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樞之
外观
劉樞之 | |
---|---|
大清四川鄰水縣知縣 | |
籍貫 | 陝西省三原縣 |
字號 | 字斗垣 |
出生 | 1832年 |
逝世 | 光緒十一年乙酉十月二十七日〔1885年12月3日〕 |
親屬 | 曾祖劉永守〔守禦所千總〕;祖劉鎭〔布政司經歴〕;父劉映藻〔字曉亭,國子監典籍〕;本生父劉映荀〔太學生〕 |
出身 | |
| |
著作 | |
|
劉樞之(1832年—1885年12月3日),字斗垣,陝西省三原縣人[1],附貢,同治四年捐同知分發四川[2]。光緒二年(1876年)代理四川鄰水縣知縣[3]。歷任四川涪州知州[4]、光緒七年七月補東鄉縣知縣[5][6][7]、營山縣知縣[8]、光緒六年署合江縣知縣[9][10]。
註釋
[编辑]- ^ 『捐職。新增。國朝。……劉樞之。生員。四川知縣』。〔光緒六年〕《三原縣新志》卷七
- ^ 『籌餉事例同治四年六月分發各省試用人員……同知……劉樞之。陝西人。四川』。[榮錄堂]《大清縉紳全書》同治四年夏
- ^ 『知縣……劉樞之。陝西三原附貢。光緒二年代理。』。〔光緒卅三年〕《鄰水縣續修誌》
- ^ 『又據署涪州知州劉樞之禀報四月二十七日夜風雨交作繼以冰雹禾苗橋梁間有毀壞之處』。光緒九年十月十二日《申報》第3792號引光緒九年十月初一日京報
- ^ 「東鄉縣,簡缺,府東北九十里,徵銀二千九百二十五兩,雜税銀四十一兩,倉穀六千二百十石,養廉銀六百兩,知縣,劉樞之,陝西三原人,附貢,七年七月補」,[榮錄堂]《大清縉紳全書》光緒十一年冬
- ^ 『知縣……劉樞之。陝西西安府三原縣附貢生。光緒十年署。』。〔光緒廿八年〕《東鄉縣誌》卷二
- ^ 『又東鄉縣知縣劉樞之告請病假。遺缺查有廣安州知州唐友忠。尚屬稳妥。堪以調署』。光緒十一年二月初六日《申報》第4285號引光緒十一年正月廿二日京報
- ^ 『劉樞之。號斗垣。陝西附生。嚴明慈和。對鞫兩造。如見肺肝。旋問旋結。訟者神之。無呼冤者。其他留心公事如辦理保甲。振頓局務。痛懲盜賊。皆秩然有紀。署滿。邑士民協懇大憲留任。不可。一年去。至今猶多惜之者』。〔同治九年光緒十年補遺〕《營山縣誌》卷二十職官政志補遺
- ^ 「劉樞之,斗垣,陝西,附監,光緒六年,詳治績彙紀」,民國《合江縣志》卷二治制七
- ^ 「誥授奉政大夫同知用四川東鄕縣知縣斗垣劉君墓志銘〔丁亥〕,君諱樞之,字斗垣,世居三原東里堡,曾祖永守守禦所千總,妣王氏、王氏、趙氏、陳氏,祖鎭布政司經歴,敕旌孝義,崇祀忠孝祠,妣周氏、李氏、父映藻,字曉亭,國子監典籍,妣張氏,本生父映荀,太學生,妣曹氏、賀氏、胡氏,俱以君貴贈通奉大夫,妣贈夫人,君兄弟二人皆曹出,長檀之亦以君銜貤贈奉政大夫,君其次也,同治乙丑君由諸生援例捐知縣,需次四川,至光緒丙子始署營山,兼攝鄰水,又署合江,旋補東鄕,調署涪州知州,卸事以病請假,未允,仍檄赴東鄕本任,數月病益劇,遂解職就醫調治,不意竟不起,疾卒於嘉定,時光緒十一年乙酉十月二十七日也,年五十有四,君生甫彌月,母棄養,育於叔母張,遂繼叔父曉亭公爲嗣,少沉靜篤實,不妄言笑,好讀書,能自刻苦,不爲俗移,年二十入邑庠,家中落而車馬僕從猶踵故習,君獨布衣履徒步出入,頗不類東里子弟,曉亭公病,終夜不寐,設榻臥側閒假寢輒起,母恐憂勞過甚,弗止也,迨遭亂益困窶一力支撐,不令母夫人知,當軍務急緊,晝夜守城,伯兄患瀉時看視扶掖澣濯。