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目录
佛经目录又称佛教目录、佛教经录,指佛教典籍的目录。古代命名为“众经录、内典录、释教录、法宝录”,用来记载佛典的名称、卷帙、译撰者、撰述或翻译年代、异译别行本、别生经(摘撮抄经别出)、存佚等事项。由于佛教逐渐从印度、中亚传至东亚,产生大量的佛教译经和撰述典籍,为此有必要建立“佛经目录”,以达到纲纪经典,剖析源流,辨别异同,考订真伪的目的[1][2]。
东晋沙门道安编撰《综理众经目录》,由于明确佛经目录的体例规范,因此成为后世中国佛教经录的奠基者。现存最古佛经目录《出三藏记集》,是以《道安录》为蓝本参照群录增补而成。唐朝时,崇福寺僧智昇撰《开元释教录》,其“入藏录”成为历代编纂汉译大藏经的参考依据[1][2]。
佛教目录
[编辑]汉译大藏经
[编辑]东晋中叶以前
[编辑]东晋中叶以前的佛教经录,由于时代和地域局限,所收佛典不全面,体例亦不完备,对后代经录影响有限。这段时期的经录全都亡佚,列举如下:
- 《古录》:出三藏记集征引。历代三宝纪称似是秦始皇时释利防来经目录。
- 《旧录》:出三藏记集征引。历代三宝纪称似是刘向校书所见经录。
- 《后汉录》(汉时佛经目录):历代三宝纪征引,该书称似是迦叶摩腾译四十二章经时所撰录。
- 《朱士行汉录》:历代三宝纪征引,该书称似是魏时沙门朱士行于洛阳讲道所撰录。
- 《竺法护录》、《聂道真录》:历代三宝纪征引。西晋沙门竺法护及其助手聂道真译经所撰录。
- 《支敏度录》:历代三宝纪征引。晋成帝时沙门支敏度为校群经撰录。
- 《赵录》:历代三宝纪征引。历代三宝纪称似是前赵、后赵时经录。
当代佛教目录学者认为所谓古录、旧录、后汉录、朱士行汉录均作于晋宋南北朝,不是秦汉、三国时期的经录。[1]并且古录、旧录未必指某部特定经录,可能只是指僧祐以前的古代经录、旧经录。
东晋中叶以后
[编辑]东晋中叶以后的佛教经录,首推道安所著的《综理众经目录》,收录东汉至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约二百年间的汉译佛典及经注。古经录只列经名,自道安时才记录其品类、年代。本经录的体例对后世经录撰作有重要影响,现存最古的佛教三藏目录《出三藏记集》,是以《道安录》为蓝本再参照群录增补。[3][4]
梁武帝萧衍于天监十四年(515)在华林园佛殿总集佛教经典,命沙门僧绍撰《众经目录》4卷;十七年(518)又命宝唱改定,共1433种,3741卷。这是佛教经典在中国集为大藏经的首次记录。[5]
南北朝时期,由于佛经译事活跃,写经、抄经和造经盛行,各种佛教文本继踵而至,佛教经录十分发达,先后出现了十多种。不过,除梁宝唱、北魏李廓、北齐法上三家《众经目录》亡佚于中唐以外,其他各家大多在隋初就亡佚了。今存佛经目录,以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十五卷和佚名的《众经别录》二卷为最早。[1]
隋初费长房编修《历代三宝纪》时,依后汉录、朱士行录、道祖录、始兴录等伪录,把大量的失译佛典配至安世高、法炬等前代译师名下。不过,据《出三藏记集》记载,这些佛典事实上是不载译者的失译佛典。[6]后世大唐内典录、开元释教录等虽略加删订,大体仍沿用《历代三宝纪》的纪录,造成后世经录对“初期佛经传译”的记载失实纷乱。[7]中国早期佛教经典的传译记载,仍要以《出三藏记集》较为可信。
唐开元十八年(730)智昇撰《开元释教录》。分为“总括群经录”(按朝代纪录)与“别分乘藏录”(按类型纪录),并首次将中国撰述正式入藏。最后两卷的“入藏录”(有译有本录),收录1076种,共5048卷的佛典,从此定下《大藏经》的内容与排序。后世藏经组织以本经录作为参照,先大分为经、律、论三藏及三藏外之圣贤撰集,三藏又区别大小乘经律论,大乘经按“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五大部外”排列,圣贤撰集分为西土和此方。[4]
智昇又把开元目录的“入藏录”以千字文编号,预防混杂,编定“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玄逸更详细著录出“入藏录”的子目,编定《开元释教录广品历章》三十卷。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重启佛经翻译的译场。《大中祥符法宝录》收录从太平兴国七年至大中祥符四年,这二十九年期间新译出的佛典。《景祐新修法宝录》追加由大中祥符四年至景祐四年,这二十七年间的新译佛典。[8]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是元版弘法藏的目录,对勘汉文佛典和藏文佛典并附有梵名。
《大正新脩大藏经》的《法宝总目录》收录历代各版汉译大藏经和一切经写本的目录。
名称 | 编纂者 | 年代 | 收书数量 | 备注 | 存佚 |
