由台北市汉口街迁移至外双溪现址。

1967年孙科先生任董事长。

1968年(增设商学系(今企业管理学系)、商用数学系(今财务工程与精算数学系),成立文、商两学院。7月董事会决定恢复“东吴大学”原名,石超庸先生为复校首任校长,8月石校长逝世,桂崇基先生任校长。

1969年端木恺先生任校长。增设数学系。12月教育部核准恢复完全大学建制,为“私立东吴大学”。设有文理、法、商三学院。

1970年增设化学、物理学二学系,并合并原隶文理学院之数学系,另成立理学院,文理学院改称文学院。设经济学研究所。

1971年设法律学研究所。购置台北市延平南路书院段土地,兴建第一大楼,而后陆续购置土地、建置教学大楼,辟为今之城中校区。

1972年增设历史学、音乐学、电子计算机科学(后更名资讯科学、即今资讯管理学)等三学系及外国语文学系东方语文组。

1973年增设会计学研究所、社会学系及外国语文学系德文组。

1974年增设中国文学研究所、国际贸易学系(今国际经营与贸易学系)。

1975年杨亮功先生任董事长。文学院外国语文学系所辖英国语文学(今英文学系)、东方语文学(今日本语文学系)与德国语文学(今德国文化学系)三组,改独立设系。法律学系区分比较法学组及司法实务组,分别招生。

1977年中国文学研究所设博士班,并招收首届研究生。

1978年东吴外双溪校区图书馆落成启用。社会学系开办社会理论组与社会工作组分组教学(1982年分设招生)。

1980年增设日本文化研究所、哲学系与微生物学系。

1981年设立社会学研究所,分设社会学理论及社会工作两组招生。

1983年端木校长退休,改聘为董事长。其任内增设12学系、7个研究所、3个博士班。

1984年成立外国语文学院,下辖英国语文、日本语文、德国语文三学系。

1987年端木董事长逝世;董事会改推王绍堉任董事长。同年起,学生会推派代表参加校务会议。

1988年设立微生物学研究所与管理学研究所(后系所合一并于企业管理学系)。

1989年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班奉准成立招生;增设心理学系。

1990年原社会学系之社会工作组,独立设系为社会工作学系。

1991年设立政治学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博士班、法律学研究所博士班;法律学研究所硕士班分甲、乙两组,乙组招收非主修法律学并具有相当工作经验之大学毕业生,开法学教育之新纪元。

1992年设立数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之社会工作组独立设为社会工作学研究所。

1993年设立音乐学研究所。

1994年增设化学系硕士班。

1997年增设国际贸易学系硕士班。

1998年增设政治学系博士班。

1999年增设哲学系硕士班、资讯科学系硕士班。

2000年欢庆建校一百周年。增设张佛泉人权研究中心,并于2004、2008年陆续设立全国唯一的大学部跨领域人权学程、人权硕士学位学程。历史学系与商用数学系设立硕士班;法律学系硕士班乙组更名为法律专业硕士班。

2001年增设心理学系硕士班、英国语文学系比较文学硕士班(2011更名为英国语文学系硕士班,2018改为翻译硕士班)。

2003年增设德国文化学系硕士班。

2005年微生物学系博士班设立招生。

2008年外双溪校区“第一教学研究大楼”及“第二教学研究大楼”落成。

2012年成立华语教学中心,开设学季班、短期营队班、客制化短期华语课程,招收母语非华语的学子学习华语与文化,并将住宿的枫雅楼与学习场域结合在一起,亦是台北唯一结合住宿与学习的华语中心。

