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吉尔罗伊
丹·吉尔罗伊 Dan Gilroy | |
---|---|
编剧 | |
国籍 | 美国 |
出生 | 丹尼尔·克里斯多福·吉洛伊 Daniel Christopher Gilroy 1959年6月24日 |
居住地 | 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
职业 |
|
母校 | 达特茅斯学院 |
配偶 | 蕾妮·罗素(1992年结婚) |
儿女 | 1女 |
父母 | 法兰克·D·吉洛伊(父) 露丝·多萝西·盖道斯(母) |
亲属 | 东尼·吉洛伊(哥哥) 约翰·吉洛伊(双胞胎兄弟) |
活跃年代 | 1992年至今 |
丹尼尔·克里斯多福·吉洛伊[1]:124(英语:Daniel Christopher Gilroy,1959年6月24日—)是一位美国编剧兼电影导演。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为自编自导的《夜行者》(2014年),该片让吉洛伊获得或入围多个奖项,如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原创剧本奖(入围)等。在成为导演前,吉洛伊主要担任编剧,作品包含《雷霆穿梭人》(1992年)、《疯狂大追击》(1994年)、《利欲两心》(2005年)、《魔幻旅程》(2006年)、《铁甲钢拳》(2011年)及《谍影重重4:伯恩的遗产》(2012年)。2017年,吉洛伊撰写了电影《金刚:骷髅岛》的剧本,并自编自导了《罗曼先生,你好》。他的妻子蕾妮·罗素自1992年两人邂逅并结婚后就一直与他合作[注释 1]。
早期生活与学业
[编辑]丹尼尔·克里斯多福·吉洛伊于1959年6月24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塔莫尼卡[1]:124[5][6],父亲为曾获普利策奖的剧作家法兰克·D·吉洛伊,母亲则是雕塑家兼作家露丝·多萝西·盖道斯(Ruth Dorothy Gaydos)[6]。吉洛伊的哥哥东尼·吉洛伊是一位编剧兼导演,而他的双胞胎兄弟约翰·吉洛伊则是一位电影剪辑师[6][7]。吉洛伊回忆,幼时看见父亲在家全职写作,让他决定踏上编剧这条路[8]。吉洛伊在纽约的华盛顿维尔成长[6],并在那就读华盛顿维尔中学[9]。1981年,他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吉洛伊与他父亲一样,都获得了英语文学学位[7][10]。在达特茅斯学院,吉洛伊与后来成为《波士顿环球报》影评人的泰·布尔是同学,且参加了影评人大卫·汤姆森开的课[8]。他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作品有着强烈的兴趣,其中以查尔斯·狄更斯、安东尼·特洛勒普与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为主[8]。
事业
[编辑]电影
[编辑]吉洛伊的编剧处女作为与史蒂芬·帕斯费尔德和罗纳德·舒歇特一同编剧的科幻惊悚片《雷霆穿梭人》(1992年)。该片由杰夫·墨菲执导,剧情改编自罗伯特·谢克里的1959年小说《永生有限公司》[2][8]。在拍片时,他与《雷霆穿梭人》的主演之一蕾妮·罗素邂逅,并于1992年结为连理[8]。继《雷霆穿梭人》后,吉洛伊接连撰写了《疯狂大追击》(1994年)、《利欲两心》(2005年)及《魔幻旅程》(2006年)的剧本[11]。《芝加哥太阳报》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在给予《利欲两心》好评的同时也称赞了吉洛伊的剧本[3]。接着,吉洛伊与杰里米·李文合作编写《铁甲钢拳》(2011年)的剧本。该片由肖恩·利维执导,剧情改编自李察·麦森的短篇小说《钢铁》(Steel)[12]。2012年,他与哥哥东尼·吉洛伊一同编剧的电影《谍影重重4:伯恩的遗产》上映。吉洛伊的双胞胎兄弟约翰·吉洛伊出任该片的剪辑师[8]。《谍影重重4:伯恩的遗产》由东尼·吉洛伊执导,剧情灵感源自罗伯特·勒德伦的《谍影重重》系列小说[13]。《多伦多星报》的影评人彼得·豪威(Peter Howell)批评该片的剧本“瞎扯和空话太多,动作场面太少”[14]。
吉洛伊的导演处女作《夜行者》于2014年上映[15],由杰克·吉伦哈尔、蕾妮·罗素与里兹·阿迈德主演[4]。他也创作了该片的剧本。该片讲述专门拍摄犯罪事件照片的自由记者卢(Lou,葛伦霍饰演)的故事[16]。吉洛伊在于1988年读完相片书《赤裸城市》(Naked City,收录美国摄影师Weegee一系列1940年代拍摄晚上的纽约市市民的照片)后开始构思剧本[17]。他并没有立即开始写剧本,直到两年后搬家至洛杉矶后才开始动笔。当时吉洛伊在电视上看到大量的暴力事件。据吉洛伊的说法,这部电影就像是现代版的Weegee的成功故事,以及有关资本主义风险的警世故事[8]。《夜行者》在上映后收获各方好评,吉洛伊的剧本也广受赞誉[18],他在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入围最佳原创剧本奖[19]。
2017年,吉洛伊与麦斯·博伦斯坦和德瑞克·康纳利一同为乔丹·沃格特-罗伯兹执导的冒险电影《金刚:骷髅岛》编剧[20],并自编自导了由丹泽尔·华盛顿担纲主演的法庭剧情片《罗曼先生,你好》[21][22]。《罗曼先生,你好》讲述一位律师在老搭档过世后,因新搭档不择手段的态度而身陷危机[23]。在对许多美国人反对或提倡某些个人或团体权利的1960年代进行大量考察后,吉洛伊开始构思该片[24]。《罗曼先生,你好》的剧本起初是一部待售剧本,其中的主角是专门为华盛顿设计的。吉洛伊曾表示,若华盛顿拒绝接演这个角色,自己就不拍这部电影[25]。在于多伦多国际电影节(TIFF)首映后,吉洛伊认为原先的版本过度聚焦在角色身上,便剪掉了13分钟的片长好让剧情更紧凑[26]。该片上映后,华盛顿的演技收获普遍影评人的好评[27][28][29],但外界对吉洛伊的剧本的评价则褒贬不一,《滚石》杂志的影评人彼得·崔维斯称赞其是一部“超越普通议题的法律惊悚片”[27],反之《娱乐周刊》的克里斯·纳什瓦提(Chris Nashawaty)认为该片令人失望[29]。2017年6月,据报导,吉洛伊将自编自导一部未公开的电影,由葛伦霍与吉洛伊的妻子罗素主演,并由Netflix制片[30][31]。2018年1月,该片的片名《丝绒电锯》公开[32],于2019年2月1日上映[33][34]。