---|---|---|---|---|---|
综理众经目录 (道安录、安录) |
道安 | 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 | 639种、886卷 | [4] | 【佚】 |
众经别录 (敦煌遗书P3747, S2872) |
n/a | 南北朝 | 1089种、2596卷 | [9] | 【残】 |
出三藏记集 (僧祐录、祐录) |
僧祐 | 南梁天监年间 | 2162种、4328卷 | [4] | |
元魏众经目录 (李廓录) |
李廓 | 北魏永平年间 | 427种、2053卷 | [10] | 【佚】 |
梁代众经目录 (宝唱录) |
宝唱 | 南梁天监十七年(518) | 1433种、3741卷 | [11] | 【佚】 |
高齐众经目录 (法上录、达摩郁多罗录) |
法上 | 北齐武平年间 | 787种、2334卷 | [12] | 【佚】 |
隋众经目录 (法经录) |
法经 | 隋开皇十四年(594) | 2257种、5310卷 | [13] | |
历代三宝纪 (长房录) |
费长房 | 隋开皇十七年(597) | 2174种、6237卷(历代录) 1076种、2325卷(入藏录) |
[14] | |
隋众经目录 (彦琮录) |
彦琮 | 隋仁寿二年(602) | 2109种、5058卷(历代录) 688种、2533卷(入藏录) |
[15] | |
大唐内典录 (内典录、道宣录) |
道宣 | 唐麟德元年(664) | 2487种、8476卷(历代录) 801种、3361卷(入藏录) |
[16] | |
唐众经目录 (静泰录) |
静泰 | 唐麟德二年(665) | 2219种、6994卷(历代录) 819种、4086卷(入藏录) |
[17] | |
古今译经图记 (靖迈录) |
靖迈 | 唐高宗 | 古今一百一十七人所译经论 | [18] | |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武周录) |
明佺 | 武周天册万岁元年(695) | 3616种、8641卷(历代录) 874种、4253卷(入藏录) |
[19] | |
续古今译经图纪 | 智昇 | 唐开元十八年(730) | 增补唐朝二十一人所译经论 | [18] | |
开元释教录 (开元录) |
智昇 | 唐开元十八年(730) | 2278种、7046卷(历代录) 1076种、5048卷(入藏录) |
[20] | |
开元释教录广品历章 (广品历章) |
玄逸 | 唐玄宗 | 1080种、5000多卷左右 | [8] | 【残】 |
贞元续开元释教录 (续开元录) |
圆照 | 唐贞元十年(794) | 165种、343卷 | [21] |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贞元录) |
圆照 | 唐贞元十六年(800) | 1258种、5390卷(入藏录) | [22] | |
保大乙巳岁续贞元释教录 (续贞元录) |
恒安 | 南唐保大三年(945) | 137种、343卷 | [22] | |
大中祥符法宝录 (祥符录) |
杨亿 | 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 | 220种、413卷(宋朝新译经) | [8] | 【残】 |
天圣释教录 (天圣录) |
惟净 | 北宋天圣五年(1027) | 1496种、6208卷(入藏录) | [23] | 【残】 |
景祐新修法宝录 (景祐录) |
吕夷简 | 北宋景祐三年(1036) | 21种、161卷(宋朝新译经) | [8] | 【残】 |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 (至元录) |
庆吉祥 |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 | 1603种、7180卷(雕版大藏经目录) | [22] | |
大明三藏圣教目录 (永乐北藏目录) |
一庵一如 栖岩慧进 |
明朝永乐、正统年间 | 1621种、6361卷(雕版大藏经目录) | ||
大清三藏圣教目录 (清藏目录) |
允禄、弘昼 超圣 |
清朝雍正、乾隆年间 | 1669种、7168卷(雕版大藏经目录) |
题解
[编辑]名称 | 编纂者 | 年代 | 范围 | 备注 |
---|---|---|---|---|
大藏经纲目指要录 | 惟白 | 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 | 1059种、5009卷 | [22] |
大藏圣教法宝标目 | 王古 管主八(续编) |
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 元大德十年(1306) |