2015年成立巨量资料管理学院,并设有学院学士学位学程、学院硕士学位学程[11]。后陆续增设学院硕士在职专班、学士后第二专长学位学程。

2018年音乐学系硕士在职专班停招。

2019年微生物学系博士班停招。

2021年巨量资料管理学院学位学程改设为资料科学系。

历任董事长

[编辑]
  •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任别 姓名 任期 备注
1 林乐知[12][6]Young J. Allen 1882年-1907年 美国监理会来华传教士,中西书院创办人、《万国公报》创办人
2 江长川Z. T. Kaung 1928年-1952年 曾任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主席、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副会长
  • 台湾时期
任别 姓名 任期 备注
1 施季言Shih Ji-yan 1951年-1952年 曾任阳明山管理局局长、中央干部学校教授
2 王宠惠Wang Chong-huei 1952年-1958年 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首任司法总长、中华民国司法院院长
3 黄安素Ralph A. Ward 1952年-1958年 曾任鹤龄英华中学校长、美以美会差会干事
4 黄仁霖Hugng Jen-lin 1958年-1967年 曾任为联勤总司令、东吴大学副董事长、励志社总干事、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总干事
5 孙 科Sun Ke 1967年-1973年 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立法院院长与考试院院长
6 杨亮功Yang Liang-kung 1975年-1983年 曾任国立安徽大学(今安徽师范大学)校长,带领部分师生随政府迁台,曾任中华民国考试院院长
7 端木恺Joseph K. Twanmoh 1983年-1987年 曾任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国策顾问
8 王绍堉Wang Shoao-yu 1987年-迄今 同时毕业于国立复旦大学(今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与东吴大学法律学系

历任校长

[编辑]
  •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任别 姓名 任期 备注
1 孙乐文[13]David L. Anderson 1900年-1911年 1900年以宫巷书院为基础筹建“东吴大学堂”,1901年3月开学后就任校长。美国监理会来华传教士,宫巷书院创办人
2 葛赉恩John W. Cline 1911年-1922年 1911年上海中西书院并入,更名“东吴大学”后就任校长。美国监理会来华传教士,末任中西书院监院(校长)
3 文乃史Walter B. Nance 1922年-1927年 美国监理会来华传教士,曾任教于博习书院
4 杨永清Y. C. Yang 1927年-1952年 南京事件爆发后就任校长,成为首位本国籍校长
  • 中华民国台湾时期
任别 姓名 任期 备注
1 丘汉平Chiu, Han-Ping 1951年-1952年 1951年成立“东吴补习学校”后首任校长
2 施季言Shih, Ji-Yan 1952年-1954年 曾任中央干部学校教授
3 陈霆锐Chen, Ting-Ruei 1954年-1955年 1954年“东吴大学法学院”复校后首任校长
4 曹文彦Tsao, Wen-Yen 1955年-1957年 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国际文化教育处处长
5 石超庸C. Y. Shih 1957年-1968年 曾任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法学院院长
6 桂崇基C. G. Kwei 1968年-1969年 曾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7 端木恺Joseph K. Twanmoh 1969年-1983年 1969年在台恢复“私立东吴大学”建制后的后首任校长。曾任省立安徽大学法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
8 杨其铣Edward Yang 1983年-1992年 曾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馆文化参事
9 章孝慈Hsiao-Tzu Chang 1992年-1996年 曾任教育部咨询委员、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
10 刘源俊Yuan-Tsun Liu 1996年-2004年 卸任后就任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今台北市立大学)校长
11 刘兆玄Chao-Shiuan Liu 2004年-2008年 曾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12 黄镇台Jenn-Tai Hwang 2008年-2011年 曾任逢甲大学校长
13 潘维大Wei-Ta Pan 2012年-2024年 第一位校友校长
14 詹乾隆 2024年-

迄今

第二位校友校长、东吴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


精神象征

[编辑]

校徽

[编辑]
东吴大学校徽

东吴大学校徽的设计包含中英文校名及校训。红黑二色原是法学院的院徽颜色,反映了当时强调铁血精神的时代背景,其后成为东吴的校色。如今校色更有新的诠释,红色象征热诚,黑色象征坚毅与包容。

校训

[编辑]
  • 中文校训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 英文校训

Unto a full – grown Man(出自《以弗所书》第4章第13节

校歌

[编辑]

旧校歌(1935年 – 1963年)

[编辑]

作词:杨永清 谱曲:《Annie Lisle》(美国民谣)

