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逊发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9月3日) |
俞逊发(1946年1月8日—2006年1月21日),中国笛子演奏家,出生于上海,他在笛子艺术上的探索、创作及技巧的开发,使中国笛子的表现力得到很大的发展,曾被法国乐坛称作“中国魔笛”。著名作品有《秋湖月夜》、《汇流》、《琅琊神韵》等。
生平简介
[编辑]少时在小学附近的关帝庙常听见各种乐声,启发了对音乐的兴趣,后而以两毛钱买了一支笛子,成为学习笛子的开始。1958年在上海“红孩子”艺术团演出,1959年被陆春龄收为弟子,1960年考进上海民族乐团。1962年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中,独奏陆春龄的作品《欢乐歌》和《喜报》,开始受到重视。文革期间,曾在中国京剧团、中国艺术团中工作。
1970年代以后,出访亚、欧、非、美洲40多个国家演出。1984年与彭正元创作《秋湖月夜》,获得中国全国器乐作品评选一等奖。1990年演奏朱践耳的作品《第四交响曲》“6.4.2-1”,在瑞士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作曲大赛中获奖,为华人首次获得该奖项。1991年,著《中国竹笛》凡20多万言。1991年,首次赴台湾演出。2006年1月21日因肝癌逝世于上海,得年60岁。
音乐特点
[编辑]俞逊发师承南派笛子陆春龄、赵松庭及北派笛子冯子存、刘管乐,兼擅南、北派笛曲。其作品以融合两派为特点。
曾学习京剧、昆曲、豫剧、越剧,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各地民歌,也学习西方理论和音乐。多次出国期间,亦演奏非中国风格的作品。
他擅长南派笛子的气息运用,以及气唇基本功,使其演奏音色饱满醇厚而富变化,更丰富其表现力。
创新技巧
[编辑]俞逊发发明弹吐音、唇击音等16种演奏技巧,并将之运用于其作品中:《汇流》中以指与气的配合模仿水滴声;在《琅琊神韵》中以口哨的声音与笛声特殊的和声,表现出空灵的感觉;《秋湖月夜》中以气、唇的配合来模仿寺庙的钟声;《赤日》中以气流声来表现风声;在第4交响曲中籍由控制杂音造成特殊效果。
发明口笛
[编辑]于1971年所创作的口笛,最短为2公分,可奏出一般的音高旋律,音色飘逸、清越,用于口笛作品《云雀》及《苗岭的早晨》,及《飞天》等。
创作曲目
[编辑](未注明即为笛子独奏)
- 1972:改编《收割》及《心中的歌儿献给解放军》。
- 1980年:《汇流》(笛子协奏)、《远方的思念》(排箫独奏)《喜讯传来乐开怀》(笛子二重奏)
- 1984年:《秋湖月夜》—与彭正元合作,获第三届中国全国器乐作品评选一等奖
- 1986年:《赤日》、《雨中莲》(排箫独奏)
- 1987年:《音韵》
- 1988年:《形影》、《那达木1988》
其他:《牧羊人》笛子与爵士乐合奏、《珠廉寨》、《各旦几》、《五供养》、《竹迹》、《第二交响曲》(与朱践耳合作)、《天地太极》(即兴作品)、《小河淌水》(即兴作品)、《苗岭的早晨》(口笛独奏)、《牡丹亭》(笛子协奏)。
个人音乐专辑
[编辑]- 1984年:《妆台秋思》(2000年由台湾的琴园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为CD,名为《寒江残雪》),1991年获得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首奖。[1]
- 1990年:《牧歌》,中国唱片公司发行
- 1990年:《汇流》,中国唱片公司发行
- 《中国魔笛1-3》,摇篮唱片。
- 1993年:《Flute Summit》,Flute Summit四人小组(Chris Hinze、俞逊发、関一郎、Raghunath Seth)欧洲巡回演出现场专辑
- 1997年:《秋湖月夜》,中国唱片公司发行。
- 1999年:《玉笛飞声》 —俞逊发笛艺四十年回顾展演出实况(双CD、VCD),琴园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
- 2002年:《牡丹亭》—俞逊发笛艺选粹 音乐会实况录音,琴园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
- 2005年:中国音乐名家音乐会《中国魔笛——俞逊发》(DVD),中国音像制品评价制作中心
其它专辑
[编辑]著作
[编辑]- 《中国竹笛》,与胡锡敏合著,台北市:丹青出版社,1990
参考来源
[编辑]- ^ 纪维剑、张平、詹永明. 〈笛聲吹徹秋湖月 德藝雙馨韻流芳——紀念笛子藝術家俞遜發先生〉. 《人民音乐》. 2008, (2): 59 [2021-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