1397种、5764卷 | [22] |
大明释教汇目义门 | 寂晓 | 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 | 1801种、8189卷 | [22] |
阅藏知津 | 智旭 | 清世祖顺治十一年(1654) | 1725种、7996卷 | [22] |
西藏大藏经
[编辑]公元8、9世纪,为免译经重复,宁玛派译师嘎哇贝寨(སྐ་བ་དཔལ་བརྩེགས,ska ba dpal brtsegs)等人奉吐蕃国王之命,编纂目录。依设在桑耶寺和王宫附近的三座译场,编纂出三本目录[24][25]:
- 旁塘无柱寺(འཕང་ཐང་ཀ་མེད་ཀྱི་གཙུག་ལག་ཁང་།)的〈旁塘目录〉
- 东塘丹噶宫(སྟོང་ཐང་ལྡན་དཀར་གྱི་ཕྟོ་བྲང་།)的〈丹噶目录〉
- 桑耶钦浦宫(བསམ་ཡས་མཆྱིམས་བུ།)的〈钦浦目录〉
以前学术界认为仅《丹噶目录》(ldan dkar ma)存世,而《旁塘目录》('Phang thang ma)和《钦浦目录》(mChims phu ma)已佚失。不过,在2008年发现《旁塘目录》未有佚失,保存在西藏博物馆。[26][27]
在公元 14 世纪以前,萨迦派僧人札巴坚赞(1147-1216)和八思巴(1235-80)都曾编订过密续(Tantra)的目录。[28]
13世纪末、14世纪初,纳塘寺噶当派僧迥丹热智(或译:世尊智剑,bCom ldan ral gri, 1227-1305)编辑甘珠尔(བཀའ་འགྱུར)、丹珠尔(བསྟན་འགྱུར)、及密续目录。该寺僧人于14 世纪初完成《旧纳塘甘珠尔》写本。[28]
1323-1347年,在蔡巴地区(拉萨蔡公堂等地)万户长贡噶多杰(Tshal pa Kun dga' rdo rje, 1309-64)的赞助下,蔡巴噶举派完成《蔡巴甘珠尔》的编订。1410年的《永乐版甘珠尔》是第一部刻版印刷的甘珠尔,以《蔡巴甘珠尔》为底本。[28]故宫所藏写本《龙藏经》包含的《善逝宝经广示日光目录》,可能即是《蔡巴甘珠尔目录》的一种。[29]
萨迦派布敦法王(1290-1364)于1322年著《善逝教法史》(bu ston chos 'byung),内容包括佛教的源流与藏传大藏经的目录。在1335年时,编成《夏鲁丹珠尔》(Zhwa lu bstan 'gyur),按《旧纳塘丹珠尔》修订而成,是目前尚在丹珠尔传本的蓝本。[28]
西藏僧人的著作不在西藏大藏经内,而是集为各自的“文集”,叫松绷(Gsung-'bum)[24]。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与苯教的上师都有文集,总数超过三百家。
宗派目录
[编辑]宗派目录收录华严宗、天台宗、律宗、密宗、禅宗等各宗派僧人的著作。
僧人从外国求法请回来的经律论章疏目录叫“请来目录”,例如玄奘在《大唐西域记》自述从印度携回经论,凡五百二十夹,总六百五十七种。含括大乘佛教、上座部、大众部、正量部、化地部、饮光部、法藏部、说一切有部等各派经律论。
日本僧人为求佛法而渡海入唐者颇多。广为人知者,如入唐八家“叡山最澄、东寺空海、小栗栖常晓、灵岩寺圆行、叡山圆仁、安祥寺惠运、叡山圆珍、禅林寺宗叡”。所著作的求法目录,称为八家请来录。以这些请来目录为基础兼收日本僧人著作,形成后来在日本编成的各宗派章疏目录。[1]
朝鲜僧人义天在宋朝参访天台、华严宗门求法。义天回高丽国后,将各宗派章疏、论著编为《新编诸宗教藏总录》。[1]
另外,晚明开雕的私版大藏经《嘉兴藏》,其续编(“续藏”及“又续藏”)收录不少“藏外佛典”。所收书大部分是中国佛教著述,有义疏、各宗著述、忏仪、语录、护教等,含括天台、贤首、慈恩、禅、律、净各宗,大多出自明清二代。《法宝总目录》所载〈藏版经直画一目录〉是《嘉兴正、续编》的书目。[30]
名称 | 编纂者 | 年代 | 范围 | 备注 |
---|---|---|---|---|
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 | 最澄 | 日本延历24年(805) | 天台宗教典,128种、345卷 | [31] |
传教大师将来越州录 | 最澄 | 日本延历24年(805) | 密宗教典,105种、115卷 | [31] |
御请来目录 | 空海 | 日本大同元年(806) | 密宗教典 | |
智证大师请来目录 日本比丘圆珍入唐求法目录 |
圆珍 | 日本仁寿三年(853) 日本天安元年(858) |
各宗教典 | |
诸阿阇梨真言密教部类总录 | 安然 | 日本元庆九年(885) | 密宗教典 | |
东域传灯目录 | 永超 | 日本宽治八年(1094) | 显教各宗教典,1561种 | [32] |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 | 义天 | 高丽宣宗七年(1090) | 各宗教典,977种 | [32] |
