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亡命大煞星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亡命大煞星
The Getaway
电影海报
基本资料
导演萨姆·佩金帕
监制
  • 米切尔·布劳尔
  • 大卫·福斯特[1]
剧本沃尔特·希尔
原著亡命大煞星
吉姆·汤普森作品
主演
配乐昆西·琼斯
摄影卢肖恩·巴拉德
剪辑罗伯特·沃尔夫
片长122分钟[1]
产地美国
语言英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1972年12月13日 (1972-12-13)
发行商国家综合影业[1]
预算330万美元[2][3]:310
票房3670万美元(美国)[4]

亡命大煞星》(英语:The Getaway)是根据吉姆·汤普森同名小说改编的1972年美国动作惊悚片,由萨姆·佩金帕执导,沃尔特·希尔编剧,史蒂夫·麦奎因艾丽·麦古奥班·约翰森艾尔·勒提埃里萨莉·斯特拉瑟斯主演。电影讲述抢劫主谋卡特·“达克”·麦考伊锒铛入狱,夫人卡罗尔设法帮丈夫取得假释,但条件是他必须抢劫得克萨斯州银行。夫妻二人案发后遭人出卖,被迫逃往墨西哥,警方和犯罪分子紧追不舍。

麦奎因和制片人大卫·福斯特对彼得·博格丹诺维奇的《最后一场电影》非常满意,请他导演《亡命大煞星》。汤普森加入项目负责编剧,但他和博格丹诺维奇都因同麦奎因存在创意分歧被炒,希尔与佩金帕最后分别担任编剧和导演。本片1972年2月7日在得克萨斯州开始主体拍摄,麦奎因与佩金帕不久前刚在《小邦纳》合作,该片同样在1972年上映但票房不佳。

《亡命大煞星》1972年12月13日首映后评价不佳但观众买账,超过3600万美元票房在1972年电影排名第八,是麦奎因与佩金帕电影生涯比较上座的作品。白驹过隙,影片顶住时间考验,许多影评人回顾电影长河时对《亡命大煞星》青眼有加。1994年,本片的同名重拍片上映,亚历克·鲍德温金·贝辛杰主演。

剧情

[编辑]

卡特·“达克”·麦考伊因持械抢劫被判十年有期徒刑,在得克萨斯州监狱服刑四年后申请假释遭拒。达克要求前来探监的夫人卡罗尔设法与圣安东尼奥商人杰克·贝农达成协议,这样他才能出狱。贝农找关系安排达克假释,条件是达克协助贝农的心腹鲁迪和弗兰克抢银行。弗兰克行动期间杀害保安,鲁迪枪杀弗兰克并瞄准达克,后者马上反击多次命中鲁迪,然后带着50万美元现金逃走,未料鲁迪穿着防弹背心受伤未死。

达克与贝农见面,没想到对方居然安排卡罗尔杀夫,但卡罗尔只是将计就计,关键时刻掉转枪口杀害贝农。达克根据贝农中枪前的嘲笑明白妻子不惜与对方上床换取他假释,他愤怒地收起钱,两人激烈争吵后一起逃往埃尔帕索准备去墨西哥。

鲁迪胁迫乡村兽医哈罗德与夫人弗兰为他治伤,然后绑架两人追杀达克和卡罗尔,与贝农的兄弟卡利及其爪牙不谋而合。火车站骗子从卡罗尔手中调走储物柜钥匙,偷走钱袋,达克跟上火车抢回,只是骗子已将部分现金转移。火车上的男孩玩水枪时喷到达克一身,达克严辞斥责,男孩与受伤的骗子都被带到警局,两人认出达克的照片。

夫妻二人开着卡罗尔买的车前往电器商店,达克购买便携收音机,顺手关掉店主桌上播放新闻的收音机,里面报导的消息正是他们卷入的案件。商店电视荧屏全部出现达克的照片,他马上离开,店主看到照片后报警。达哥用附近商店偷来的猎枪向警车开火,争取逃跑时间。

