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劉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綎
《滿洲實錄》的劉綎畫像
滿洲實錄》的劉綎畫像
大明欽差援遼總統團練朝鮮兵馬分守寬奠等處地方總兵官左軍都督府左都督
籍貫江西南昌
字號省吾
諡號忠壯 (清朝追諡)
出生嘉靖三十一年
江西南昌
逝世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四月十八日
阿布達裏岡(今遼寧桓仁滿族自治縣老道溝嶺)
配偶繼妻羅氏
親屬父親劉顯。弟劉相。兒子劉佶、劉佐、劉應襲、劉信、劉大德、劉之鼎等

劉綎(1552年—1619年4月18日),省吾江西南昌人。明朝后期大將,遼陽總兵。軍紀嚴明,據說其使用重達120斤的鑌鐵大刀,且舞動如風,故綽號“劉大刀”。

生平

[编辑]

早年生平

[编辑]

劉綎是南京中軍都督同知刘显之子[1],状貌魁岸,勇敢有父風,承荫任指挥使。[2][3]万历初年,隨父讨伐九丝蛮(今四川省叙永境),冲锋在前,率先登城抓获蛮人首领阿大。被提升为云南以东守备,改任南京小教场坐营。

万历十一年(1583年),劉綎因征讨缅甸南达勃因(莽应里)而成名,与邓子龙大破缅军于姚关以南,大小十余战中斬首一千六百有餘,并招抚孟养木邦孟密陇川土司[4]曾以援朝副總兵身份參與萬曆援朝戰爭[5],打敗小西行长等率领的日本軍隊,屡立战功,最初其軍紀嚴明受到朝鮮人好評[6],但後來漸不克終[7];在朝鮮人記錄中,劉綎當時雖然只是副總兵卻受到諸將愛敬,在援朝諸將中稱勇敢善用兵第一[8]。他给加藤清正写过劝降书。

播州之役時積有大功,但因曾收取杨应龙賄賂而被言官彈劾去職,後叙功至五軍都督府左都督。萬曆三十六年,云南阿克反,朝廷重新起用劉綎為四川總兵,任內督诸将攻,大破诸惈,斬首三千三百有奇,但因蜚语誹謗,最終被革去官職[9]

烈士暮年

[编辑]

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因應朝廷預備東征後金政權,朝廷重新原官起用劉綎,并添注五軍都督府僉書。[10]當時劉綎自念年老,已不願做官,因而看見羽音催文時長吁愁歎。[11]當出發時,由於長年失勢,劉綎帳下宾客和壮士很多早就離去了,因此當劉綎再號召各人時,願意追从者不过七百余人、马八十余匹,劉綎本想緩後出關,但最終不果。[12][13][14]後來,當劉綎得知朝鮮光海君猶疑不願出兵相助時,又寫信責以大義,最終使其承諾出兵。[15]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与后金萨尔浒之战楊鎬分兵四路進兵,由四個總兵官率領,進攻赫圖阿拉。四路軍為山海關總兵杜松、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和遼陽總兵劉綎,以杜松部為主力。劉綎驍勇善戰,但與楊鎬素不和,被派往東路,孤軍深入。收到楊鎬的催兵令箭令箭後[16],劉綎從寬奠出發[17],後與朝鮮軍都元帥姜弘立、副元帥金景瑞部一萬三千人在亮馬佃會合後,開始一路向赫圖阿拉城推進。[18]進兵期間,劉綎向姜弘立抱怨道「楊爺(楊鎬)與俺,自前不相好,必要致死,俺亦受國厚恩,以死自許」,又說「兵家勝算,唯在得天時、得地理利、順人心而已。天氣尙寒,不可謂天時也,道路泥濘,不可謂得地理利,而俺不得主柄,奈何?」;而朝鮮人也觀察到劉綎南路軍器械簡陋,全無火器,只能依賴朝鮮軍。[19]