(一)天开图画,地秀山湖,佳胜蔚东吴。

   人杰地灵,云兴霞起,黉序创宏图。

   中西文艺,并蓄兼输,国运待昭苏。

   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更免以同符。

(二)资筹中美,经始规模,堂厦峙姑苏。

   道契大同,教无畛域,一体治洪𬬻。

   致知格物,学应时需,中外早驰誉。

   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更免以同符。

(三)茫茫禹域,整顿匡扶,责任在吾徒。

   法治兴邦,培才沪上,几辈已前驱。

   经纶政法,理国嘉祺,群治最相须。

   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更免以同符。

(四)春风广被,化雨沾濡,永念系东吴。

   天涯一室,气求声应,同乐共艰虞。

   辅国维材,广才维学,众望注东吴。

   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更免以同符。

新校歌(1963年 – 迄今)

[编辑]

作词:曹 昇 谱曲:《Annie Lisle》(美国民谣)

校园

[编辑]
东吴大学外双溪校区大门
东吴大学外双溪校区

外双溪校区,校内简称校本部,位于台北市士林区临溪路70号,山明水秀,邻近国立故宫博物院,设有传贤堂(大礼堂,举办新生入学典礼、宿舍迎新典礼、毕业典礼、戏剧演唱会,有889席)、松怡厅(音乐表演艺术中心,有471席座位)、普仁堂(演讲厅,有321席)、戴氏基金会会议室(有200席)、国际会议厅-濂松厅(有120席)、哲英廰(有120席)、G101会议室(有70席)等基础设施供国际及国内交流研讨、美育活动及教学校务之用。并设有麦当劳邮局、小型体育馆健身中心校车咖啡厅书局图书馆、第一阅覧室、第二阅覧室及电算中心。外双溪校区内有安素礼拜堂(纪念会督罗爱徒(Otto Nall)、黄安素(Ralph A. Ward)副董事长)、王宠惠先生墓园、石超庸故校长夫妇墓园,及钱穆故居等校园特色景点。

东吴大学城中校区

城中校区,校内简称城区部,位于台北市中正区贵阳街一段56号,位处博爱特区,比邻总统府司法院外交部法务部最高法院国家图书馆西门町

景点

[编辑]
东吴大学外双溪校区宠惠堂
东吴大学外双溪校区爱徒楼
名称 位置 落成年份 简介 备注
王宠惠墓园 外双溪校区 1958年 前东吴大学董事长、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宠惠之墓 王大闳设计;直辖市定古迹
惜字炉 外双溪校区 1961年 古人烧毁书有文字的纸张之处,以表敬惜
林语堂故居 阳明山 1966年 国际笔会副会长林语堂故居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托维护;王大闳建筑作品
石超庸夫妇墓园 外双溪校区 1968年 前东吴大学校长石超庸夫妇墓园 直辖市定古迹
城中校区铸秋大楼 城中校区 1981年 城中校区第二大楼,以纪念前校长端木恺 王大闳建筑作品
外双溪校区校门 外双溪校区 1989年 东吴大学校门 王大闳建筑作品

图书馆

[编辑]
东吴大学外双溪校区中正图书馆,为东吴大学图书馆总馆

东吴大学图书馆包含总馆(外双溪校区)、城区分馆(城中校区)、数位校史馆(外双溪校区),馆藏目前约有90万册图书馆藏(含中、西文图书、期刊合订本)、电子资源(含数据库、电子书、期刊)170万册、非书资料(含微缩资料、地图、乐谱)20万种、现期书报898种,另有校内硕博士论文、参考资料等提供馆内阅览[14]。并与优久联盟、八芝连图书馆馆际合作组织、北一区区域教学资源中心等学校图书馆提供馆际合作服务,且与中央研究院相关附属图书馆、国立台湾大学国立政治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台北大学等多所学术机构、大学图书馆签订图书互借协议[15]

图书馆总馆

[编辑]

东吴大学1954年在台复校即成立图书室,陆续安置于宠惠堂、学生活动中心、安素堂,终于1978年总馆落成启用。总馆楼高九层,设有流通服务区、参考服务区、资讯检索区、非书资料区、期刊资料区、书库区(含密集书库)、阅览区等,并设有张佛泉人权学程专区、陶晋生院士赠书专区与漫读区等特色专区提供阅览。

城区分馆

[编辑]