鲁迪与弗兰相互吸引,两次当着绑在椅子上的哈罗德性交。兽医羞愤至极,在汽车旅馆浴室上吊自尽,鲁迪与兽医夫人压根没当回事儿,继续我行我素。两人住进犯罪分子充当安全屋的埃尔帕索酒店,鲁迪料定麦考伊夫妇也会来,准备守株待兔。达克与卡罗尔到酒店登记时要求送餐上门,但经理劳克林称店里只有他上班,没法离开前台,达克马上想到经理肯定知道会出事才把家人送走。他催促卡罗尔赶快穿衣服一起逃跑,此时弗兰假扮送餐女郎敲门,鲁迪全副武装埋伏在旁。达克从旁边的门口窥视才知道鲁迪没死,他潜至两人身后,把鲁迪和弗兰打晕。

卡利及其爪牙在麦考伊夫妇逃离前赶到,双方在大厅、楼梯、电梯激烈交火,卡利手下仅一人生还,达克故意让他逃走。达克开枪打断电梯线缆,来不及逃出的卡利摔死。鲁迪醒来后追踪麦考伊夫妇进入消防通道并朝两人开枪,达克还击打死对手。麦考伊夫妇劫持皮卡,开车的老牛仔非常配合,带两人前往墨西哥。穿过边境后达克与卡罗尔付给老牛仔三万美元买车,后者欣喜若狂,步行返回埃尔帕索,麦考伊夫妇逃脱追捕,在墨西哥逍遥过活。

演员

[编辑]

制作

[编辑]

前期发展

[编辑]
导演萨姆·佩金帕在《日落黄沙》片场

史蒂夫·麦奎因多年间一直鼓励公关大卫·福斯特投身电影业当制片人[5]:219,福斯特想在麦奎因计划与保罗·纽曼合作主演的《神枪手与智多星》试水,但二十世纪福克斯、特别是公司总裁理查德·赛纳克不希望福斯特参与项目。扎努克决定让为公司创造丰厚利润的保罗·莫纳什制作《神枪手与智多星》,导致麦奎因退出,项目一度搁浅[5]:220。福斯特取得吉姆·汤普森犯罪小说《亡命大煞星》的电影改编版权,把书寄给参演《极速狂飙》的麦奎因,推荐拍成电影。麦奎因此时正物色“亦正亦邪”的人物,觉得小说主角达克很合适。[5]:220

福斯特物色导演时看好彼得·博格丹诺维奇[5]:221。博格丹诺维奇的新作《最后一场电影》尚未发行,经纪人杰夫·伯格特意放给福斯特与麦奎因欣赏。两人对该片非常满意,与博格丹诺维奇面谈并达成协议。[5]:221华纳兄弟邀请博格丹诺维奇导演《爱的大追踪》,芭芭拉·史翠珊主演,条件是马上开拍。博格丹诺维奇两部都想拍但华纳兄弟不肯,麦奎因听闻后很不高兴,向博格丹诺维奇表示《亡命大煞星》准备另请高明。[5]:222

麦奎因不久前与导演萨姆·佩金帕合作《小邦纳》的经历很愉快[5]:222,但该片票房不佳。麦奎因表示:“就我(出演)的电影来说,《小邦纳》一分没赚,而且亏本。”[5]:219他建议福斯特联系佩金帕,后者此时也像麦奎因一样急需拍出票房大片,马上就接受邀约。佩金帕看过早年出版的原著小说,那时他刚走上导演道路,曾向汤普森提议把书改编成电影。[5]:222

佩金帕当时想拍大萧条背景电影《北帝王》,讲述火车刹车员竭尽全力阻止无家可归者上车[6]:154。该片制片人与派拉蒙影业制片总监罗伯特·埃文斯达成协议,只要佩金帕先导演《亡命大煞星》就同意他继续拍摄《北帝王》。但派拉蒙很快表示不会拍摄《亡命大煞星》,佩金帕无缘《北帝王》。[6]:154

