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五式40毫米高射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五式40毫米高射炮
类型高射炮
原产地 瑞典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45年
使用方 大日本帝国陆军
参与战争/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
生产历史
研发者波佛斯公司
日本陆军技术本部第一部
横须贺海军工厂
研发日期1943年至1945年
生产商横须贺海军工厂
小仓兵工厂
日立造船公司英语日立造船(炮架)
生产日期1945年
制造数量不超过50门
基本规格
重量160公斤(炮身)
356公斤(制退、进弹机构)
850公斤(炮座)
枪管长度2.4米(60倍径)

炮弹三式高射尖锐弹
口径2.21公斤(全重)
1.002公斤(弹头重)
枪管40毫米
后坐力弹簧、油压复合制退机
制退长度2米
射击仰角-10 ~ +95度,转速每秒10度
回旋角度360度
射速120发/分(理论值)
枪口初速900米/秒
有效射程有效射击高度3,000米
最大射程平射距离10,000米(仰角50度)
对空射高8,000米(仰角90度)
供弹方式手动装弹、四发式桥夹
瞄具铁环型照准器[1]
填充量600克
引爆机制撞击引信(一式瞬発自爆信管)

五式40毫米高射炮(日语:5しき40みりこうしゃきかんほ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军队尝试仿制波佛斯40毫米高射炮所制造之中口径高射炮;战争结束为止产量不超过百门,故未大规模配发。

简介

[编辑]

日本在1930年代对外情搜已晓得瑞典波佛斯公司开发出一款中口径高射炮,但在当时只限于知晓其纸上数据,日本军方没有很重视本型武器;因此在1930年代后期尝试仿制的中口径防炮还是以Flak 18优先,包括自中华民国掳获或是自行进口等方式,还有就是以九八式20毫米高射机炮日语九八式二十粍高射機関砲枪机结构放大的一式37毫米高射炮。日本真正和波佛斯40快炮相遇的时间点要到1942年入侵东南亚之际,英国在新加坡缅甸投降的部队中有装备此武器,最后日本南方军缴获了24门可用的40快炮,与56门须维修的40快炮。同时也得到了部分的预备炮管及射击指挥机。

东南亚英军在1942年被掳获的武器,大多数都运回日本国内,日本陆军技术本部日语陸軍技術本部要走了2门40快炮与配套的瞄准指挥装置测试性能;至今残存的文件并没有留下当时测试成绩,但自1943年之后日本军方就不再提出往日想仿制的德造防炮及日制高射炮,合理认为测试结果足以折服日本军方放弃既有研究成果,随后帝国陆军与帝国海军都各自投入修制-仿造波佛斯快炮的行列。首先复制出的是40毫米弹药,日军使用引信为一式瞬発自爆信管,弹药称三式高射尖锐弾,在弹体尾部设计有曳光弹填充剂空间[2];以皇纪编年的逻辑可看出本型武器在1943年已经完成弹药仿制。

1943年3月,南方军自日本本土接收了一批之前缴回的掳获武器,当中有60门波佛斯40高炮[3],7月13日时提供了二批缴获40高炮炮弹供配备部队使用[4][5]。可以确定日本在未有原厂支援的情况下修缮复制掳获之40高炮,同时也借此测绘复制零件。量产定名为五式40毫米高射炮,陆海军使用相同名称,在本位主义严重的日本军队中为属罕见;盟军在O-47(N)-2文件中将本型武器记录成五式(1943),会出现与编号逻辑抵触的现象是因为1943年起日军已经陆续翻修掳获品,但国产品要到1945年才出厂。

生产状况

[编辑]

虽然在1942年起开始仿制波佛斯40高炮,但以实际运作来看,日本的逆向工程并不顺利;首先日本帝国陆海军在本案仍旧奉行着军种对立之特长,研发时各自闭门造车,陆军的小仓兵工厂与海军的横须贺海军工厂两间承办单位并未整合团队研制能量;同时,陆海军还各自找下游承包厂商承造需要零件,但横须贺海军工厂在1944年下半年已经完成至少7门测试样炮[6],并在1944年10月起可以以每个月5-7门左右的速度量产[7],小仓兵工厂却得到1945年3月才完成第1门火炮,这显示在日本战争动员体制之下仍然充斥着大量组织内耗问题。

问题其二是日本工艺技术不佳,无法仿制出合格产品;美军技术组在战后检查横须贺海军工厂所生产的40快炮,发现它们装上了德国莱茵金属设计的防火帽(Flash suppressor),该设计主要用在Flak 18,为胡椒罐与喇叭式炮口制退器合并运用构型;不仅如此,五式40毫米高射炮后座行程也比原版要长、火炮比原版重,波佛斯40高炮的火炮复位为液压制退机与炮管弹簧复合后座力吸收设计,在火炮操作压力比原版低的状况下还得放宽性能标准,意味着日本造不出簧力与原版同等的弹簧;在其它的机械结构上也有相同状况,包括无法使用原版的4发式桥夹仅能采单发进弹(同样为簧力不足)、由日立承包的炮座内采用之星轮机构(Star Wheels)也有着磨合匹配问题(制造工差过大无法吻合)。火炮本身的的技术段差也影响到了射击标准,因此五式高炮的射击有效高度仅有3,000米,虽然在设计血统上毫无疑问是波佛斯设计,但技术上只有劣化仿制品的水准。