其他
[编辑]吉洛伊曾是胎死腹中的电影《超人的生活》的编剧之一,因此他后来出演了讲述该片失败历程的纪录片《超人复活夭折记》(2015年)[35]。2011年,据报导,他将撰写漫画改编电影《毁灭者》(The Annihilator)的剧本[36]。
私人生活
[编辑]自1992年结婚以来,吉洛伊与妻子蕾妮·罗素便一直住在洛杉矶[8]。两人育有一位女儿萝丝(Rose),是位模特儿[37]。吉洛伊的父亲法兰克·D·吉洛伊于2015年9月12日在纽约门罗镇自然死亡,享年89岁[10][38]。
电影作品列表
[编辑]年份 | 片名 | 身份 | 备注 | 来源 |
---|---|---|---|---|
1992年 | 《雷霆穿梭人》 | 编剧之一 | 与史蒂芬·帕斯费尔德和罗纳德·舒歇特合作 | [2] |
1994年 | 《疯狂大追击》 | 编剧之一 | 与乔·巴特尔(Joe Batteer)和约翰·莱斯(John Rice)合作 | [39] |
2005年 | 《利欲两心》 | 编剧、执行制片人之一 | 与盖·麦克艾文、大卫·C·罗宾森和蕾妮·罗素一同担任执行制片人 | [40]:141 |
2006年 | 《魔幻旅程》 | 编剧之一 | 与尼可·索塔纳基斯(Nico Soultanakis)合作 | [41] |
2011年 | 《铁甲钢拳》 | 故事编剧之一 | 与杰里米·李文合作 | [12] |
2012年 | 《谍影重重4:伯恩的遗产》 | 编剧之一 | 与哥哥东尼·吉洛伊合作 | [13] |
2014年 | 《夜行者》 | 导演、编剧 | 导演处女作 | [15] |
2017年 | 《金刚:骷髅岛》 | 编剧之一 | 与麦斯·博伦斯坦和德瑞克·康纳利合作 | [20] |
2017年 | 《罗曼先生,你好》 | 导演、编剧 | 原片名为《秘密城市》(Inner City) | [22] |
2019年 | 《丝绒电锯》 | 导演、编剧 | [30][31][32][34] |
荣誉
[编辑]此处仅列出重要奖项:
年份 | 奖项 | 类别 | 作品 | 结果 | 来源 |
---|---|---|---|---|---|
2014年 | 第10届奥斯汀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原创剧本奖 | 《夜行者》 | 获奖 | [42] |
第35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电影界新人 | 获奖 | [43] | ||
第9届IndieWire影评人投票奖 | 最佳剧本奖 | 第9名 | [44] | ||
第19届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导演奖 | 获奖 | [45] | ||
最佳原创剧本奖 | 获奖 | ||||
第16届乡村之声电影投票奖 | 最佳剧本奖 | 第3名[注释 2] | [46] | ||
第11届圣路易斯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原创剧本奖 | 提名 | [47] | ||
2015年 |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原创剧本奖 | 提名 | [19] | |
第30届独立精神奖 | 最佳剧本奖 | 获奖 | [48] | ||
第20届评论家选择电影奖 | 最佳原创剧本奖 | 提名 | [49] | ||
第27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 最具前途的电影人 | 提名 | [50] | ||
第4届乔治亚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原创剧本奖 | 获奖 | [51] | ||
第14届金德比奖 | 最佳原创剧本奖 | 提名 | [52] | ||
第8届休斯顿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剧本奖 | 提名 | [53] | ||
第35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 年度最佳编剧 | 提名 | [54] | ||
第19届卫星奖 | 最佳原创剧本奖 | 获奖 | [55] |
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Umland, Samuel J. The Tim Burton Encyclopedia. United States: Rowman & Littlefield. 2015. ISBN 978-0-8108-9200-2.
- ^ 2.0 2.1 2.2 Maslin, Janet. Review/Film; Scurrying Back in Time In Search of a Healthy Body. The New York Times. 1992-01-18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1).
- ^ 3.0 3.1 Ebert, Roger. 'Two for the Money' Review (2005). RogerEbert.com. 2005-10-06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8).
- ^ 4.0 4.1 Scott, A. O. The First Responder Is a Cameraman, 'Nightcrawler' Stars Jake Gyllenhaal as an Obsessive. The New York Times. 2014-10-30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4).
- ^ Dan Gilroy. Hollywood.com.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4).
