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子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卜商像(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卜商(前507年—?),姒姓,卜氏,名商,子夏。晋国贵族之后,但到他这一代已家道中落。家贫,勤奋好学,是孔子的重要弟子,少孔子四十四岁,与子游同列孔门十哲的文学科,长于文学,对《诗经》有深入的研究。曾任鲁国莒父宰,后在魏国西河(今陕西渭南)创办学堂并授业,魏文侯曾向子夏问问题。李克吴起西门豹都是他的学生,一般认为传授《公羊传》的公羊高、《穀梁传》的穀梁子,也是子夏一派的门人。

生平

[编辑]

子夏出身贫穷,约前483年,他来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前476年他赴晋国西河(今陕西渭南)创办了一所学堂并在那里教书三家分晋后该地成为魏国领土。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西河地方之人,将子夏作为孔子看待。据云《毛诗》之学,是由子夏传下。《论语》一书疑多出于他和门人手撰。

子夏长于文学,对《》有深入的研究,能通其义理,著有诗序,他教人致知求的方法:“学识要广,志向要坚定,凡事要细心去问,要从浅近处去思考,以类推于的远大地方,仁道就在这里面了。”

后人非议子夏者多由二事,一是子夏语:“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二是子夏为丧子而痛哭失明,不爱惜身体。

性格

[编辑]

荀子》大略篇说子夏家贫,而子夏对于不能出仕的想法为:“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其性格可见一斑。《论语》中,子夏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但根据《论语》,子张曾经评语子夏“拒与不可者为友”的作法太过狭隘,如果被他人所拒绝,自始则无法骄傲地拒绝他人。可见孔子弟子之中,对于子夏为人的评论有所不同。

子夏向志于学,故被孔子誉为文学第一,与子游同列。和子游一样,子夏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对于文学造诣甚深。而据《论语》,子夏曾与孔子讨论《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之意义。孔子以为“素以为绚兮”是全句重点,因而点评“绘事后素”。指“美目”与“巧笑”如同“绘”,而人品之“素”是基础。子夏举一反三而回应“礼后乎?”意近于孔子所说之“人而不仁,如礼何?”指礼如同美目巧笑,是使一个人具有气质的外在修饰。孔子回应:“如同我从商朝之礼而开始我的研究,渐渐可以以周诸国的《诗》来讨论修饰的道理了!”。

子夏的勤奋好学,在孔门弟子中亦相当突出,并因此获得孔子的赞赏和鼓励。子夏的对《诗经》的造诣受到承认,后世也有认为《易经》所流传的解释部分传承自子夏。《史记》中的《乐书》记载“魏文侯问于子夏”,可见子夏对于周朝的音乐也有涉猎。他在孔子去世之后策划推举有若而未果,根据《孟子》,理由为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外表“貌似孔子”,曾子却反对。子夏离开孔门,前往他国聚徒讲学。《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文侯“受子夏经艺”,可见子夏在魏国讲学,而成为魏文候的老师因而名声甚大。

评价

[编辑]

早在子夏追随孔子问学之前,好谈论别人是非的子贡曾问孔子,“子张与子夏相比孰贤?”孔子答曰:“子张也过,子夏也不及。”又问:“然则子张愈与?”曰:“过犹不及。”孔子的评价耐人寻味。朱熹在注这段话时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苛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遵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孔子也曾当面告诫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评:“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认为其将圣学教条化,未能了解礼之本为仁,该应权通变。故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正乃此意。

历代追封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