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安元信 (后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元信
大同军节度留后
任期
924年9月—925年3月
前任李存璋
继任高行珪
沧州横海军节度使
任期
925年3月—926年7月
前任赵德钧
继任王景勘
徐州武宁军节度使
任期
926年7月—927年8月
前任霍彦威
继任房知温
襄州山南东道节度使
任期
927年8月—930年4月
前任刘训
继任康义诚
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任期
930年12月或931年1月—933年11月
前任赵延寿
继任刘仲殷
潞州昭义军节度使
任期
934年8月—936年3月
前任卢文进
继任皇甫立
个人资料
子言
出生863年
唐懿宗咸通四年
逝世936年3月(72-73岁)
后唐末帝清泰三年二月
潞州
儿女安友权
安友亲
父母安顺琳(父)

安元信(863年—936年3月),子言代北人,晚五代政治、军事人物,出身军人家庭,少年跟随李克用征战,后因惧罪投奔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几年后又跟随王郜回到太原,继续为李克用效力,之后跟随李存勗征战,以功历辽州武州博州刺史等官,同光二年任大同军节度留后,后在明宗闵帝末帝朝先后担任沧州徐州襄州宋州潞州节度使,官至潞州节度使、兼侍中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封武威郡公。后唐末帝清泰三年二月(936年3月)因病去世,追赠太师。后石敬瑭为他加谥号忠懿”。

历史记载

[编辑]

旧五代史》有安元信传记(卷六十一·唐书三十七·列传十三)[1],新旧五代史中庄宗、明宗、闵帝、末帝本纪[注 1]及《资治通鉴[注 2]中也有关于他的记载,但《新五代史》无其本传;其事迹亦见于《册府元龟[注 3];《十国春秋》有高从诲与其通信之事[注 4][2],《五代会要[注 5][3]、《文献通考[注 6][4]、《御定渊鉴类函[注 7][5]列有其名,《全唐文》收有一篇为安元信议谥号的文字[注 8][6]

生平

[编辑]

出身与效力李克用

[编辑]

《旧五代史》安元信本传记载,安元信是代北人,字子言,父亲名叫安顺琳,官至降野军使;传尾又载安元信死于清泰三年(公元936年),享寿七十四岁(虚岁),按此倒推,他应出生于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1]。王义康、樊文礼等学者从他的姓氏(安姓属于“昭武九姓”)及籍贯以及后唐将领的普遍情况出发,结合粟特胡人在唐朝时的迁徙过程,认为安元信可能属粟特胡人[7][8]

安元信出身军人家庭,从小学习骑射,投奔李克用,跟随他攻打黄巢秦宗权[1]中和五年二月(885年3月),赫连铎与幽州李可举发兵攻打李克用,安元信在居庸关战败,《旧五代史》称其是在防御云中的过程中被赫连铎军击败,而《册府元龟》又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段也称他被赫连铎击败,并补充他是在寡不敌众,身中流矢的情况下战败的[9];另一段称他是在大军打败赫连铎后攻打幽州时充当先锋,与幽州部队遭遇后不能获胜[10]。总之可以确定的是,安元信在战败后惧怕李克用的责罚,因而逃到李克用的盟友义武节度使王处存帐下效力,两书均如此记载[1][10]

王处存对他的到来感到欣喜,任命他做突骑都校(骑兵军官)[1],《册府元龟》还记载他为安元信向朝廷申请了检校工部尚书的官位[10]

光化三年十月(900年11月),朱温攻打河北,将领张存敬攻打定州,义武军队大败,王处存之子王郜弃城投奔李克用,安元信随行[11],李克用还像原来那样对待他,授予铁林军使的职位[1]

随后安全信参与了两场战役,安元信本传中记载天复元年(901年),朱温大举攻打李克用,其中葛从周率兵从马岭进攻,安元信在榆次县设下伏兵,打败其先后部队[1],但这一记载与其他历史记载相异,葛从周的本传、资治通鉴等均称葛从周是从土门进攻,从马岭进攻的是张归厚[12][11],此战后,加官检校尚书左仆射[9]。之后梁军将领李思安于天佑四年六月开始围攻潞州,李克用派遣周德威统领史建瑭李存璋等将领前去救援,安元信亦名列其中,据《资治通鉴》,当时安元信的官职是铁林都指挥使[13]。晋军在高河设营与梁军对垒,梁军前来攻击,在战斗中,安元信杀死了敌军勇将秦武,本传中记载,安元信是“与(秦武)斗,毙之”[1],而《册府元龟》则指出,他是一箭射死了秦武[14]。秦武死后,梁军退去,晋军得以建立营垒[1]。李克用把自己所乘的马及铠甲、兵仗赐给安元信,奖赏他的功劳,并任命他为突阵都将[1]

庄宗朝

[编辑]

次年正月,李克用去世,李存勗继承晋王之位,天佑五年四月(908年5月),发兵潞州,安元信也随同出征[15][1],同年五月,晋军大破梁军,是为“三垂冈之战”,安元信参与此战,以功授辽州刺史、检校司空,仍为突阵都将[16],李存勗赐给他玉鞭和名马[1]