- ^ 6.0 6.1 6.2 6.3 Kennedy, Lisa. Tony Gilroy writes himself perfect role: intrepid filmmaker. The Denver Post. 2009-03-22 [2014-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2).
- ^ 7.0 7.1 Wagner, Pamela Mason. Director's Cut. Dartmouth Alumni Magazine (2015-03/2015-04).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8).
-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Sragow, Michael. Interview: Dan Gilroy. Film Comment. 2015-02-10 [2017-11-08]. ISSN 0015-119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8).
- ^ Farlekas, Chris. Lots of local affiliation to major Hollywood films. Times Herald-Record. 2005-10-07 [2014-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2).
- ^ 10.0 10.1 Stedman, Alex. Frank Gilroy, Pulitzer-Winning 'Subject Was Roses' Scribe, Dies at 89. Variety. 2015-09-13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8).
- ^ Goldstein, Gregg. 10 Directors to Watch: Dan Gilroy Dissects L.A. in 'Nightcrawler', Next Project. Variety. 2015-01-02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8).
- ^ 12.0 12.1 Holden, Stephen. Bare-Knuckle Bots, Showing Their Mettle in the Boxing Ring. The New York Times. 2011-10-06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4).
- ^ 13.0 13.1 Debruge, Peter. The Bourne Legacy. Variety. 2012-08-06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7).
- ^ Howell, Peter. The Bourne Legacy review: Thrill killer. Toronto Star. 2012-08-09 [2017-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5).
- ^ 15.0 15.1 If You Don't Read this Interview with 'Nightcrawler' Director Dan Gilroy, Something Terrible Will Happen to You!. Yahoo! Movies. 2014-10-31 [2017-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0).
- ^ 獨家腥聞 Nightcrawler. 开眼电影网. [2018-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3).
- ^ Friend, Tad. Rembrandt Lighting. The New Yorker. 2014-11-10 [2016-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1).
- ^ Labrecque, Jeff. 'Nightcrawler': The reviews are in....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4-10-31 [2017-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4).
- ^ 19.0 19.1 Han, Angie. 2015 Academy Awards Nominations. /Film. 2015-01-15 [2016-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7).
- ^ 20.0 20.1 Dargis, Manohal. Review: Kong: Skull Island Crosses a 1933 Classic With 'Apocalypse Now'. The New York Times. 2017-03-09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7).
- ^ Denzel Washington Circling Dan Gilroy's Legal Drama 'Inner City' (EXCLUSIVE). Variety. 2016-08-25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6).
- ^ 22.0 22.1 Borys, Kit. Sony's Denzel Washington Legal Drama Gets Title (Exclusiv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7-06-22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5).