藏版经直画一目录 (嘉兴藏目录) |
楞严寺经坊 | 明末清初 | 续编收各宗教典,505种 | [30] |
诸宗章疏录 | 谦顺 | 日本宽政二年(1790年) | 东大寺圆超《华严宗章疏并因明录》 延历寺玄日《天台宗章疏》 元兴寺安远《三论宗章疏》 东大寺平祚《法相宗章疏》 药师寺荣稳《律宗章疏》 |
[32] |
官府私人图书目录列表
[编辑]书名 | 编纂者 | 分类 | 数量 | 备注 | 存佚 |
---|---|---|---|---|---|
七录 | 阮孝绪 | 佛法录[33] | 2410种、5400卷 | [34] | 【佚】 |
隋书·经籍志 | 魏徵 | 佛经(附于四部之末)[35] | 1950种、6198卷(不录经目) | [36] | |
崇文总目 | 王尧臣 | 释书类 | 138种、627卷 | ||
郡斋读书志 | 晁公武 | 释书类 | 52种 | ||
通志·艺文略 | 郑樵 | 释家类[37] | 344种 | [38] | |
文献通考·经籍考 | 马端临 | 子·释氏 | 85种 | ||
宋史·艺文志 | 脱脱 | 释氏类(附录在子部·道家类) | 222种、949卷 | ||
四库全书总目 | 纪昀 | 子部·释家类 | 13种、312卷 12种、117卷(存目) |
[39] |
当代佛教目录学著作列表
[编辑]- 南条文雄《日本真宗南条文雄译补大明三藏圣教目录》(1883)
- 中野达慧等,《卍续藏目录》(1912, 1989)
- 赤沼智善,《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1929)
- 高楠顺次郎等《昭和法宝总目录》(1929, 1973)
- 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总目录》(1934, 1975)
- 宇井伯寿等《西藏大藏经总目录附索引》(1934)
- 翟林奈(Lionel Giles)《大英博物馆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1957)
- 拉露(Marcelle Lalou)《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藏文写本注记目录》(1961)
- 路易·德·拉·瓦莱-普桑(Louis de La Vallèe-Poussin)《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敦煌藏文写本手卷目录》(1962)
- 陈垣《中国佛教典籍概论》(1962)
- 水野弘元等,《佛典解题事典》(1977)
- 会性,《大藏会阅》(1978)
- 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1981)
- 蔡运辰《二十五种藏经目录考释》(1983)
- 小川贯弌等;蓝吉富主编,《大藏经的成立与变迁: 大正大藏经解题》(1984)
- 高楠顺次郎等;蓝吉富主编,《南传大藏经解题》(1984)
- 布达拉宫文保所,《布达拉宫典籍目录》(1990)
- 陈士强《佛典精解》(1992)
- 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汉译南传大藏经目录》(1998)
- 敦煌研究院《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2000)
- 中国佛教协会《房山石经: 目录索引》(2000)
- 中华佛学研究所《缅甸圣典写本简明目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1)[40]
- 法国远东学院《Catalogue des Manuscrits chinois de Touen-houang》(法国敦煌汉文写本目录)(2001)
- 大蔵出版编集部《南伝大蔵経総目録:パーリ原典対照》(2004)
- 陈士强,《大藏经总目提要·经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 何梅《历代汉文大藏经目录新考》(2014)
- 陈士强,《大藏经总目提要·律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 方广锠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2018)
- 陈士强,《大藏经总目提要·论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陈士强. 漢傳佛教目錄學小史 (PDF). [2020-03-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9).
