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新桥 (惠州)

坐标23°5′42.6031″N 114°23′39.9201″E / 23.095167528°N 114.394422250°E / 23.095167528; 114.39442225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新桥
西新桥的侧影,对面为泗洲塔
坐标23°5′42.6031″N 114°23′39.9201″E / 23.095167528°N 114.394422250°E / 23.095167528; 114.394422250
跨越惠州西湖
地點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
其他名稱丰乐桥、苏公桥
业主惠州市市政园林事务中心
维护单位惠州市市政园林事务中心
上游桥梁明圣桥
下游桥梁九曲桥枇杷桥偃龙桥三眼桥花洲桥
设计参数
桥型拱桥
建筑材料水泥混凝土花岗石
全长33.1米(109英尺)
宽度10.5米(34英尺)
跨數5
地圖
地图

西新桥,曾用名为丰乐桥[1]苏公桥[2],是一座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的桥梁。该桥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之前,而现今的桥梁则于1983年重建[3]

该桥位于惠州西湖苏堤,是惠州西湖“五湖六桥八景”中“六桥”的第一桥,亦是惠州西湖平湖与丰湖的分界线[4]。每逢节假日,该桥与苏堤作为多数游客游览惠州西湖景区的第一站,总能呈现摩肩接踵、游人如织的画面[5]

构造及意义

[编辑]

现今的拱北桥为惠城区的一条横跨西湖的桥梁,长33.1米,宽10.5米,为半月形水泥混凝土加花岗石结构拱桥。桥梁中间砌有台阶,两侧有石质栏杆,桥面两侧距栏杆1.5米以内的位置铺设有无障碍通道。[1][6]

西新桥的修筑方便了惠州西湖东西两岸的交通[7],亦与苏堤、东新桥等一同为现时的惠州留下了浓厚的苏东坡印记[8]。此外,有学者认为该桥的修筑体现了宋朝惠州造桥技术之成熟[9]

历史

[编辑]

西新桥的历史最早应追溯至修建年代不明的丰乐桥,此桥以木料修筑,在水中极易腐烂,因此屡修屡坏。苏轼被贬谪至惠州后,亦时有见到妇女在经由丰乐桥前往西山割草途中失足堕湖的场景。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苏轼的表兄、时任广南东路提刑程正辅赴惠州府视察灾情,苏轼便借此机会提出修桥筑堤的想法,并获得程的支持。随后,苏轼向时任惠州府太守詹范讲解了其修筑堤桥的具体方案,詹对此表示肯定。其后,苏轼委任栖禅寺僧人希固为包工头,又鼓励该寺庙的其他和尚化缘筹款。桥梁最终于当年十月破土动工。[3][10]

但桥梁修建期间,受灾情影响,惠州府因财力不足而濒临停止运作,一度计划搁置各项工程。为此,苏轼除了捐出作为其身上仅有的值钱物品的犀带来支持建设之外,又写信向苏辙求助。苏辙就让其夫人史氏捐出此前内宫赏赐的数千两黄金,才得以凑足工程款项。位于西湖的堤坝及其上的桥梁最终在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完工;后者被命名为西新桥,材料皆为取自罗浮山石盐木,上有飞阁数间。桥梁落成后,苏轼与当地百姓在西村(今惠州宾馆)尽情饮酒庆贺,持续三日。[3][11][1]

南宋绍熙之前,按许骞《西新桥记》所载,桥上飞阁已不存[1]庆元二年(1196年),时任惠州知州林复重修该桥为十一丈五尺长,二丈一尺宽的石桥,下开五孔,可通舟,并重建亭楼,是为该桥落成后迎来的首次大修[1][3]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惠州府知府吴晋主持改造苏堤及西新桥[3],改造后的桥梁高一丈六尺,宽约为八尺,长约为八丈,桥下仍开有五孔[1]民国年间,桥梁又被改建为五孔红石桥,且未有设置桥栏[1]