自囘變起,與本堡同志籌費嚴防,募勇请兵,力任勞怨,縣屬五百餘村悉成灰燼,而堡城獨完,宦蜀二十餘年,未嘗趨謁營求,滇撫唐公烔在川時,重君行誼倚𢌿甚,故權合權涪均委兼鹺政,任營山時訊結積案數百,民閒有神君之稱,鄰水耶蘇敎與鄕民積怨深,匪徒煽惑日搆衅焚毁殺掠勢洶洶,本府以君素著循聲,鄰封士民皆翕服,檄兼攝,君至百方勸諭,招集流亡,遍歴各鄕場,曉以利害,始獲解散,事遂定,合江書差陋規數逾三千緡,君槪裁革之,不入署一錢,民閒詞訟,書差勒索案費往往傾家,乃酌立定數,并刊給章程數十條,大府批令勒石示遠,彌陀場農人趙洪仲被竊賊拒捕,殺傷斃命,凶犯逃逸,君焦灼甚,忽一夜聞飛蟲聲,急起燃燭,問侍者何物,曰丁丁帽,蓋蜀人呼蜻蜓也,君卽有感,明日飭差查縣屬有喚丁丁帽者,與俱來數日果有丐丁毛兒,外號丁丁帽,及至,老且病,疑非行强者,乃竟宛轉得正凶姚叫化,裁涪州陋規一如合江,涪有富紳某子先卒,遺有幼孫,繼室某及妾均無出,素與媳不相能,某故妻父使買異姓子謬稱遺腹,産於母家,家人悉知其非也,而妻父健訟,屢經前訊,莫能決,君研詰其生産日時,及穩婆乳婦皆矢口不移,惟察某氏尙可以情理動,飭退證人,獨畱某氏,引董子繁露鬼不歆非族之義委曲開諭,至懇摯處,某氏放聲大哭,書役亦爲悽惻,遂吐情實求作主,復傳兩造,氏父赧顔結舌,案遂結,嗚呼,卽此數事,君之有守有爲,與其忠信明決槪可見矣,咸豐中君以曉亭公行狀求傳誌予雅善君循循醇謹,而未知其有政事才也,及澔來學淸麓雖不久卽歸,君與書勉其堅持此志,久之更寄予國朝大儒張楊園集是又與子同趣向者,澔今請銘,並出君訓兒隨鈔一編,其中大要諄諄於身心工夫宗仰洛閩務求有用實學,而信予之深亦且絶異尋常於是復窺君所存之正而其學有以自得也泚筆誌君能無悲從中來,而以君志行天卒不假之年使盡展其所藴識者,又不能不爲斯民惜敢,君以本省守城出力,保奏補缺後以同知用,歴任各邑及差委先後勞績加十一級,紀大功八次,元配王宜人,處士柯女,繼曹宜人,直隸平谷縣知縣擢新女,繼温宜人,舉人謙女,繼葛宜人署四川蓬州知州汝麟女,子三,長卽澔,庠生候選知縣,王出,繼兄嗣,次濤,次潛,女二俱葛出,葛宜人今稱未亡人,丙戌十月澔扶君匶歸里,明年卜地將以四月十六日葬君東溝堡東北新塋,又因曉亭公舊壙有水,遂亦告遷於斯,而三宜人皆早葬未詳并徙附君左次,癸山丁向,乃爲銘曰:世之從政、鮮不曰才、孰見以誠、與民無猜、遏亂未萌、大義是開、據典折獄、滅鄫可哀、神牖其衷、盜得渠魁、學道愛人、元氣之培、嗚呼如君、庶幾達材、我銘幽宅、以詔後來」,賀瑞麟《清麓文集》卷二十一
这是一篇关于清朝人物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