福斯特与派拉蒙对电影预算产生分歧[5]:226,需在30天内另找制片商接手,否则电影改编版权将为派拉蒙独家保留。麦奎因同意不收预支片酬,仅收取电影一成利润。如果影片票房大卖,如此交易能为制片商产生丰厚利润,邀约如雪片般飞向福斯特,最后头号艺术家中标。[5]:226

编剧

[编辑]

福斯特和麦奎恩请汤普森自行改编小说,他投入四个月编写剧本,变更原著部分桥段与情节[7],保留近乎超现实风格的结局,故事在遍地罪犯的虚构墨西哥小城国王镇结束。麦奎因无法接受如此压抑的结局,请编剧沃尔特·希尔取代汤普森。[7]博格丹诺维奇此时还是项目导演,夫人波莉·普拉特对希尔编剧的《特警双雄》非常满意,推荐请他编剧。希尔表示,博格丹诺维奇希望把原著朝希区柯克风格惊悚片方向改编,但他还只写完25页麦奎因就解雇导演。希尔用六周写完剧本,佩金帕随后加入项目。[8]

据希尔回忆,新导演看过剧本后基本没修改:“我们去除字里行间体现的时代背景,稍微增加一点动作场面”[5]:224。希尔表示:

我觉得汤普森的小说没法拍成电影,必须朝类型片方向修改。他的小说既怪异又偏执,故事在想象的墨西哥城市结束,犯罪分子在此自由生活,结局堪称绝妙。小说非常奇特,(20世纪)50年代创作,背景也是50年代,但故事情节更像30年代。我觉得要是忠实改编原著,电影根本拍不成,就算有办法拍,麦奎因也不可能同意。书中达克·麦考伊本质很残忍,电影应该不可能如实表现,所以我必须尽量把剧本写得不那么暴力。[9]

选角

[编辑]

博格丹诺维奇获聘执导本片期间有意让女友西比尔·谢泼德扮演卡罗尔。佩金帕曾与斯黛拉·斯蒂文斯在《牛郎血泪美人恩》合作,打算请她出演,还曾考虑安吉·迪金森黛安·坎农。福斯特建议邀请《爱情故事》大卖后片约不断的艾丽·麦古奥[5]:224麦古奥的丈夫罗伯特·埃文斯希望夫人不要把戏路局限在女大学生类型人物,安排她与福斯特、麦奎因、佩金帕面谈[5]:225。据福斯特回忆,麦奎因与佩金帕在外人眼中的形象总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仿佛野蛮人般动不动用拳头说话”,麦古奥显然很害怕[5]:225。麦奎因与麦古奥马上就为对方深深吸引,麦古奥回忆:“他刚分手重获自由,我深深为之吸引,这令我很害怕”[5]:225。麦古奥最终拿到30万美元片酬和本片德国发行权[10]

佩金帕本想请杰克·帕兰斯诠释鲁迪·巴特勒,但他要价太高[5]:235。希尔对出演《毒海鸳鸯》的理查德·布赖特很满意,推荐他加入项目[5]:234。布赖特14年前曾与麦奎因合作,两人身高相同,麦奎因觉得布赖特出演的巴特勒不可能在体格上压倒达克,最后佩金帕让他饰演火车站的骗子[5]:234。制片人艾伯特·拉迪推荐与他在《教父》合作的艾尔·勒提埃里扮演鲁迪,后者和佩金帕一样酒瘾很大,电影拍摄期间还因酗酒后举止无常引发问题[5]:235

摄制

[编辑]

1972年2月7日,《亡命大煞星》在得克萨斯州亨茨维尔开始主体拍摄,佩金帕在亨茨维尔监狱拍摄片头监狱桥段,麦奎因身边是真正的罪犯[5]:227。影片其他取景地包括圣马科斯[5]:232圣安东尼奥[5]:239、埃尔帕索[5]:241

