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引
外观
《箜篌引》,又名《公無渡河》,是古代朝鮮半島的一首古曲,最早記載在东汉蔡邕的《琴操·九引》中,西晋崔豹的《古今注·音乐》也有記述。
記載
[编辑]“ | 《箜篌引》者,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發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 聲甚悽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語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 |
” |
——《古今注·音乐》 |
研究
[编辑]朝鮮王朝時期的文人李德懋、柳得恭和丁若镛都認為詩中所寫之渡口為平壤的大同江渡口[1][2][3]。
地位
[编辑]《箜篌引》是朝鲜文学史现存最早的古代歌谣之一。[4]:68-70[5]:20[6]:14
参考文献
[编辑]- ^ 李德懋《青庄馆全书·盎叶记三·朝鲜津卒》
- ^ 柳得恭《泠斋集·卷之二》
- ^ 丁若镛《与犹堂全集·地理集·大东水经·浿水二》
- ^ 李岩; 徐建顺池水涌俞成云. 《朝鲜文学通史》.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9月. ISBN 978-7-5097-1511-6.
- ^ 韦旭昇著. 《韩国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7月. ISBN 978-7-301-14042-0.
- ^ 金英今编著. 《韩国文学简史》.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年2月. ISBN 978-7-310-0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