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文学)
外观
(重定向自唐宋散文)
古文为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其形式较骈文自由。原指先秦、秦代、两汉以来的散文,但经过唐宋的古文运动,在文风方面又有新的突破。
历史
[编辑]此处的古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术语,自唐代以来,有特殊而狭隘的涵义。并非一切文言文都算古文,同样的,在某种条件下,“古文”也不一定跟白话对立。
由于六朝以来,尚求美感,作文多为骈文,过于讲求词藻、对偶、典故,越来越不适应实际应用。
唐初陈子昂等人已倡古文,韩愈倡古文运动,柳宗元和之,后至宋欧阳脩任科举考官,提拔古文人才,古文运动方告成功。因为他们标榜先秦、西汉的文章,因此称为“古文”。明代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皆对古文的规律,有其独特的见解。
清代桐城派对古文更加严格要求,方苞所谓:“古文中忌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沈廷芳《隐拙轩文钞·方望溪先生传·自记》)后来的桐城派作者更扩大范围,陆续把“注疏”、“尺牍”、“诗话”等语言都列违禁。
清末民初,白话文兴起,古文受到一定的打压。
古文特点
[编辑]古文不重音韵、不重对仗、亦不重辞藻,唯作文时须文以载道,言之有物,古文之文,多合于孔孟儒者之道,因韩愈所谓古文之道,孔孟儒家之道也。古文的文体照《古文辞类纂》的分法有“论辩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哀祭类”等。
古文流派
[编辑]明
[编辑]- 复古派: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抗空泛平庸的八股文与台阁体。但因拟古,为文缺乏个人风格,文字难懂。
-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主张,推崇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平易通达。代表人物有茅坤、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并称“嘉靖三大家”;王慎中、唐顺之另与六人并称“嘉靖八才子”。其中茅坤编有《唐宋八大家文钞》。
- 公安派:代表人物是公安三袁,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表达真实情感,文章不再以“载道”为目的。
- 竟陵派:代表人物有锺惺、谭元春,继承公安派“独抒性灵”的理论,但提倡“幽深估俏”以救治公安派用字俚俗浅陋的弊病,文字亦因此趋于晦涩。
清朝
[编辑]- 桐城派:创始人为方苞,刘大櫆和姚鼐为集大成者,三人有“桐城三祖”之称。主张效法《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的散文及唐宋散文。提倡古文“义法”:“义”即内容思想,要“言有物”;“法”即形式技巧,要“言有序”。其中姚鼐编有《古文辞类纂》。
- 阳湖派:代表人物有恽敬、张惠言,是桐城派的一个旁支,但思想较活泼,不专主孔孟、程朱,主张兼采诸子百家。认为学古文要兼取骈文之长;除取法六经外,也兼取子史。
- 湘乡派:创始人为曾国藩,是桐城派的一个旁支,认为古文创作应兼取汉赋的气韵,主张刚柔并济、奇偶互用。提倡“义理”、“辞章”、“考据”、“经济[1]”四者并重。其中曾国藩编有《经史百家杂钞》。
古文大家
[编辑]自唐韩愈后,历代古文大家辈出,明茅坤以韩愈、柳宗元、欧阳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人为唐宋八大家,茅坤并辑八人之文于其所著之《唐宋八大家文钞》中
唐
[编辑]宋
[编辑]明
[编辑]清
[编辑]注释
[编辑]- ^ 经世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