麦奎因与麦古奥拍片期间恋奸情热[5]:228,女方最后离开埃文斯嫁给麦奎因。福斯特担心两人偷情会引发丑闻,对电影不利。[5]:230麦古奥是模特儿出身,片场表现明显缺乏演出经验[5]:240。据福斯特回忆,麦古奥与导演关系融洽,但对自身表现很不满意:“拍完《亡命大煞星》后回顾自身演出,我很不满意。我喜欢该片,但鄙视自己的表现。”[5]:241

佩金帕的酗酒问题在本片拍摄期间显著加剧,宣称“没醉就没法导演”[3]:444–450。他和麦奎因在电影摄制期间偶尔发生激烈争吵。据佩金帕回忆,演职人员在圣马科斯排练的第一天“史蒂夫与我发生分歧,他拿起香槟酒瓶就朝我扔过来,我马上一躲,史蒂夫哈哈大笑。”[5]:237麦奎因对道具掌握很熟练,特别是他在片中采用的武器。据希尔回忆:“从史蒂夫演出的电影能看出他受过军事训练,对待枪支轻松自如,非常自信”。[5]:238片中达克用枪指着两名警察,开枪并炸毁警车的桥段源自麦奎因建议[5]:238

麦奎因与头号艺术家达成协议,拥有《亡命大煞星》的终剪权,佩金帕得知后非常难受。理查德·布赖特表示,麦奎因利用终剪权确保他在片中形象上佳,佩金帕认为这纯属打安全牌:“他保留所有《花花公子》风格的个人镜头,确保自身形象光鲜亮丽,打安全牌”。[5]:241

音乐

[编辑]

长期与佩金帕合作的作曲家杰里·菲尔丁为本片配乐,两人曾在《午间酒》(1966年)、《日落黄沙》(1969年)、《稻草狗》(1971年)、《小邦纳》合作。麦奎因看过《亡命大煞星》第二次预映后对配乐不满,发挥影响聘请昆西·琼斯为本片作曲[5]:241。琼斯的音乐有爵士乐特点,包含图茨·蒂勒曼斯口琴独奏、唐·艾略特的声乐作品,两人都曾与琼斯一起混饭吃[11]。佩金帕对此很不高兴,在1972年11月17日的《每日综艺》刊登全版广告,以书信口吻向菲尔丁致谢。菲尔丁此后还与佩金帕两度合作,分别是《惊天动地抢人头》(1974年)和《杀手精英》(1975年)[6]:165–167。琼斯因本片配乐入围金球奖最佳原创配乐奖[12]

发行

[编辑]

院线上映与票房

[编辑]

《亡命大煞星》有两轮预映,旧金山的预映乏人问津,圣何塞反响热烈[5]:245。电影1973年一月第二周在美国39个地点收入87.4万美元,登顶《综艺》杂志票房榜[3]:310。1973年影片共进账1894万3592美元[13],在1972年电影排第八,其中北美院线租金1750万美元[14]。电影摄制成本共335万2254美元[2][3]:310,单在美国的毛收入达3673万4619美元[4]

沃尔特·希尔多年后表示:

我编剧的电影以这部遥遥领先,拍摄过程非常顺利,萨姆基本没干什么……影片评价一般但非常卖座,是萨姆最卖座的电影……他一直觉得我们是为钱拍摄本片,这话半真半假吧……他拿到很高的报酬,票房相当火爆,大概只有这部电影给予他公平待遇,也只有这部电影制作时的确考虑他的意见。以前拍过那么多电影,带给他一次次失望与心碎,他从未拿到奖励,也从未获得丰厚报酬,相信本片大卖对他意义重大。[9]

家用媒体

[编辑]