晋天佑七年四月(910年5月),晋军在柏乡大破梁军,是为柏乡之战,安元信亦参战,他在战斗中受了重伤,李存勗亲自为他敷药[1]。之后,安元信改官武州刺史、内衙副都指挥使、山北诸州团练副使、检校司徒。天佑十二年(915年),魏博投降晋国,移安元信为博州刺史[1]。天佑十六年(919年),梁晋两军在德胜渡对垒,安元信充任右厢排阵使[1]

李存勗称帝,灭梁后,于同光二年八月(924年9月)授予安元信大同军节度留后(代理节度使)的官职,值得注意的是,《旧五代史·庄宗纪六》中指出安元信此时的官职是云州刺史、雁门以北都知兵马使,这一点与本传中的记载不同,但本纪中也没有记载授予他上述官职的时间[17]。半年之后即同光三年六月(925年7月),他又改任横海军节度使;同年二月,又出于防御契丹的需要,令他以本职充任北面行营马步军都排阵使[17]。当时,李嗣源(后来的后唐明宗)正出任镇州节度使、北面招讨使,霍彦威(时名李绍真)为副招讨使[17],安元信与他们共同镇守镇州,安元信倚峙自己的功劳,经常当着李嗣源的面嘲讽霍彦威(霍是后梁降将),霍也不敢应答,明宗则对安元信说:“事业的成就由天不由人,当初氏叔琮围攻太原时,你也无所作为,不要用自己的小勇来取笑老臣!”于是安元信道歉,不再取笑霍彦威[1]

明宗、闵帝、末帝朝

[编辑]

同光四年四月(926年6月),李存勗被乱军杀害,李嗣源入洛称帝,是为后唐明宗,安元信本人没有直接参与这一系列事件,但学者屈卡乐在论文中怀疑他参与了李嗣源的个人集团[18];之后,明宗念及安元信是代北旧人,于次月加封他为同平章事,改任徐州节度使(本传作次年移镇徐州,与明宗本纪记载不同),他也由此成为使相[19][1]

镇徐州一年多,安元信于天成二年七月(927年8月)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原因是当时的襄州节度使刘训攻打荆南无功被贬[1],任职时间达两年半[20],期间,割据荆南的高从诲曾送给安元信一封表达愿意归顺的书信,安元信将其转交给明宗,事见《资治通鉴》及《十国春秋》[21][2]

长兴元年三月(930年4月),康义诚被任命为新一任山南东道节度使[22],之后半年多,安元信暂时无职,同年十二月(12月或次年1月),他被任命为宋州节度使,但前节度使赵延寿到次年二月(3月)才卸任[23],明宗也于次月(4月)来到安元信的府邸[23];并于长兴四年二月(933年3月)加安元信为兼侍中[1][24]。此次任职时长近三年,直到长兴四年十月(933年11月),刘仲殷取代了他的位置[24],随后明宗病重去世,安元信曾请求去看望[1]。随后半年多,在闵帝在位期间,他没有获得职位,末帝即位后,于清泰元年六月(934年8月)巡幸安元信的府邸,赐予他银器、缯帛[25],并任命他为潞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26],这也是安元信人生中最后的职务,任职一年半后,他于任上去世。

另据《册府元龟》,安元信被封与武威郡公的爵位,食邑三千户,实封二百户,但《旧五代史》中没有相关记载[27]

身后

[编辑]

据《旧五代史》本传记载,安元信于末帝清泰三年二月(936年3月)在昭义节度使任上因病去世,终年七十四岁,死后追赠太师[1],据末帝本纪记载,新任潞州节度使在二月庚辰(3月16日)被任命,当月丁亥日(3月23日),末帝为安元信的死废朝一日[28]。《册府元龟》记载,安全信死后葬于太原交城[27]

后来石敬瑭建立后晋后,因为安元信素有名望,要为他追加谥号,贾纬为其作谥议,确定谥号为“忠懿[1],在谥议中称赞其忠诚,立功数朝,其文收入《全唐文[6];《册府元龟》中又补充:石敬瑭还赐建神道碑礼部郎中吕咸休为之作文[27]

安元信有六个儿子,长子名安友权,官至诸卫大将军(《册府元龟》则记作武卫大将军[27]);次子名安友亲,官至滁州刺史,在任上去世[1]