其後,東路軍後來一路直取牛毛寨、馬家寨,砍斬獲真夷八十五級、生擒夷漢八十八名、夷器二十件、牛馬五十八匹。後來又有精兵五百餘騎與戰,劉綎部與朝鮮兵均有斬獲。[20][21]但劉綎部在進軍途中一直受到天氣和運糧不及的問題所困。[22]後來,西路主力山海關總兵杜松遇伏慘敗,全軍覆沒,繼而北路馬林敗逃開原。楊鎬得知兩路敗報,急檄收回李如柏、劉綎兩軍。但劉綎部已深入三百里至深河,直入棟鄂路努爾哈赤更派人假扮杜松軍使者,說杜松已到赫圖阿拉城,催促劉綎前進,劉綎不知是計,輕兵冒進至阿布達里岡,改為單列進軍。[23]貝勒阿敏指揮八旗鐵騎勁旅,設伏於富車成功全滅遊擊喬一琦前軍[24][25];劉綎見前軍不利,督兵前進殺入山谷,結果代善率八旗兵彌滿山野而來,蹂躙廝殺間劉綎雙臂受傷,被削去半個面頰,猶手刃數十人,最後戰死[26],東路明軍幾乎全軍覆沒。[27][28]

天启初,朝廷追赠劉綎少保,世荫子孫指挥佥事,立祠曰「表忠」。清朝追諡忠壯[29]

評價

[编辑]

朝鮮王朝實錄》「劉副總以將家子,結髮征戰,似非易言之將。而掣肘於經略,提督不得一試之於逐殺之場,其可惜也。」

明史》:「綎於諸將中最驍勇。平緬寇,平羅雄,平朝鮮倭,平播酋,平惈,大小數百戰,威名震海內。」、「劉綎勇略冠諸將,勞最多,其後死事亦最烈。」

《明史鈔略》:「悲哉,刘将军之死也!将军生平慓悍嗜杀,不能无财物妇女之好。迹其所为,亦未必出韩忠献、岳忠武右也。而天下望之,不管方叔、召虎,朝廷倚重之亦然。」

軼事

[编辑]

劉綎所用刀一百二十斤,马上输转如飞,軍中號為「劉大刀」[30]。又有姬妾二十餘人,都是燕、趙一時之選,皆善走馬彈械。綎每出巡,諸姬戎裝穿小皮靴,跨善馬,為前導。四力士共舉刀架繼之,綎在其後[31]

家族

[编辑]

父親劉顯,官至都督。弟劉相,官至守備[32]。繼妻羅氏。長子劉佶,還有兒子劉佐、劉應襲、劉信、劉大德、劉之鼎等。[33][34]