虽然在技术上充斥着许多毛病,但在1945年陆海军都各自在生产自己的40快炮;小仓兵工厂原本计划在1945年9月前完成100门,但实际负责的第二工厂只完成了2门新造炮[8]、7月完成3门翻修炮[9][10],负责承包弹药制造的大阪炮兵工厂则计划在1945年生产14万发炮弹[11],但被陆军要求增产至15万发[12],但是1945年盟军开始对日本本土大规模战略轰炸下大阪厂生产实际规划仅有10万发[13],战败盟军清点时有13,000发完成品、承揽弹药外包的京都山科精工厂有22,000发半成品、与另一间外包商和歌山铁工厂加起来共有82,000发半成品[2]

海军部分,横须贺海军工厂则有能力达成月产15门炮[14],而且也已转移给丰川海军工厂日语豊川海軍工廠生产,在战败前横须贺生产了15门炮、丰川生产了20门[15]。舰载版有部分安装至神岛级布雷舰日语神島型敷設艇上,日军原计划供海防舰使用,但在日本战败前未有实际装设型号。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石桥孝夫“日本军最后の‘舰载机関铳’”‘丸’808号、P140-143、2013年
  2. ^ 2.0 2.1 佐山二郎‘日本陆军の火炮 机関炮 要塞炮 続’光人社(光人社NF文库)、2012年、144页
  3. ^ “卤获兵器还送の件”,第3页。
  4. ^ “弾薬下付の件”,第3页。
  5. ^ “押収高射炮弾薬受领の件”,第2页。
  6. ^ Sweden Bofors 40 mm/60 (1.57") Model 1936,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40 mm/56 (1.57") Mark 1, Mark 2 and M1, British 40 mm/56.3 (1.57") QF Marks I, III, IV, VIII, IX, X, XI, NI and NI/I, German 4 cm/56 (1.57") Flak 28, Japanese 4 cm/60 (1.57") Type 5. [2016-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3). 
  7. ^ 0-47(N)-2 Japanese Naval Guns and Mounts-Article 2, AA Machine Guns and Moun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15-17
  8. ^ 藤木平八郎“ボフォース40ミリ机铳物语”‘世界の舰船’375号、P92-97、1987年
  9. ^ “5式40粍高射机関炮”,第1页
  10. ^ 佐山二郎‘日本陆军の火炮 机関炮 要塞炮 続’光人社(光人社NF文库)、2012年、137页
  11. ^ “昭和20年度整备计画案(第1次)地上弾薬”,第14页
  12. ^ “昭和20年度整备计画附表 地上弾薬 昭和20年2月28日调制”,第11页
  13. ^ “昭和20年度大阪陆军造兵厂作业计画书 昭和20年3月31日 大阪陆军造兵厂(2)”,第1页
  14. ^ “生产能力调查表 一般命令第1号第6条(ニ)项(1)に対するもの”,第2页
  15. ^ 梅野和夫“日本海军の海防艇について”‘世界の舰船’320号、P104-105、1983年

参考资料

[编辑]
Ref.C01000800000、昭和17年 “陆亜密大日记 第52号 3/3”、“卤获兵器还送の件”、防卫省防卫研究所蔵。
Ref.C01000457100、昭和17年 “陆亜密大日记 第27号 1/2”、“弾薬下付の件”、防卫省防卫研究所蔵。
Ref.C01000457000、昭和17年 “陆亜密大日记 第27号 1/2”、“押収高射炮弾薬受领の件”、防卫省防卫研究所蔵。
Ref.C13120853800、地上兵器生产状况调查表 昭和20年度、“5式40粍高射机関炮”、防卫省防卫研究所蔵。
Ref.CC08010940300、横须贺海军工厂 引渡目录 1/2、“生产能力调查表 一般命令第1号第6条(ニ)项(1)に対するもの”、防卫省防卫研究所蔵。
Ref.C13120835600、昭和20年度 整备计画 兵器定価表(乙除要塞)、“昭和20年度整备计画案(第1次)地上弾薬 昭和19年12月15日调制”、防卫省防卫研究所蔵。
Ref.C13120835300、昭和20年度 整备计画 兵器定価表(乙除要塞)、“昭和20年度整备计画附表 地上弾薬 昭和20年2月28日调制”、防卫省防卫研究所蔵。
Ref.C14011025700、各造兵厂作业计画 昭和20年度、昭和20年度大阪陆军造兵厂作业计画书 昭和20年3月31日 大阪陆军造兵厂(2)、防卫省防卫研究所蔵。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