注释

[编辑]
  1. ^ 见于旧五代史庄宗纪六、明宗纪二、明宗纪四、明宗纪七、明宗纪八、明宗纪十、末帝纪上、末帝纪下,新五代史唐纪六
  2. ^ 见于后梁纪一、后唐纪五
  3. ^ 见于卷七十八、卷一百一十四、卷一百三十五、卷三百四十七、卷三百六十、卷三百八十七、卷四百三十二、卷四百三十八、八百二十、八百四十六
  4. ^ 见卷一百一“荆南二 世家”
  5. ^ 见卷一“帝号”,卷十二“谥”
  6. ^ 见卷四十八“职官考二”
  7. ^ 见卷六十二“设官部二·三公总载一”
  8. ^ 见卷八百五十六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链接至维基文库 舊五代史·卷六十一·唐書三十七: 列傳十三 安金全 安元信 安重霸 劉訓 張敬詢 劉彥琮 袁建豐 西方鄴 張遵誨 孫璋. 维基文库. 中华书局 (中文). 
  2. ^ 2.0 2.1 链接至维基文库 十国春秋·卷一百○一 荊南二 世家. 维基文库. 中华书局 (中文). 
  3. ^ 王溥. 五代会要 卷十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32545742. 
  4. ^ 链接至维基文库 文献通考·卷四十八 職官考二. 维基文库 (中文). 
  5. ^ 链接至维基文库 御定淵鑑類函卷六十二·設官部二〈三公總載· 三公總載一. 维基文库 (中文). 
  6. ^ 6.0 6.1 链接至维基文库 全唐文·卷八百五十六. 维基文库 (中文). 
  7. ^ 樊文礼. 试论唐末五代代北集团的形成. 民族研究. 2002, (2002年第2期): 第54-62+108页. ISSN 0256-1891. 
  8. ^ 王义康. 后唐、后晋、后汉王朝的昭武九姓胡. 西北民族研究. 1997, (1997年第2期). ISSN 1001-5558. doi:10.16486/j.cnki.62-1035/d.1997.02.014. 
  9. ^ 9.0 9.1 王钦若. 册府元龟. 卷四百三十二 将帅部·矫命而胜·立后效. 周勋初等校订.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6435861. 
  10. ^ 10.0 10.1 10.2 王钦若. 册府元龟. 卷四百三十八 将帅部·无功奔亡. 周勋初等校订.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6435861. 
  11. ^ 11.0 11.1 链接至维基文库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二·唐紀七十八. 维基文库. 中华书局 (中文). 
  12. ^ 链接至维基文库 舊五代史·卷十六·梁書十六: 列傳六 葛從周 謝彥章 胡真 張歸霸 張歸厚 張歸弁. 维基文库. 中华书局 (中文). 
  13. ^ 链接至维基文库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 後梁紀一. 维基文库. 中华书局 (中文). 
  14. ^ 王钦若. 册府元龟. 卷八百四十六 总录部·善射. 周勋初等校订.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6435861. 
  15. ^ 链接至维基文库 舊五代史·卷二十七·唐書三: 莊宗本紀一. 维基文库. 中华书局 (中文). 
  16. ^ 王钦若. 册府元龟. 卷一百三十五 帝王部·愍征役·好边功. 周勋初等校订.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6435861. 
  17. ^ 17.0 17.1 17.2 链接至维基文库 舊五代史· 卷三十二·唐書八: 莊宗本紀六. 维基文库. 中华书局 (中文). 
  18. ^ 屈卡乐. 卢地生. 后唐同光政权方镇控制战略研究. 安徽史学: 26-35页. [2020-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19. ^ 链接至维基文库 舊五代史·卷三十六·唐書十二: 明宗本紀二. 维基文库. 中华书局 (中文). 
  20. ^ 链接至维基文库 舊五代史·卷三十八·唐書十四: 明宗本紀四. 维基文库. 中华书局 (中文). 
  21. ^ 链接至维基文库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後唐紀五. 维基文库. 中华书局 (中文). 
  22. ^ 链接至维基文库 舊五代史· 卷四十一·唐書十七: 明宗本紀七. 维基文库. 中华书局 (中文). 
  23. ^ 23.0 23.1 链接至维基文库 舊五代史· 卷四十二·唐書十八: 明宗本紀八. 维基文库. 中华书局 (中文). 
  24. ^ 24.0 24.1 链接至维基文库 舊五代史·卷四十四·唐書二十: 明宗本紀十. 维基文库. 中华书局 (中文). 
  25. ^ 王钦若. 册府元龟. 卷一百十四 帝王部·巡幸第三. 周勋初等校订.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6435861. 
  26. ^ 链接至维基文库 舊五代史·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本紀上. 维基文库. 中华书局 (中文). 
  27. ^ 27.0 27.1 27.2 27.3 王钦若. 册府元龟. 卷八百二十·总录部·立祠. 周勋初等校订.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6435861. 
  28. ^ 链接至维基文库 舊五代史·卷四十八·唐書二十四: 末帝本紀下. 维基文库. 中华书局 (中文). 

延伸阅读

[编辑]
官衔
前任者:
李存璋
大同军节度留后
924–925
继任者:
高行珪
前任者:
赵德钧
沧州横海军节度使
925-926
继任者:
王景勘
前任者:
霍彦威
徐州武宁军节度使
926-927
继任者:
房知温
前任者:
刘训
襄州山南东道节度使
927-930
继任者:
康义诚
前任者:
赵延寿
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930-933
继任者:
刘仲殷
前任者:
卢文进
潞州昭义军节度使
934–936
继任者:
皇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