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 Studio
外观
![]() | |
Mac Studio | |
研發商 | 蘋果公司 |
---|---|
类型 | 工作站 |
发布日期 | 2025年3月5日 |
中央处理器 | Apple M4 Max Apple M3 Ultra |
網站 | 美國(英文) 台灣(繁體中文) 中國大陸(简体中文) 香港(繁體中文) |
Mac Studio是苹果公司生產的一款高階桌上型電腦。它是目前麥金塔系列中的四款台式电脑之一。
簡介
[编辑]Mac Studio是苹果第二款不带顯示器、键盘或鼠标的台式电脑。它以2010年至2023年版本Unibody鋁合金機殼的 Mac mini 為基礎設計,長寬相同但高度超過2.5倍,第一代配備 Apple M1 Max 或 Ultra 處理器,性能優於2019年 Mac Pro 機型。 大部分內部空間專用於冷卻系統。它還具有支持 4K 顯示器以及 27 英寸 5K Studio Display的 Thunderbolt4/USB4 端口[1]。為了便利使用者,在機身正面設有一個SDXC卡槽及兩個USB-C連接埠。
規格
[编辑]停產機型 | 現行機型 |
型號 | 2022[2] | 2023[3] | 2025[3] | |||||
---|---|---|---|---|---|---|---|---|
初始作業系統版本 | macOS 12 Monterey | macOS 13 Ventura | macOS 15 Sequoia | |||||
最新作業系統版本 | macOS Sequoia 15.3 | |||||||
冷卻系統 | 雙風扇冷卻系統,處理器上裝有鋁製散熱器 | 雙風扇冷卻系統,處理器上裝有銅製散熱器 | 雙風扇冷卻系統,處理器上裝有鋁製散熱器 | 雙風扇冷卻系統,處理器上裝有銅製散熱器 | 雙風扇冷卻系統,處理器上裝有鋁製散熱器 | 雙風扇冷卻系統,處理器上裝有銅製散熱器 | ||
處理器 | ||||||||
SoC | Apple M1 Max | Apple M1 Ultra | Apple M2 Max | Apple M2 Ultra | Apple M4 Max | Apple M3 Ultra | ||
製程 | 5 nm(台積電N5) | 5 nm(台積電N5P) | 3 nm(台積電N3E) | 3 nm(台積電N3B) | ||||
CPU | ||||||||
核心總數 | 10 | 20 | 12 | 24 | 14 | 28 | ||
高效能核心 | 8 x Firestorm | 16 x Firestorm | 8 x Avalanche | 16 x Avalanche | 10或12 | 20或24 | ||
節能核心 | 2 x Icestorm | 4 x Icestorm | 4 x Blizzard | 8 x Blizzard | 4 | 8 | ||
時脈 | 3.23 GHz, 2.06 GHz | 3.69 GHz, 2.42 GHz | (未公佈) | 4.05 GHz(高效能核心) | ||||
線上配置 | 不適用 | |||||||
快取 | ||||||||
L1快取 |
高效能核心:192 KB L1i, 128 KB L1d |
(未公佈) | ||||||
L2共用快取 | 高效能核心:24 MB 節能核心:4 MB |
高效能核心:48 MB 節能核心:8 MB |
高效能核心:32 MB 節能核心:4 MB |
高效能核心:64 MB 節能核心:8 MB |
(未公佈) | 高效能核心:64 MB 節能核心:4 MB | ||
系統層級快取 | 48 MB | 96 MB | 48 MB | 96 MB | 48 MB | 96 MB | ||
GPU | ||||||||
名稱 | Apple G13C | Apple G13D | Apple G14C | Apple G14D | Apple G17C | Apple G16D | ||
GPU家族 | Apple GPU Family 7 | Apple GPU Family 8 | Apple GPU Family 9 | |||||
核心總數 | 24 或 32 | 48 或 64 | 30 或 38 | 60 或 76 | 32 或 40 | 60 或 80 | ||
EU 與 ALU | 96 (3072) 或 128 (4096) |
192 (6144) 或 256 (8192) |
120 (3840) 或 152 (4864) |
240 (7680) 或 304 (9728) |
128 (4096) 或 160 (5120) |