紀念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明史卷二百四十七》,出自《明史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二百四十六):「壬戌,四川參將劉綎奏,父原任南京中軍都督同知劉顯封贈誥命毀於火,兵部言顯舊歷邊疆,功勞茂著,補給有例。從之。」
  2. ^ 《明史劉綎傳》:「劉綎,字省吾,都督顯子。勇敢有父風,用廕為指揮使。」
  3. ^ 《王會新編》:「劉綎,字省吾,本姓龔,南昌人。以武勳起家,狀貌魁岸,勇而多謀...」
  4. ^ 《王會新編》
  5. ^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二百六十五):「乙酉,升劉綎為備倭副總兵署都督僉事,暫留朝鮮。」
  6. ^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修正實錄》:「上曰: 劉綎亦南人耶? 根壽曰 :山西人也。 泗川、貴州之兵及暹羅國人皆來。 綎之爲人,最爲雅淡,秋毫不犯。」
  7. ^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修正實錄》:「川兵者, 四川等軍兵, 而劉綎管下也, 苗軍相雜於其間。綎亦驕倨自賢,不肯移飭,任其所爲,故其軍多有擾害之事。」
  8. ^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修正實錄》:「竊聞中朝諸將中,勇敢善用兵推劉綎第一,而兵精不如吳惟忠。惟忠勇敢不及於劉綎,而手下精兵,皆素訓鍊,故冠於諸軍,而數甚少。經略深忿提督,倚重劉綎,其他諸將,亦皆愛敬之,故名爲副將,頗爲號令。」
  9.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五百四十二):「兵部覆京營副將張學省等邊將,王威等俱留用供職,劉綎、盧居智革任回衛,從之。」
  10.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五百六十九):「起原任四川總兵劉綎、薊鎮總兵王國棟、甘肅總兵柴國柱、延綏總兵官秉忠,各以原官添注五府僉書,從樞臣及科道之請也。」
  11. ^ 《光海君日記》(萬曆47年):「上年閏四月十四日, 兵部文書到江西, 使都督起行。都督自念年老, 但欲在家享富貴, 不顧做官, 忽聞征役之報, 長吁愁歎。羽音催文又到, 諸將咸勸速行,不得已登程,自門庭乘船,直到通州。以此, 軍兵器械,皆未整頓,只待四川兵馬之到。」
  12. ^ 《明史鈔略》:「𬘩既家居失势,宾客及门下壮士多去之。一旦复起,从者不过七百余人,马八十余匹。已抵京师,疏请谕蜀父老集旧兵,谓:“庙堂战守之议未定,将之责委未定,兵之分布未定,难以出关。」
  13.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五百七十一):「兵科給事中趙興邦言劉綎、柴國柱、官秉忠等所帶家丁僅二百多,職前有兵寡將孤,將多兵亂之慮...」
  14.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五百七十二):「起用左軍都督僉書劉綎乞寬出關之限定戰守之局以收全勝之功不報」
  15. ^ 《光海君日記》(萬曆47年):「欽差援遼總統團練朝鮮兵馬分守寬奠等處地方總兵官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劉綎移咨, 略曰: 天朝討叛, 屬國敵愾, 所以恪藩職, 報君父也。比來風聞, 稍有不愜, 或曰奴逼處而天驕也, 左袒孤恩, 不無觀望心。本府獨信以爲否否。蓋貴國密邇, 易得虛實, 幸時加探聽, 時相報聞。」
  16. ^ 《光海君日記》(萬曆47年):「都督以不待後至之兵, 徑先出兵, 顯有怨恨之意, 發於言語, 喬遊擊亦以倉卒興師爲慮。大槪東路進兵, 道路險遠, 大川縈紆。 今朝又將過涉橫江, 比鴨兒河深廣, 少有雨水, 渡涉極難。 鴨兒河凡四渡, 深沒馬腹, 水黑石大, 人馬艱涉。 軍人各持行裝, 未到半路, 疲憊已甚, 所齎之糧, 亦已垂盡, 後運糧草, 時未入來, 前頭之事, 極爲憫慮矣。經略催兵令箭, 到都督處, 督令進兵矣。
  17. ^ 《明史》:「則以劉綎出寬奠,由涼馬佃搗後,而以朝鮮兵助之。」
  18. ^ 《光海君日記》(萬曆47年):「己未二月二十六日庚辰都元帥姜弘立馳啓曰: "大雪中行軍, 各營兵所持軍裝、衣服, 盡爲霑濕, 都督亦無前進之令, 故臣等住箚仍留。 差晩, 都督與康按察, 俱來于亮馬佃, 差人催臣等進兵, 臣等卽令三營兵馬前發。 去亮馬佃十五里, 到轉頭山, (則)日已暮矣, 與六將, 竝下營止宿, 副元帥與劉三、喬遊擊, 過轉頭山十里許, 駐兵。」