华纳家庭娱乐1997年11月19日发布《亡命大煞星》双碟DVD,提供宽屏与裁剪模式。2005年5月31日,华纳发布《史蒂夫·麦奎因精选收藏》七碟DVD套装,其中包括本片,2007年2月27日又推出HD DVD蓝光版。[15]收录的特别花絮包括导演传记作家、纪录片电影人尼克·雷德曼、加纳·西蒙斯、戴维·韦德尔、保罗·塞多尔的评论音轨,佩金帕、麦奎因、麦古奥的12分钟“虚拟”评论,采访杰里·菲尔丁的夫人和两个女儿,以及佩金帕助理的特辑《主题音乐:杰里·菲尔丁、萨姆·佩金帕与亡命大煞星》”[16]

专业评价

[编辑]

《亡命大煞星》上映之初回响不佳[5]:246。《纽约时报》的文森特·坎比批评电影“漫无目标”[17]罗杰·埃伯特在《芝加哥太阳报》为影片评分两星(最高四星),批评剧情矫揉造作,大而无物、虚有其表、情节机械[18]。《纽约客》刊登宝琳·凯尔的文章,称麦奎因与麦古奥的银幕恋情还有许多不足,麦古奥的演技比坎迪斯·伯根都差得远[5]:246杰伊·考克斯在《时代杂志》发文,认为佩金帕有些“自我感觉太好”,但电影“制作精良”。《纽约每日新闻》的凯萨琳·卡罗尔谴责本片“过于暴力与粗俗”[5]:246约翰·西蒙批评影片“令人失望、丑陋到难以置信”[19]。不过,吉恩·西斯克在《芝加哥论坛报》发文给予《亡命大煞星》三星半好评(最高四星),将影片与《邦尼和克莱德》相提并论[20]。《新共和》刊登斯坦利·考夫曼的文章,称“麦古奥只能拿零分,大家时刻都在质疑她。除选角存在如此巨大的缺陷外,电影倒还挺好”。[21]

随着时间的推移,影评人对本片看法逐渐好转。丹尼斯·施瓦茨在《奥祖世界电影评论》为电影评级“B”,主要称赞片中动作场面,认为影片尽显佩金帕个人风格,大量动作与暴力场面结合道德存疑的立场,营造扣人心弦的惊悚片。[22]“CHUD.com”网站的纽厄尔·托德为影片打出七分(最高十分),认为电影娱乐效果好,麦奎因的动作场面令电影更上一层楼[23]。凯西·布罗德沃特在“Blu-ray.com”网站发文,认为电影结构合理,是情侣逃亡风格抢劫片佳作,惊悚效果很好,与佩金帕的标志风格既相融又对立[24]。费利克斯·巴斯克斯在《电影狂热》发文赞扬电影动作场面,称“《亡命大煞星》是一流犯罪惊悚片,拥有麦奎因带来的神奇转折,至今仍是我眼中的最佳动作片”[25]

烂番茄共收集本片21篇评论,综合认可度八成六,网站共识评述写道:“《亡命大煞星》是暴力与冷酷之王萨姆·佩金帕与史蒂夫·麦奎因全力合作的产物”。[26]。该网站还把影片选为“影史78部最佳抢劫片”第47名[27]。2010年,《播放清单》把《亡命大煞星》选入“史上抢劫片25强”,称赞影片表现坚实、直截了当,如果深夜在电视上看到总是值得欣赏[28]

重拍

[编辑]