240 (7680) 或 320 (10240) | ||
硬體加速光線追蹤 | 否 | 是 | ||||||
Metal API支援 | Metal 3 | |||||||
線上配置 | GPU自24核心可升級到32核心 | GPU自48核心可升級到64核心 | GPU自30核心可升級到38核心 | GPU自60核心可升級到76核心 | GPU自32核心可升級到40核心 | GPU自60核心可升級到80核心 | ||
神經引擎 | 16核心神經引擎 (11 TOPS) |
32核心神經引擎 (22 TOPS) |
16核心神經引擎 (15.8 TOPS) |
32核心神經引擎 (31.6 TOPS) |
16核心神經引擎 (38 TOPS) |
32核心神經引擎 (36 TOPS) | ||
統一記憶體 | ||||||||
類型 | 512位元 LPDDR5 3200 MHz (409.6 GB/s) | 1024位元 LPDDR5 3200 MHz (819.2 GB/s) | 512位元 LPDDR5 3200 MHz (409.6 GB/s) | 1024位元 LPDDR5 3200 MHz (819.2 GB/s) | 512位元 LPDDR5X 4266 MHz (410 GB/s) | 1024位元 LPDDR5 3200 MHz (819.2 GB/s) | ||
容量 | 32 GB | 64 GB | 32 GB | 64 GB | 36 GB | 96 GB | ||
線上配置 | 64 GB | 128 GB | 64 GB 96 GB (38核心 GPU) |
128 GB 192 GB |
48 GB 64 GB 128 GB (40核心 GPU) |
256 GB 512 GB (80核心 GPU) | ||
SSD | ||||||||
類型 | PCIe 4.0 SSD,讀取速度可達每秒7.4 GB | |||||||
容量 | 512 GB | 1 TB | 512 GB | 1 TB | 512 GB | 1 TB | ||
線上配置 | 1 TB 2 TB 4 TB 8 TB |
2 TB 4 TB 8 TB |
1 TB 2 TB 4 TB 8 TB |
2 TB 4 TB 8 TB |
1 TB 2 TB 4 TB 8 TB |
2 TB 4 TB 8 TB 16 TB | ||
音訊 | ||||||||
喇叭 | 是 | |||||||
3.5 mm 端子 | 可支援高阻抗耳機 | |||||||
HDMI 音訊輸出 | 是 | |||||||
連接 | ||||||||
Wi-Fi (802.11) | Wi-Fi 6 (802.11a/b/g/n/ac/ax) | Wi-Fi 6E (802.11a/b/g/n/ac/ax) | ||||||
Wi-Fi最高速率 | 每秒1.2 Gbit | 每秒2.4 Gbit | ||||||
藍牙 | Bluetooth 5.0 | Bluetooth 5.3 | ||||||
乙太網路 | 速度達 10Gb | |||||||
HDMI埠 | HDMI 2.0 | HDMI 2.1 | ||||||
SDXC卡插槽 | 是 | |||||||
USB-C / Thunderbolt | ||||||||
背面 | 4個Thunderbolt 4 USB-C連接埠,支援充電與DisplayPort協定等規格 | 4個Thunderbolt 5 USB-C連接埠,支援充電與DisplayPort協定等規格 | ||||||
前面 | 2個支援充電的USB-C | 2個Thunderbolt 4 USB-C連接埠,支援充電與DisplayPort協定等規格 | 2個支援充電的USB-C | 2個Thunderbolt 4 USB-C連接埠,支援充電與DisplayPort協定等規格 | 2個支援充電的USB-C | 2個Thunderbolt 5 USB-C連接埠,支援充電與DisplayPort協定等規格 | ||
USB Type A埠 | 2個 | |||||||
傳輸速率 | ||||||||
Thunderbolt | 最高可達每秒40 Gbit (Thunderbolt 4 或 USB4) | 最高可達每秒120 Gbit (Thunderbolt 5 或 USB4) | ||||||
USB-C | 最高可達每秒10 Gbit (USB 3.1 Gen 2) | 不適用 | 最高可達每秒10 Gbit (USB 3.1 Gen 2) | 不適用 | 最高可達每秒10 Gbit (USB 3.1 Gen 2) | 不適用 | ||
USB-A | 最高可達每秒5 Gbit (USB 3.0) | |||||||