1959年惠州爆发特大洪水之后[1],当地民众重修西新桥,将桥长由27米加筑至30米,桥宽由6.5米拓至9米,以花岗石铺设桥面,并安装护栏[3]。1983年,由于平湖湖床淤浅,导致湖水上升至几乎要淹没既有西新桥桥孔的位置,惠州西湖建设委员会对平湖进行了整治,并重建了该桥的桥基,将桥拱加高1.1米至1.5米,以混凝土及花岗石重修该桥为如今的模样[1][3]

2008年,惠州市西湖管理局将该桥靠近两侧栏杆的1.5米宽的桥面改造为无障碍通道,以方便轮椅人士游览。2010年11月,西湖管理局对该桥的无障碍通道实施整修,并应市民投诉对桥面进行防滑处理。[6]

关联艺术创作

[编辑]

西新桥与东新浮桥落成后,苏轼曾留《两桥诗·西新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自豪之情。[3]

明代诗人陈运曾赋“西湖六桥”组诗,当中《西新桥》云:

同是明代的状元陈谨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贬为惠州推官后,曾以“苏公去惠千百年,美至今而益彰矣”形容西新桥“如虹霓跨空”的姿态。[3]

此外,由秦中英编剧,谢平安导演的粤剧《东坡与朝云》亦有体现苏东坡倡议修建西新桥,并为此筹措资金的场景,而该桥梁本身亦在经过艺术化处理后被搬上舞台[13]。此剧于2008年11月16日在惠州首演[14]

而在2015年11月24日,惠州市有关部门公布了由设计师王仁峰设计的第六届(惠州)东坡文化节暨第八届惠州旅游节的标志,该标志将西新桥与苏东坡、泗洲塔等元素融为一体。[15]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十一编 城乡建设-第七章 西湖建设-第四节 景点修建-一、堤 桥 路. 杨奕青 (编). 《惠州市志(二)》. 中华书局. 2008年3月: 1243. ISBN 978-7-101-06006-5. 
  2. ^ 符芳晓. 西新避暑 徒剩虚名. 《南方都市报》 (惠州). 2014-09-04: AII10 [202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3).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严艺超. 苏堤:苏东坡寓惠的永恒馈赠. 《东江时报》. 2009-01-12: 08 [202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2) –通过凤凰网. 
  4. ^ 侯县军. 平湖:惠州人文涵养之地. 《东江时报》. 2014-07-06: A04–A05 [202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3) –通过惠州文明网. 
  5. ^ 侯县军. 惠州西湖桥几许 堪作人间水墨图. 《东江时报》. 2018-08-24: A06–A07 [2020-02-20]. 
  6. ^ 6.0 6.1 彭红霞; 陈锐. 西湖西新桥完成防滑修整. 《惠州日报》. 2010-12-01: A3. 
  7. ^ 吴大海. 苏轼助力惠州建“两桥一堤”. 《羊城晚报》 (惠州). 2020-01-03: A25 [202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8. ^ 黄翔宇. 申东城:苏轼留给惠州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羊城晚报》 (惠州). 2019-11-22: A15 [202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3). 
  9. ^ 何志成. 宋代惠州造桥技术成熟. 《惠州日报》. 2019-07-04: A4 [202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30). 
  10. ^ 秦仲阳. 东坡寓惠千日影响千年. 《广州日报》. 2007-10-06: A9 [202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3) –通过新浪. 
  11. ^ 侯县军. 惠州西湖六桥融于湖山洲渚间. 《东江时报》. 2014-08-31: A05 [202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5) –通过惠州文明网. 
  12. ^ 张友仁. 卷九 艺文一-诗词录-乙、明代作品. 《惠州西湖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6月: 336. ISBN 7-5361-0161-9. 
  13. ^ 郭珊. 苏东坡爱情故事登上舞台. 《南方日报》. 2008-09-17: B04 [2020-02-23] –通过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14. ^ 张琪、宋秀杰、康孝娟. 粤剧《东坡与朝云》在广东惠州首演. 中国新闻网. 中国新闻社. 2008-11-17 [202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3). 
  15. ^ 黄珊. 徽标凸显惠州文化旅游元素. 《惠州日报》. 2015-11-26: A1–A2 [202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3) –通过惠州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