1971年城中校区兴建第一大楼(崇基楼),规划一、三楼分设法律中心图书室与商学院图书室,时法律图书室之图书设备由亚洲基金会英语The Asia Foundation经费支助设立。1981年第二大楼(铸秋大楼)竣工,第六、七两层设为城区分馆,以典藏法、商两学院之资料为主,设有借还书服务区、参考服务区、期刊资料区、非书资料区、博硕士论文区、资讯检索区、书库区;另于第一大楼B1及第五大楼B2设有普通阅览室 。

学术单位

[编辑]
外双溪校区

以下未详列出进修学士班与在职专班。

人文社会学院 中国文学系(学、硕、博) 历史学系(学、硕)
哲学系(学、硕)
中国哲学外文资料中心
东吴哲学中心
吕格尔研究中心
政治学系(学、硕、博)
欧盟研究中心
全球化与和平研究中心
国会研究中心
联合国研究中心
都会治理研究中心
人权与民主教研工作室
社会学系(学、硕) 社会工作学系(学、硕)
音乐学系(学、硕) 人权硕士学位学程
师资培育中心(教育学程) 社会地理资讯中心(GIS中心)
中华文明现代化研究与创意中心 研究室
中国研究室
东亚研究室
非营利组织管理学程 创意人文学程
外国语文学院 英文学系(学、翻译硕) 日本语文学系(学、硕、博)
德国文化学系(学、硕) 语言教学中心
理学院 数学系(学、硕) 物理学系(学)
化学系(学、硕) 微生物学系(学、硕)
心理学系(学、硕) 鉴识科学学程
绿色科学与永续发展学程
巨量资料管理学院 资料科学系(学、硕、硕专)
校级研究中心 张佛泉人权研究中心 WTO法律研究中心
海量资料分析研究中心 中东欧研究中心
人工智能应用研究中心
城中校区
法学院 法律学系(学、硕、博)
法律专业硕士班
民事法研究中心
刑事法研究中心
公法研究中心
英美法研究中心
梁鋆立国际法研究中心
财经法研究中心
基础法研究中心
科技暨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
中国大陆法律研究中心
财税法研究中心
医事法律研究中心
边境管理法制研究中心
法律与宗教研究中心
工程法律研究中心
民族法研究中心
人工智能法制研究中心
运动暨娱乐法研究中心
商学院 经济学系(学、硕、博) 会计学系(学、硕)
企业管理学系(学、硕) 国际经营与贸易学系(学、硕)
财务工程与精算数学系(学、硕) 资讯管理学系(学、硕)
国际商管硕士学程 EMBA 高阶经营硕士在职专班
商学研究发展中心 企业创新育成中心
富兰克林金融科技开发中心 尤努斯社会企业中心
商学进修学士班 跨领域学程
科技管理学程
财务金融学程
金融科技学程
国贸管理全英语学程
财经全英语学程

重要事件

[编辑]

东吴政治系事件

[编辑]

东吴大学政治学系首位系主任(1954-1958)张佛泉亦是与胡适雷震共同参与《自由中国》创刊的灵魂人物。傅正则兼任《自由中国》半月刊编辑(1971-1991任教于政治系),于1956年在该刊出版“祝寿专刊”后4年,被台湾警备总司令部以涉嫌叛乱逮捕,政治系自此遭长期监视。

1981年,校园内出现第一份由学生出资发行的联合班刊《蓄艾》,发表他们对各种政治问题的看法,遭到校方下令停刊。隔年,政治系学生又发行一份《东吴政治月刊》,因为刊登党外杂志《深耕》的广告,也遭撤销发行。

1982年11月9日政治系学生组织的“政治系学会”为二年级同学举办台北市议会旁听活动,当天下午正好国民党籍议员和党外议员各有一个小组进行质询,于是该学会的学艺组委托党外市议员谢长廷办理手续,集体前往旁听。随后情治单位指控政治系二年级学生导师黄尔璇带领大批学生到议会听党外议员质询,并且数度带领学生鼓掌。然黄尔璇当时虽为政治系二年级学生的导师,但该项活动完全由学生自主办理,黄不仅未被告知,且当天实至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兼课,并未带领学生到议会。校方曾约谈负责主办学生,要求他们提出书面报告,遭学生拒绝;而黄尔璇则在主动进行了解后,写了一份备忘录给当时的校长端木恺,说明整个事情的经过。事情澄清之后,国民党内特务单位仍声称学生在议会的旁听登记簿上代签其名,但经查证亦非事实,最后诬控黄尔璇是该项活动的幕后策划。另外,亦向校方施压对两名主办的学生予以记过处分。