支援外接顯示卡 | 否 | |||||||
支援外接螢幕 | ||||||||
螢幕最大數量 | 5 | 3/6/8 | 5 | 8 | ||||
最大三螢幕組合 | 不適用 |
|
|
不適用 | ||||
最大五螢幕組合 |
|
不適用 |
| |||||
最大六螢幕組合 | 不適用 |
|
不適用 | |||||
最大八螢幕組合 | 不適用 |
|
不適用 |
| ||||
電源 | ||||||||
電源供應器 | 370 W(最大連續輸出) | 480 W(最大連續輸出) | ||||||
尺寸 | ||||||||
高度 | 3.7英寸(9.4 cm) | |||||||
寬度 | 7.7英寸(20 cm) | |||||||
深度 | 7.7英寸(20 cm) | |||||||
重量 | 5.9磅(2.68公斤) | 7.9磅(3.58公斤) | 5.9磅(2.68公斤) | 7.9磅(3.58公斤) | 6.1磅(2.77公斤) | 8.0磅(3.63公斤) | ||
溫室氣體排放總量 | 262 kg CO2e (32 GB 記憶體與512 GB 儲存)[4] | 375 kg CO2e (64 GB 記憶體與 1 TB 儲存) | 290 kg CO2e (32 GB 記憶體與 512 GB 儲存)[5] | 346 kg CO2e (64 GB 記憶體與 1 TB 儲存) | 276 kg CO2e (36 GB 記憶體與 512 GB 儲存)[6] | 382 kg CO2e (96 GB 記憶體與 1 TB 儲存) | ||
機型 | ||||||||
型號 | A2615 | A2901 | A3143 | A3389 | ||||
機型識別碼 | Mac13,1 | Mac13,2 | Mac14,13 | Mac14,14 | Mac16,9 | Mac15,14 | ||
零件/訂購編號 | MJMV2 (24核心 GPU) 接單生產 (32核心 GPU) |
MJMW3 (48核心 GPU) 接單生產 (64核心 GPU) |
MQH73 (30核心 GPU) 接單生產 (38核心 GPU) |
MQH63 (60核心 GPU) 接單生產 (76核心 GPU) |
MU963 (32核心 GPU) 接單生產 (40核心 GPU) |
MU973 (60核心 GPU) 接單生產 (80核心 GPU) | ||
時間軸 | ||||||||
發表日期 | 2022年3月8日 | 2023年6月5日 | 2025年3月5日 | |||||
上市日期 | 2022年3月18日 | 2023年6月13日 | 2025年3月12日 | |||||
下架日期 | 2023年6月5日 | 2025年3月5日 | 銷售中 | |||||
停止支援日期 | 支援中 |
相關條目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Apple 推出全新 Mac Studio 及 Studio Display. Apple Newsroom (香港). [2022-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9) (中文(香港)).
- ^ Mac Studio (2022) –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support.apple.com. [2024-08-03].
- ^ 3.0 3.1 Mac Studio (2023) –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support.apple.com. [2024-08-03].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2”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Product Environmental Report Mac Studio (2022) (PDF). Apple. March 18, 2022 [August 3, 2024].
- ^ Product Environmental Report Mac Studio (2023) (PDF). Apple. June 5, 2023 [August 3, 2024].
- ^ Product Environmental Report Mac Studio (2025) (PDF). Apple. June 5, 2023 [202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