- ^ 羅曼律師 Roman J Israel, Esq.. 开眼电影网. [2018-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6).
- ^ Mokry, Natalie. A Conversation with Dan Gilroy. Film School Rejects. 2017-11-14 [2017-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 Fleming Jr., Mike. Dan Gilroy Encouraged Denzel Washington To Change Lanes For 'Roman J. Israel Esq'.. Deadline.com. 2017-11-20 [2017-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30).
- ^ Cook, Tommy. Dan Gilroy on 'Roman J. Israel Esq.', Re-Editing the Film After TIFF, and More. Collider. 2017-11-23 [2017-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 27.0 27.1 Travers, Peter. 'Roman J. Israel, Esq' Review: 'Great' Denzel Washington Breaks New Ground. Rolling Stone. 2017-11-16 [2017-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 Kenigsberg, Ben. Review: In 'Roman J. Israel, Esq.,' Denzel Washington as a Lawyer Out of His Element. The New York Times. 2017-11-16 [2017-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 29.0 29.1 Nashawaty, Chris. Denzel Washington is great in the less-great Roman J. Israel, Esq.: EW review.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7-11-17 [2017-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6).
- ^ 30.0 30.1 Fleming Jr, Mike. Hot Package: ‘Nightcrawler’s Dan Gilroy, Jake Gyllenhaal, Rene Russo Reteam. Deadline.com. 2017-06-20 [2018-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1).
- ^ 31.0 31.1 Fleming Jr, Mike. Netflix Wins Dan Gilroy Film; Jake Gyllenhaal & Rene Russo To Star. Deadline.com. 2017-06-26 [2018-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9).
- ^ 32.0 32.1 Marc, Christopher. EXCLUSIVE: Dan Gilroy’s Next Film Is Titled ‘Velvet Buzzsaw’. Omega Underground. 2018-01-14 [2018-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31).
- ^ Parfitt, Orlando. 15 Netflix Original movies to look out for in 2018. Screen International. 2018-01-22 [2018-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1).
- ^ 34.0 34.1 Velvet Buzzsaw. Netflix Media Center. [2018-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1).
- ^ Collis, Clark. The Death of 'Superman Lives': What Happened?: What really killed the '90s superhero project?.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5-07-01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4).
- ^ Taylor, Drew. 'Real Steel' Writer Dan Gilroy To Pen Asian-Themed Superhero 'The Annihilator' For Stan Lee. IndieWire. 2011-12-07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9).
- ^ Okwodu, Janelle. Will Rene Russo's Daughter Be Fashion’s New Favorite Face?. Vogue. 2016-07-20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3).
- ^ Frank D Gilroy, Pulitzer prize-winning playwright, dies aged 89. Associated Press. 2015-09-14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8).
- ^ Maslin, Janet. Review/Film; Digression And Color Are All of It For Hopper. The New York Times. 1994-04-23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9).
- ^ Schoell, William. Al Pacino: In Films and on Stage 2nd. United States: McFarland & Company. 2016. ISBN 978-0-7864-7196-6.
- ^ Ebert, Roger. 'The Fall' Review and Film Summary (2006). RogerEbert.com. 2008-05-29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8).
- ^ 2014 Awards. AustinFilmCritics.org. 2016-12-07 [2018-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7).
- ^ Knegt, Peter. 'Boyhood' Leads Boston Critics Awards. BostonFilmCritics.org. 2013-12-07 [2014-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0).
- ^ 2014 ICP Award. IMDb. [2018-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7).
- ^ 2014 SDFCS Award. IMDb. [2018-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7).
- ^ 46.0 46.1 2014 VVFP Award. IMDb. [2018-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7).
- ^ 2014 SLFCA Award. IMDb. [2018-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7).
- ^ Rich, Katey. Complete List of Film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 Winners. Vanity Fair. 2015-02-21 [2016-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 ^ Pedersen, Erik. Critics’ Choice Awards: ‘Boyhood’ Wins Best Picture; ‘Birdman’ Leads With 7 Nods. Deadline.com. 2015-01-15 [2018-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0).
- ^ "Birdman" Leads 2014 CFCA Nominations. Chicag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2014-12-12 [2014-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7).
- ^ 2015 GAFCA Award. IMDb. [2018-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7).
- ^ 2015 Gold Derby Award. IMDb. [2018-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7).
- ^ 2015 HFCS Award. IMDb. [2018-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7).
- ^ 2015 ALFS Award. IMDb. [2018-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7).
- ^ 2014 Satellite Award. IMDb. [2018-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