1994年2月11日,罗杰·唐纳森执导并与沃尔特·希尔编剧的同名重拍片上映,亚历克·鲍德温金·贝辛杰分饰男女主角,迈克尔·马德森詹姆斯·伍兹大卫·摩斯珍妮弗·提莉出演配角[29]。影评人反响不佳,认为片中充斥过时套路,与佩金帕的原作相比毫无灵感[30][31][32]。2008年,鲍德温自承该片很烂[33]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The Getaway (1972). AFI Catalog.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2. ^ 2.0 2.1 Eliot, Marc. Steve McQueen: A Biography. New York: Crown Publishing Group. 2011: 222. ISBN 978-1-84513-744-1. 
  3. ^ 3.0 3.1 3.2 3.3 Weddle, David. If They Move...Kill 'Em! The Life and Times of Sam Peckinpah. New York: Grove Press. 1994. ISBN 978-0-8021-3776-0. 
  4. ^ 4.0 4.1 The Getaway (1972). The Numbers. Nash Information Services, LLC.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Terrill, Marshall. Steve McQueen: Portrait of an American Rebel. Plexus. 1993. ISBN 978-1-55611-414-4. 
  6. ^ 6.0 6.1 6.2 Simmons, Garner. Peckinpah, A Portrait in Montag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2. ISBN 978-0-87910-273-9. 
  7. ^ 7.0 7.1 Geffner, David. Jim Thompson's Lost Hollywood Years. MovieMaker (MovieMaker Media, LLC). 1996-12-02 [2018-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8). 
  8. ^ McGilligan, Patrick. Walter Hill: Last Man Standing (PDF). Film International (Intellect Ltd.). 2004-06: 14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31). 
  9. ^ 9.0 9.1 Markowitz, Robert. Visual History with Walter Hill (Chapter 3). 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7). 
  10. ^ Murphy, A.D. Hoffman Tie With First Artists Prod. Unveils Four Stars' Internal Setup; Ali McGraw Got 300G For 'Getaway'. Variety. 1972-10-11: 3. 
  11. ^ Burlingame, Jon. Q's cues, and all that jazz. Variety. 2013-03-01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2). 
  12. ^ Winners & Nominees 1973. Hollywood 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13. ^ Sandford, Christopher. McQueen: The Biography. New York: Taylor Trade Publishing. 2003: 301. ISBN 978-0-87833-307-3. 
  14. ^ Big Rental Films of 1973. Variety. 1974-01-09: 19. 
  15. ^ The Getaway (1972): Releases. AllMovie. All Media Network.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1). 
  16. ^ Bracke, Peter. The Getaway (1972). High Def Digest (Internet Brands, Inc.). 2007-02-27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17. ^ Canby, Vincent. Thief and Wife in Getaway. The New York Times. 1972-12-20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18. ^ Ebert, Roger. The Getaway Movie Review & Film Summary (1972). Chicago Sun-Times. 1972-01-01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8). 
  19. ^ Simon, John. Reverse Angle: A Decade of American Film. Crown Publishers Inc. 1982: 100 [2021-08-21]. 
  20. ^ Siskel, Gene. Escapism is in season over on State Street. Chicago Tribune. 1972-12-22: 21. 
  21. ^ Kauffmann, Stanley. Living Images Film Comment and Criticism.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4: 167. 
  22. ^ Schwartz, Dennis. A gripping thriller.. Ozus' World Movie Reviews. 2013-04-04 [2019-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30). 
  23. ^ Todd, Newell. DVD Review: The Getaway (DE). CHUD.com (Nick Nunziata). 2005-06-19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24. ^ Broadwater, Casey. The Getaway Blu-ray – Review. Blu-ray.com (Internet Brands, Inc). 2009-07-23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25. ^ Vasquez, Felix. The Getaway (1972). Cinema Crazed. 2013-08-22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26. ^ The Getaway (1972).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Media.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27. ^ Best Heist Movies of All Time.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Media.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28. ^ The Playlist Staff. 25 All-Time Favorite Heist Movies. IndieWire (Penske Media Corporation). 2010-09-17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29. ^ McCarthy, Todd. Review: The Getaway. Variety. 1994-02-09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9). 
  30. ^ Ebert, Roger. The Getaway Movie Review and Film Summary (1994). Chicago Sun-Times. 1994-02-11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9). 
  31. ^ James, Caryn. Reviews/Film; In the Tire Tracks Of Another Sultry Pair. The New York Times. 1994-02-11: C12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32. ^ Gleiberman, Owen. The Getaway (Movie - 1994).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4-02-11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8). 
  33. ^ Parker, Ian. Why me?. The New Yorker. 2008-09-08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7). In '93, I did the remake of The Getaway, with my wife [Basinger]. That was a bomb.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