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脉渠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0年6月19日) |
六脉渠是宋朝时在广东省城(今广州市)修建的排水系统。它既使广州城里可通舟船,也有利于防火和排涝。
历史上大致呈南北走向,水自北向南流,通过城壕流入珠江。明清两代,城区东北、西北分别出现了向东、向西的两条渠道。近代,随着广州城区的建设和发展,六脉渠因日久失修,多以淤塞,难以承担繁重的排水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把仍可以利用的渠道改为下水道。现六脉渠和玉带河、西濠均已改作暗渠。但仍为广州市中心区重要的排水渠道。
历史
[编辑]据考在五代时期( 907~960)已有六脉渠前身。明洪武三年( 1370 )三城合一到洪武十三年扩筑北城,六脉渠进一步被完善。清顺治庚寅年(1650),耿精忠、尚可喜率兵入省城时,下令屠城 7 日。为免遭受杀戮,城中居民躲藏在六脉渠内的有六七千人,不幸遇雨,渠水暴涨,几乎全被溺毙。
民国 22 年(1933)起至1950年代前,城市开辟马路期间,将部分六脉渠改建为马路渠,分别有:
- 光孝寺街、诗书街、纸行街之右三脉渠,
- 擢甲里、窦富巷、西濠街之右二脉渠,
豪贤街脉渠、法政路脉渠等均改为混凝土马路干渠,将原流入脉渠的各街渠直接驳入大渠。
1952年起,当局在城建开展中,在逐步改造六脉渠。至 1959 年底全部完成。变化为:
- 新建马路干渠替代:连新路马路渠代替了右一脉渠中段;
- 结合内街下水道改造:
- 雨帽街、莲花井、周家巷、 西华二巷、芒果树街、桂香街、贤藏街、马鞍南等内街下水道代替了右一脉的南、中、 北段;
- 长塘街下水道代替了左二脉渠南段
分布
[编辑]第一脉(左第一脉正渠)
[编辑]自总督部堂(在今越华路)向南流经华宁里、卫边街(今吉祥路南段)、七块石、清风桥(华宁里与中山五路之交)、南朝街、学院署、九曜池(均在今教育路)至书芳街、仙湖街穿城出南胜里入玉带河。
第二脉(左第二脉正渠)
[编辑]由旧城隍庙(文德路北端)后南北分流。南流经长塘街(大塘街之西),由贤思街穿城出玉带河;北流经司后街、豪贤街和横流的渠汇合。横流的渠源出三元宫,东流经将军大鱼塘(在大石街北)、丹桂里、天官里(今东风中路东段)出铜关,流入东濠。
第三脉(左第三脉正渠)
[编辑]自东华里起,南流至贡院(今广东省博物馆),折入东濠,流程较短。
第四脉(右第一脉正渠)
[编辑]自巡抚部院(今人民公园)西侧起,南流经雨帽街、桂香街、马鞍街、由孚通街三圣宫前穿城出南胜里,入玉带河。
第五脉(右第二脉正渠、南濠)
[编辑]自将军署(今广东迎宾馆)前玄妙观左边分南北流。南流经擢甲里、麻行街,由大水关(古西澳)出城入玉带河。北流经豆腐巷、官塘街(海珠北路)和西流的横渠相接。横渠自三元宫前西栅起,西流经西华一巷,由北水关出城,流入西濠。
1796年,南濠成为六脉渠的右二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