隔年5月,黄尔璇遭校方“解聘”,同时政治系被教育部勒令减班,直至1983年新任主任郭仁孚到任后才逐步回复,而现今政治系风气愈趋开放。2019年2月9日黄尔璇病逝于台北。过去被东吴大学解聘事件喧腾一时,俗称“东吴政治系事件”或黄尔璇事件,时至今日仍然没能给黄尔璇一个公道,其幕僚言,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2019年2月,系主任刘书彬指出,他在12日到黄尔璇灵堂吊唁,向其遗孀、爱女黄芳仪与亲近家属致哀;并确认家属意愿,并且和家属达成共识:希望影响该系甚钜的“72学年度东吴政治学系减班”事件,和该学年原专职的“黄尔璇教授未获续聘”事件,能经由政府官方、或是东吴校方的调查,获得真相。[16][17][18][19][20][21]

前校长章孝慈病逝

[编辑]

章孝慈自1992年担任东吴大学校长并兼任国民大会代表,于1994年11月14日于中国北京进行学术访问时中风并陷入昏迷,于北京治疗数日后,以飞机经英属香港转送回台治疗。虽然他此后从未清醒,但仍获东吴大学校方保留其校长职务,直至卧病一年多后过世。至今昔日校友仍会回忆章孝慈于任内倡导学术自由礼聘李敖任教,以及固定清晨于操场跑步的画面。在法律系崇基楼一楼也悬挂着章孝慈前校长的画像,供师生缅怀。

学校活动

[编辑]

东吴国际超级马拉松

[编辑]
东吴国际超级马拉松

东吴大学自1999年开办东吴国际超级马拉松24小时赛,其中除2000年因大地震、2006年因校园施工故停办外,已连续举办14届,年年都吸引各国好手前来竞技。2012年东吴超马赛事中,已有6名选手达到国际赛事的门槛,将东吴超马赛提升至全世界第二个、台湾唯一的“金牌赛事”,而2014年再获金牌肯定,也期许来年再创佳绩,未来更以筹办全球最佳赛事为唯一目标。

1999年,林义杰江丽纹在东吴分别创下全国男子、女子第一个24小时赛的纪录-220公里、138公里。(目前男子组纪录保持人为陈俊彦,纪录244公里,女子组纪录保持人为邱淑容,纪录206公里)

2002年,日籍参赛者关家良一更在东吴创下亚洲24小时赛的新纪录266.275公里。东吴大学举办的超级马拉松赛事,除受到全球热爱马拉松好手的重视,东吴大学配合举办的睡衣派对、志工服务,也让参与的同学、参赛者与社会大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7年,东吴国际超级马拉松于操场整修完成后重新复办。

2013年,日本原良和以684圈273.65公里摘下冠军宝座,女子组由微笑女神工藤真实英语Mami Kudo以527圈210.906公里顺利蝉联第一,男子组的亚军伊凡库丁意大利语Ivan Cudin创下意大利田径场全国新纪录;季军南非约翰·凡达马威也刷新南非及非洲纪录。马来西亚脑麻选手曾志龙突破自我极限,写下身障人士89公里超马世界新纪录。今年共有2,281人参加东吴超级马拉松赛事,其中有42人参加24小时超马赛,最后共有37人完成比赛。