- ^ 2.0 2.1 苏晋仁. 佛教經籍目錄綜考.
- ^ 《开元释教录》:“自前诸录但列经名。至于品类时代盖阙而不纪。后人披览莫测根由。安乃总集名题表其时代。铨品新旧定其制作。众经有据自此而明。在后群录资而增广。是知高怀独悟。足以垂范后昆。”
- ^ 4.0 4.1 4.2 4.3 妙净. 佛經目錄解題筆記 (PDF). [2020-03-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12-16).
- ^ 中國大百科 - 漢文大藏經.[失效链接]
- ^ 按《祐录》自“东汉至南北朝中期”三百年间,传译佛经已二千余部,其中失译数是已知译者数的三倍
- ^ 佛光大辭典 - 失譯經典.
- ^ 8.0 8.1 8.2 8.3 陈士强. 宋藏遺珍所載佛經目錄四種考釋 (PDF). 1992.
- ^ 《开元释教录》:“众经别录二卷(未详作者言似宋时总分十例具如后列)……上下两卷合有十篇。都一千八十九部。二千五百九十六卷(其下卷七录部数勘同卷数少四百未详所以)”
- ^ 《开元释教录》:“元魏众经目录(永熙年敕舍人李廓撰一卷成)……都十件。经律论真伪。四百二十七部。二千五十三卷”
- ^ 《开元释教录》:“梁代众经目录(天监十七年敕沙门宝唱撰)……总四卷都二十件。凡一千四百三十三部。三千七百四十一卷(此都部数与前数勘赡三百九十五部未详所以)”
- ^ 《开元释教录》:“高齐众经目录(武平年沙门统法上撰梵名达摩郁多罗一卷成)……都八件。经律论真伪。七百八十七部。二千三百三十四卷(此都数与前数勘欠十一卷不同未详所以)”
- ^ 《开元释教录》:“隋众经目录七卷(一卷总录别录六卷开皇十四年敕翻经所法经等二十大德撰)……九录。合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算得二千二百五十四部五千一百九十一卷细勘别录部卷复与总录不同)”
- ^ 《开元释教录》:“隋开皇三宝录一十五卷(内题云历代三宝记开皇十七年兴善寺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撰)……开皇三宝录总目一卷(内典录云房录所出经律论传总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百三十五卷。非入藏数算得七十四部三十七卷与内典不同) 右兼总目共成一十五卷(其第十三十四大小乘入藏目录合一千七十六部二千三百二十五卷房录本数三千三百九十二卷者计数错也)”
- ^ 彦琮《众经目录》:“都合二千一百九部五千五十八卷……單本(源來一本更無別翻)合三百七十部一千七百八十六卷。右第一卷。重翻(本是一經或有二重翻者乃至六重翻者)合二百七十七部五百八十三卷。賢聖集傳(賢聖所撰翻譯有原)合四十一部一百六十四卷。右第二卷。已前二卷三分 合六百八十八部二千五百三十三卷入藏見錄。”
- ^ 《开元释教录》:“大唐内典录十卷(麟德元年甲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都合一十八代。所出众经。总有二千四百八十七部。八千四百七十六卷。……历代众经分乘入藏录第三(谓经部繁多纲要备列从帙入藏以类相从故分大小二乘显单重两译)众经律论传(合八百一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五万六千一百七十纸三百二十六帙)”
- ^ 《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都合二千二百一十九部六千九百九十四卷。單本(源來一本更無別翻) 合四百四十一部二千七百八十三卷 右第一卷。重翻(本是一經或有二重翻者乃至六重翻者) 合三百二十四部一千一百一十六卷賢聖集傳(賢聖所撰翻譯有源) 合五十部一百八十六卷(二千七百八十九紙) 右第二卷。已前二卷三分 合八百一十九部四千八十六卷入藏見錄。”
- ^ 18.0 18.1 佛光大辭典 - 古今譯經圖紀.