  19. ^ 《光海君日記》(萬曆47年):「臣問曰:‘然則東路兵甚孤, 老爺何不請兵?’ 答曰: ‘楊爺與俺,自前不相好,必要致死,俺亦受國厚恩,以死自許,而二子時未食祿, 故留置寬田矣。’ 臣問曰: ‘進兵何速也?’ 答曰: ‘兵家勝算, 唯在得天時、得地理 利、順人心而已。 天氣尙寒, 不可謂天時也, 道路泥濘, 不可謂得地理 利 , 而俺不得主柄, 奈何?’ 頗有不悅之色。 臣等就見其營壁, 則器械齟齬, 且無大炮、大器, 專以我師爲恃耳。" 【綎嘗鎭四川, 有手下苗兵甚精, 猛嘗以禦西羌屢捷, 及是, 綎欲少需其來, 鎬不許, 促進兵故云。】」
  20.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五百八十):「據援遼總兵劉綎塘報,二月二十九日點發,領兵前進行至馬家寨口,忽遇伏賊,斬獲真夷八十五級、生擒夷漢八十八名、夷器二十件、牛馬五十八匹只。三月初一日,又據鎮江游擊喬一琦報稱直抵奴寨一百二十里,去所忽有夷賊精兵五百餘騎直逼,對山誘戰,連誘連退,對壘打傷達賊數多馬,進忠單騎殺入賊隊,砍傷夷賊三人,斬首一級,行至五里外複斬首三級。朝鮮副元帥金景瑞與金延蘇斬首一級...劉綎今報生擒斬獲共二百一名顆及牛馬等物」
  21. ^ 《光海君日記》(萬曆47年):「帥兵進駐深河地方馳啓曰: "臣隨都監 督在中營, 臣景瑞在右營, 鱗次行軍三十里許, 到深河地面, 去虜寨六十里, 賊兵三百餘騎來屯以待。 喬遊擊、劉吉龍等, 一時齊進, 破 賊敗北, 天兵追殺者甚多。 敗卒百餘騎, 窮縮登山, 弘立承督府分付, 令中營將文希聖進擊, 景瑞亦率右營精銳迫之。 希聖中矢傷手, 軍兵亦被傷, 臣弘立領中軍安汝訥及手下精兵, 進陳于山上, 使希聖兵下營休兵。 臣令軍官盧毅男、架梁將金洽、別隊將韓應龍等, 將火兵搏戰, 虜發矢如雨, 且戰且退。 金洽賈勇突入, 賊退伏巖崖, 出射還伏, 懸崖絶壁, 容足甚難, 未易進勦, 依木相對。 雜以弓矢, 鳥銃亂發, 中死者殆半, 而唐人等爭斬首級, 我兵力戰而已。 日暮時, 臣始鳴金退兵。 第軍無見糧, 患迫燃眉, 罔知所爲。"」
  22. ^ 《光海君日記》(萬曆47年):「元帥兵發牛毛寨, 下營于于 鬱郞山城馳啓曰: "卽到牛毛寨, 先運糧四十餘石來到, 右營兵飢甚, 先爲分給。 卽隨都監 督府, 先進四十餘里, 到于 鬱郞山底住軍。 喬遊擊先行時所經賊寨, 斬首二十六級, 及暮, 虜兵三十餘騎, 衝犯唐營, 遊擊戒嚴經夜。 我師纔布營山下一二里餘, 虜兵三百餘騎來屯, 日沒時, 稍稍散去。 今日又隨天朝各營兵, 就向前路, 道里漸遠, 糧餉不斷 繼, 極爲悶慮。"」
  23. ^ 《明史鈔略》:「聞劉綎提兵深入,已破敵十寨,堅壁列營不動。彼計用杜松陣亡衣甲旗幟,詭稱我兵乘勝督戰,綎始開營,遂為所敗。」
  24. ^ 滿文老檔》:「先行之達尔汗侍衛及貝勒阿敏所率之兵,於當日晨時見明軍入山谷前來,即設伏於瓦尔喀什山前溝谷中,欲俟明師過大半,截擊其後。待其二營兵已過,即入其後砍殺。」
  25. ^ 《光海君日記》(萬曆47年):「 賊旣敗, 開·鐵、撫順兩路兵, 回軍東出, 先鋒設伏於山谷中, 喬遊擊 先行卒遇 奴伏於富車地方, 一軍敗沒, 僅以身免」
  26. ^ 《光海君日記》(萬曆47年):「 得聞逃還人之言,喬遊擊戰敗之後,來到中營,結項懸于樹枝,墜崖而死,劉都督終始力戰,竟死於沙場,其堂堂大節,恐或泯滅,如是言及矣。
  27. ^ 滿文老檔》:「大貝勒之兵由前向後沖擊,合兵於瓦尔喀什之曠野,盡殲明二營精兵,斬入山谷之明主將,大總兵劉綎。」
  28. ^ 《光海君日記》(萬曆47年):「都督見前軍不利, 督兵進薄, 賊大兵奄至, 彌滿山野, 鐵騎隳突, 勢莫敢敵。 蹂躙廝殺, 一軍就盡, 都督等以下將官坐於火藥包上, 放火自殺。」
  29. ^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一
  30. ^ 《王會新編》:「𬘩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输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
  31. ^ 《情史類略》·卷五·情豪類
  32.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五百八十一)
  33. ^ 明熹宗哲皇帝實錄》(卷之二)
  34. ^ 《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