2014年,东吴24小时国际超级马拉松再创佳绩,正式通过、荣获世界唯一的国际马拉松总会“金牌赛事”认证。

由来自日本原良和(285.366公里)、关家良一(241.099公里)、意大利伊凡库丁意大利语Ivan Cudin(255.499公里)、德国佛罗里安罗伊斯德语Florian Reus(253.899公里),加上在东吴大学两度创下女子24小时世界纪录的日本工藤真实英语Mami Kudo(222.431公里),五位选手成绩达到国际超级马拉松总会认定之世界级水准(男生240公里、女生220公里),因而获得金牌认证。原良和同时创下男子24小时亚洲纪录及东吴超马赛历年来第二佳的成绩。在台湾选手的部分,有长达数十年的登山经验的李芳吉,首次参赛便以221.743公里(545圈)取得第七名的好成绩。取得第八名的选手陈邦生亦跑出218.999(547圈)的成绩。另外本届新秀陈士伟,216.474(532圈)的佳绩,成为本次赛事男子组的第九名。东吴国际超级马拉松这项极度艰困挑战个人体能极限的赛事,在42位超马好手中虽有7位选手中途因为身体失温而放弃,但今年在同样跑道上仍有1,700人参加接力赛的跑者,一边享受和顶级超马选手竞速,一边互相加油打气,让东吴的田径场热力燃烧24小时。

金牌赛事资格

根据国际超级马拉松总会(IAU)金牌赛事认证标,24小时制超马赛男子组选手完成240公里,女子选手组完成220公里,达标人数合计5人,方可获得IAU金牌赛事认证。

双溪现代文学奖

[编辑]

1979年,东吴大学首次举办中国文学系新文艺(现代诗)创作征文比赛。而后1980年起举办全校性之现代诗、散文、小说征文比赛,并正式命名为“双溪现代文学奖”。 文学奖创办以来,经历届努力与成长,培养出许多文坛新秀,其中不乏今之名家巨匠,成果备受肯定。本活动于2007年第27届迄今,由中国文学系承办。 目前双溪现代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由中国文学系主任为总召集人,下设总指导老师一人与现代诗、小说、散文等三组指导老师各一人,并由学生自组招募总干事、副总干事、执行秘书及短篇小说组、散文组、现代诗组、公关组、美宣组、文编组等六组组长、组员,并聘请文坛时有盛名之作家担任评审讲评。2020年为第40届。[22]

曾获双溪现代文学奖者:鹿忆鹿彭树君张曼娟陈稼莉陆爱玲裴元领须文蔚管仁健张清志孙梓评张维中陈大为谢旺霖陈柏青黄文钜等。

学生自治组织与社团

[编辑]

东吴大学拥有非常多的学生社团,截至2015年8月为止,全校共有超过100个学生社团,其中每个校区都有不同的社团,详细列表如下:

东吴大学学生自治组织与社团列表

以下分为六大类:联谊、服务、体育、学术、艺术、公共。

国际交流

[编辑]

东吴大学目前与许多国际知名大学签订为协议关系学校,其数量更高达近百所,遍及大洋洲等世界各大洲,并设立国际合作组及国际交流委员会以便提供师生奖助学金出国交流(交换、暑期课程),详细关系学校如下表所列:

东吴大学国际协议学校列表

学术期刊

[编辑]
  • 东吴中文学报:中国文学系出版 ISSN 1027-1163 THCI、人社期刊评比第二级
  • 东吴历史学报:历史学系出版 ISSN 1025-0689 人社期刊评比第三级
  • 东吴哲学学报:哲学系出版 ISSN 1010-0725 THCI、人社期刊评比第一级
  • 社会分析:东吴社会系、辅大社会系与世新社会心理学系共同出版 ISSN 2218-6689
  • 东吴社会工作学报:社会工作学系出版 ISSN 1026-4493
  • 东吴政治学报:政治学系出版 ISSN 1010-0725 TSSCI、人社期刊评比第二级
  • 双溪教育论坛:师资培育中心出版 ISSN 2305-7270
  • 东吴外语学报:外语学院出版 ISSN 0259-3777
  • 东吴日语教育学报:日本语文学系出版 ISSN 1027-1155
  • 东吴法律学报:法学院出版 ISSN 0259-3750 TSSCI、人社期刊评比第一级
  • 东吴经济商学学报:商学院出版 ISSN 0259-3769 人社期刊评比第三级
  • 会计学报:会计学系暨财团法人东吴大学会计系所同学联谊会文教基金会出版 ISSN 2071-9817
  • 台湾人权学刊:张佛泉人权研究中心出版 ISSN 2224-6622