- ^ 《开元释教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天后天册万岁元年乙未敕东都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撰定)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合三千六百一十六部八千六百四十一卷其见定入藏流行部卷不在此数)……见定入藏流行目上卷第十三见定入藏流行目下卷第十四合大小乘三藏及贤圣集传等。八百七十四部。四千二百五十三卷(上卷入藏大乘经律论五百六十三部二千五百三十二卷下卷小乘经律论及集传二百九十九部一千六百二十卷)……(细算都部卷数与卷中数并悉差互不同未见定本)”
- ^ 《开元释教录》:“大唐开元释教录二十卷(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昇撰) 右此中所撰总分上下两录具件如左总括群经录上(从汉至唐所出经教区别人代具显此中目录始终续于后列)……都计一十九代。传译道俗总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总二千二百七十八部。都合七千四十六卷(一千一百三十部五千六十六卷见在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本阙)……计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传见入藏者。总一千七十六部。合五千四十八卷。四百八十帙(此入藏中大乘经部数与前广录部数不同者前以大宝积经诸部合成故存本数为四十九部上录此中合为一部故欠四十八不同)”
- ^ 《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四朝应制。所翻经论。及念诵法。并修疏记碑表录集等。总三百四十三卷。”
-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歷代藏經與目錄資訊彙整.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0).
- ^ 佛光大辭典 - 天聖釋教總錄.
- ^ 24.0 24.1 慧炬编辑室. 大藏經的前世今生 (PDF). [2020-03-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3-21).
- ^ 陈士强. 藏文佛典導論 (PDF). [2020-03-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3-21).
- ^ 周润年. 藏文《大藏經》的特色及其價值. 蒙藏季刊. 2010, 19 (4): 80–93.
- ^ 西藏6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新华社. [2020-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2).
- ^ 28.0 28.1 28.2 28.3 林纯瑜. 藏文大藏經漢藏傳承述異 (PDF).
- ^ 胡进杉. 國立故宮所藏《善逝寶經廣示日光目錄》述要. 法光学坛. 2003 [202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 ^ 30.0 30.1 蓝吉富. 嘉興大藏經的特色及其史料價值. [2020-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2).
- ^ 31.0 31.1 最澄《传教大师将来越州录》:“日本国求法僧最澄目录 总合二百三十部四百六十卷 向台州求得法门。都合一百二十八部三百四十五卷(名目具别录) 向越府取本写取经并念诵法门。都合一百二部一百一十五卷”
- ^ 32.0 32.1 32.2 末木文美士. 日本佛教目錄學的形成——以《東域傳燈錄》為中心.
- ^ 下分5小类:戒律部、禅定部、智慧部、疑似部,论记部
- ^ 《广弘明集·七录序》
- ^ 下分11小类: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
- ^ 《隋书·经籍志》:大业时,又令沙门智果于东都内道场撰诸经目,分别条贯,以佛所说经为三部:一曰大乘,二曰小乘,三曰杂经。其余似后人假托为之者,别为一部,谓之疑经。又有菩萨及诸深解奥义、赞明佛理者,名之为论。及戒律并有大、小及中三部之别。又所学者,录其当时行事,名之为记。凡十一种
- ^ 下分10小类:传记、塔寺、论议、铨述、章钞、仪律、目录、音义、颂赞 、语录
- ^ Tongzhi yiwen lüe 通志•藝文略.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0).
-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今录二氏于子部末,用阮孝绪例;不录经典,用刘昫例也。
- ^ 叶淑慧. 論述貝葉經整理與編目工作 (PDF). 中华民国图书馆学会会报. 2005 [2020-07-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06).
外部链接
[编辑]- 佛教藏经目录数位数据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佛经目录规范数据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刊本大藏经之入藏问题初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佛典别生经考察:以唐代及其之前的佛典目录为范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从语言角度鉴别早期可疑佛经的方法和步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