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下属的一个学院,隶属于北京大学人文学部。

历史

[编辑]

1919年,北京大学废科改系,当时分为14个系,由留美教授胡适担任英国文学系主任。胡适与英文系的另一位著名教授辜鸿铭分别代表了当时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旧两派。20世纪20年代,英文系集中了陈源杨荫庆温源宁林语堂徐志摩郁达夫罗昌潘家洵张欣海杨宗翰王文显吴宓等学者。温源宁杨荫庆凌子平等曾先后出任过系主任。

1932年,北京大学的英文法文德文系合并为西洋文学系,后改称外国文学系。20世纪30年代,外文系任教的著名英语学者有梁实秋朱光潜叶公超赵诏熊等。梁实秋叶公超曾分别先后担任外文系主任兼英语组主任。

1946年,东方语言文化系成立,创建人是季羡林,梵语和巴利语成为该系最早设立的语种,随后有开设阿拉伯语专业;曾先后更名为东方语言学系、东方语言文学系和东方学系。

1942年7月在呈贡县斗南村成立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英文名:National College of Oriental Studies,简称“东方语专”),首任校长王文萱,开设了印地语越南语暹罗语缅甸语4个语科。东方语专1945年迁重庆沙坪坝新开寺,1946年夏迁至南京。又陆续开设马来语朝鲜语菲律宾语阿拉伯语4个语科。1949年春夏之交,周恩来为了集中力量重点培养新中国急需的通晓东方语人才,委托胡乔木找其清华同学季羡林教授征求意见,说中央想把南京的东方语言专科学校、中央大学边政系的一部分、边疆学院的一部分从南京迁北京并入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1]东方语专并入北大东语系,印地语、朝鲜语成为北大印度学科的教研语种之一。1954年,东语系增设了乌尔都语。1960年,本专业招收了梵巴语本科生。

1999年6月22日,由原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和东方语言文学系合并,成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04年开始了孟加拉语教学。

现状

[编辑]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有十三个系和二十个招生语种专业。[2]英语印度日本朝鲜四个文化研究所。拥有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现有教职员工263人,其中教授56名,副教授97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逾千人。外国语学院图书馆共有二十个语种的二十一万册藏书,中外文现刊四百余种,馆舍面积1500平方米,分布在外文楼和化学北楼。

院系设置

[编辑]

由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朝鲜语、日本语、俄罗斯语、阿拉伯语、东南亚语、南亚学、西亚语、亚非语系以及世界文学研究所等十三个系组成。

专业设置

[编辑]

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朝鲜语蒙古语泰语缅甸语越南语印尼语菲律宾语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波斯语希伯来语等二十个招生语种的专业。

国家重点学科

[编辑]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中的国家重点学科有:英语语言文学和印度语言文学。

特色专业

[编辑]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中的特色专业有:梵巴文语言文化专业和希伯莱语言文化专业。

学术刊物

[编辑]

《国外文学》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的核心期刊。

研究机构

[编辑]

印度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研究所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季羡林:《迈向新的世纪——纪念东方学系建立五十周年》,原载1996年出版的《北京大学学报》东方文化研究专刊,后作为代序载入1998年5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简介》。来源: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网站
  2. ^ 学院概况. [2010-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0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