上表期刊评比据科技部公布“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期刊评比暨核心期刊收录”最新名单。[23]

在台校友

[编辑]

历年日间部师生比及新生注册率

[编辑]
  • 110学年度日间部学生人数13295,专任老师人数431,日间部师生比30.85(学生数/老师数)。

[24]

  • 112学年度新生注册率91.31%。
  • 113学年度新生注册率94.94%

[25]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现与美以美会、美普会等合并为今之卫理公会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關於東吳-學校簡介-校徽、校訓、校歌、校旗-校訓. 台北市: 东吴大学. [2017-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6) (中文). 东吴大学是先有英文校训,后才有中文校训。英文校训Unto a Full-Grown Man出自新约圣经以弗所书第四章第十三节,寓意“教育成人”;1929年校政部会议通过杨永清校长提议,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 
  2. ^ 东吴大学网页“历任董事长”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上承自端木恺;1987年─)
  3. ^ 《东吴校友》第六期网络电子版 陶荣榕〈学养与阅历的淬炼──专访东吴大学董事长王绍堉先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王绍堉系法律学系35级学长)
  4. ^ 關於東吳-學校簡介-校徽、校訓、校歌、校旗-校徽. 东吴大学. [2017-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6). 
  5. ^ United_Board_Network. [2018-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 
  6. ^ 6.0 6.1 晚清林樂知在華教育事業與美國教育的引介,周愚文,教育研究集刊第六十六輯第三期 2020年9月 頁77-121 (PDF). [2023-02-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2-20). 
  7. ^ 劉兆玄再造東吳. 天下杂志360期. 2011-04-19 [2020-03-06]. 
  8. ^ 核定學校名單. 教育部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16-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7). 
  9. ^ 张小虎. 民国时期法学教育的总体特征——以“南东吴, 北朝阳” 为例. 保定学院学报. 
  10. ^ 私立東海大學董事會第九次會議記錄(譯文) (报告). 台北中山北路东海大学筹备处. 1954-06-14. 关于东吴补习学校商请合并问题,校务委员会建议,应俟本校三院基础确立以后,再行考虑,目前暂从缓议。本建议经通过,一致接受。 
  11. ^ 全国第一!!全国唯一!! 本校巨量资料管理学院将于104学年起开始招生.东吴大学教学资源中心.2014-10-1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林樂知1836-1907,典華. [2023-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0). 
  13. ^ 孫樂文1850-1911,典華. [2023-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0). 
  14. ^ 东吴大学图书馆. 圖書館統計. [2019-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中文). 
  15. ^ 东吴大学图书馆. 跨館借書. [2019-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中文). 
  16. ^ 林朝亿. 黃爾璇事件一》一場沒去的議會旁聽 讓黃爾璇遭東吳大學解聘. 新头壳newtalk. 2019-02-15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中文). 
  17. ^ 林朝亿. 黃爾璇事件二》指控黃是台獨 勞政武:憑直覺、打仗時分不清楚的. 新头壳newtalk. 2019-02-15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中文). 
  18. ^ 林朝亿. 黃爾璇事件三》東吳政治系:校方、促轉會雙管齊下調查真相. 新头壳newtalk. 2019-02-18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中文). 
  19. ^ 廖绍朋. 黃爾璇事件四》東吳政治系風波(重刊1983年前進週刊). 新头壳newtalk. 2019-02-20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中文). 
  20. ^ 东吴人. 黃爾璇事件五》東吳政治系學生致端木愷校長原函(重刊1983年前進週刊). 新头壳newtalk. 2019-02-20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中文). 
  21. ^ 新头壳. 黃爾璇事件六》東吳大學1983年解聘黃爾璇信件曝光. 新头壳newtalk. 2019-02-20 [2019-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中文). 
  22. ^ 雙溪現代文學獎. 东吴大学. [2019-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中文). 
  23. ^ 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評比結果暨核心期刊名單. [201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6) (中文). 
  24. ^ 日間學制生師比-以「校」統計. [2023-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1). 
  25. ^ 教育部新生(含境外生)注册率-以“校”统计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来源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