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鑑
馬鑑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82年 大清浙江省寧波府鄞縣 |
逝世 | 1959年5月23日(77歲) 英屬香港 |
教育程度 | |
儿女 | 馬蒙、馬臨 |
父母 | 馬海曙 |
亲属 | 馬裕藻、馬衡、馬准、馬廉 |
经历
|
馬鑑(1883年—1959年),字季明,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文史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馬臨之父,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生平
[编辑]⾺鑑⽣於1882年,⼗七、八歲時,放棄科舉功名⽽投入南洋公學。1925年7⽉,年過四⼗的⾺鑑遠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隨杜威教授深造,獲教育學碩士學位。之後返回北京,出任燕京大學國文系教授,並擔任國文系主任。⾺鑑為破除科舉的窒礙,特意開創格局,延聘新⼀代學者⽂⼈,如容庚、郭紹虞、沈尹默、俞平伯、錢玄同、⾺裕藻、謝婉瑩(冰⼼)等任教燕京⼤學中⽂系。[1]
1935年⾺鑑教授應許地山邀請到⾹港⼤學任教。1941年,許地山逝世,教授一職由1940年到學院履新的史學大師陳寅恪接任,系內行政事務則由馬鑑掌管。日佔時期,馬鑑返回內地,在成都燕京大學任教。戰後1946年5月重返香港大學,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至1949年8月退休。[2][3]
⾺鑑在任系主任期間,深覺中⽂系仍宥於記誦式之學習,倡議改⾰為系統的研究⽅式,奠下了中⽂學院的課程規模。⾹港英殖時期,教育獨尊英語,⾺鑑教授在⼤學入學試中提⾼國⽂程度的要求,從上⽽下,使中⽂得到應有的重視。為了破除⽂化隔膜,⾺鑑教授認為中⽂系的其中⼀個⽬標是溝通中西⽂化,他除在課程規劃上下功夫外,亦著⼒推動⽂化交流,包括藝術展覽、中英⽂化協會活動、中西學者學術演講等。[4]
⾺鑑退休後仍擔任中英⽂化協會榮譽會長,積極組織活動。1959年5月,⾺鑑病逝香港養和醫院[5]。[6]
家庭
[编辑]⾺鑑有兄馬裕藻、馬衡,均為著名文史學者。馬衡在1933年至1949年出任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院長。[7] 弟馬准為文學家及風俗學家,弟馬廉為民俗學家及藏書家。
馬鑑夫人鄭心如,長子馬咸、次子馬蒙、三子馬豫、幼子馬臨,長女馬彤、次女馬彰、三女馬彬、幼女馬彥。其中次子馬蒙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幼子馬臨為著名生物化學學者,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8]
藏书
[编辑]有藏书斋名“老学斋”,藏書多達一萬五千餘冊。[8]
- “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蔡元培
參考文獻
[编辑]- ^ 中文學院簡史. [2018-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九十年 (PDF). [2018-02-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2-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工商晚報》,1949-06-04,頁4
- ^ 桃李不⾔,蹊徑垂蔭:馬鑑教授、馬蒙教授 (PDF). [2018-02-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馬鑑教授 昨晨病逝. 香港工商日報. 1959-05-24: 6 [2023-09-01].
- ^ 《華僑日報》,1959-06-13,頁10
- ^ 故宮與港人有淵源. 眾新聞. 2017-01-01 [2018-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8.0 8.1 馬鑑在港大. 文匯報. 2005-05-04 [2018-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