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黎明寺

座標13°44′36.6″N 100°29′22.2″E / 13.743500°N 100.489500°E / 13.743500; 100.489500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黎明寺
วัดอรุณ
湄南河的岸邊拍攝的黎明寺
基本資訊
國家泰國曼谷曼谷艾縣
座標13°44′36.6″N 100°29′22.2″E / 13.743500°N 100.489500°E / 13.743500; 100.489500
宗教上座部佛教
竣工14世紀
地圖
黎明寺在曼谷的位置
黎明寺
黎明寺在曼谷的位置
地圖
Google地圖: 北緯 13°44′36.6″, 東經 100°29′22.2″
黎明寺
湄南河河畔的黎明寺
黎明寺的主塔(普蘭)
主塔的細節
坐在三面象上的因陀羅
擁有風神,錐形亭子和惡魔持者的小塔

黎明寺泰語วัดอรุณ),又稱作曉廟鄭王寺鄭王廟,是泰國首都曼谷市曼谷艾縣「血脈之河」昭披耶河西畔的一所佛教寺院。它的全名為 วัดอรุณราชวรารามราชวรมหาวิหารWat Arunratchawararam Ratchaworamahavihara)。享有「泰國埃菲爾鐵塔」的美稱。

始建於泰國的大城王朝,在鄭昭遷都到此地創建吞武里王朝之後,吞武里區也日益興盛。寺廟於1809年竣工,1847年又被重修。它是大城時期孟庫國王時代留下的最偉大的創舉、最璀璨的文化遺產,這使得黎明寺成為現今昭披耶河畔最古老的建築、參觀量最高的寺廟(黎明寺每日對外開放)。

黎明寺的主塔高達82米,這座主塔是泰國著名的建築,刻在了10泰銖的硬幣背面(拉瑪九世皇時期發行的硬幣)。底座和塔身均呈方表,層數很多,面積逐層遞減。四周各有陪塔一座,顏色各異,宏偉華麗,比主塔矮小几倍。塔上鋪貼許多彩色碎陶瓷。寶塔的地基部分繪有巨幅圖畫。

歷史

[編輯]
地圖
地圖

黎明寺始建於泰國的大城王朝時期,原名為Wat Makok,意思是「橄欖樹佛寺」。大城王國的首都阿瑜陀耶緬甸侵占,變成了緬甸雍笈牙王朝的新首都,鄭昭在吞武里建都,成立了吞武里王朝。1768年,鄭昭在維猜延堡壘舊址上建起了他的新王宮,此堡壘早在16世紀初就起到了保衛進入泰國境內船隻的防守工作。在王宮場地的範圍內,有兩所佛教寺廟,橄欖樹佛寺(Wat Makok)和泰集市佛寺(Wat Tai Talad),今稱:Wat Moli Lokayaram。因為這兩所佛寺正好處於王宮場地的範圍內,所以均不允許佛僧住宿。因佛寺處於王宮場地內而不准佛僧住宿的規定與今日曼谷玉佛寺因處於大皇宮場地而同樣地不允許佛僧住宿的情況相同。

鄭昭在他的新王宮落成後,將橄欖樹佛寺(Wat Makok)改名黎明寺(Wat ArunWat Chaeng)。昭批耶卻克里,未來的拉瑪一世泰國國王(諡號:帕佛陀約華朱拉洛),在萬象取奪到了玉佛後,舉行了隆重地列隊進都儀式。回到曼谷後,玉佛變成了泰國最神聖的一尊佛塑,黎明寺則變成了玉佛的臨時儲藏所。

鄭昭垮台後,拉瑪一世為了玉佛的儲藏,命令在河畔的另一岸修建一所佛寺,並於1784年將玉佛搬進了新建的玉佛寺。因為這次的搬遷,導致了王宮場地範圍的縮小,從而不少新的佛僧搬進了原先被捨棄的佛寺內。

拉瑪一世承權期間,皇太子(未來的拉瑪二世)命令修復黎明寺,將原先僅16高的主塔增至到當今的79米高度,使其宏偉的氣派滿足了「天使之都」的佳名。拉瑪二世將黎明寺改名為Wat Arunratchatharam。拉瑪二世駕崩後將骨灰安置在這裡。寺廟的擴建工作在拉瑪三世的命令下竣工了。拉瑪四世給予了這所佛寺它當今的名稱—Wat Arunratchawararam,簡稱「黎明寺」(Wat Arun)。

原王宮(Phra Racha Wang Derm),也就是鄭昭所修建的王宮後來被修復了,現在稱作「鄭王宮」。黎明寺因為位於原來的「鄭王宮」場地內,所以也常常被稱作「鄭王寺」或「鄭王廟」。鄭王宮位於黎明寺的正南方,現在與殘餘的維猜延堡壘(現稱:Wichaiprasit堡壘)一同歸屬泰國海軍基地的場地。維猜延堡壘的遺址雖然因為是軍事基地而不允許遊客直接觀訪,但還是可以從曼谷艾運河三角洲岸邊觀看。

建築

[編輯]

主塔

[編輯]

主塔坐落於黎明寺的正中心,叫做「帕邦/帕普蘭」(Phra Prang),有「崇高的佛塔」的敬意,源自於高棉帝國廟宇中的山峰式普朗塔。它象徵著佛國當中的神山——須彌山。主塔外部建有四條陡峭的台階,連接著塔體的四層樓,由此可以環繞塔體。

主塔最底層的四角建有四個小型陪塔,來供獻風神Phra Phai)。龕中的雕像展示著騎在一匹白馬上面向四方的風神。每層台階的兩側放置著中國武士的石像。

第二層由夜叉惡靈守衛的石像柱支撐。這裡可以看到四個入口似的錐形亭子(Mondop),在這些亭子裡展示著佛陀一生所發生的重要事件,例如佛的誕生與覺悟。

第二層與底層之間陳設著許多小壁龕,小壁龕里裝有金納羅金納里KinnaraKinnari,雄雌配對,半人半鳥,孔雀尾,住在須彌山斜坡的Himaphan森林中)的小雕塑。

第三層由拉瑪堅史詩中的猴子雕像形成的柱子頂撐。這裡也同樣地裝有金納羅與金納里小雕塑的小壁龕。

最後,第四層或最頂層由印度教中一些住在天上如提婆一樣的神靈雕塑形成的柱子支撐著。

四側台階的頂面都挖有小壁龕,裡面擺置著印度教里掌管仞利天的女神,因陀羅的雕塑。她坐在傳統的三面白象背上。塔的尖頂由駕在印度教神話中大鵬金翅鳥上的毗濕奴神的雕塑支撐。

在塔尖上有佛塔建築中常見的法螺。法螺是因陀羅的兵器,但是出乎尋常地再戴上了一個金冠。這金冠原本是為了一尊佛像而制的,不過後來拉瑪三世在黎明寺擴建工作竣工時,命令將金冠改置於主塔塔尖上。

主塔塔高依不同的來源而有矛盾的數字,一說66或67米,另一說80至86米。主塔的周長為234米。

塔的整體布滿了許許多多的中國彩瓷(當年來自中國船隻的壓艙物)與貝殼,形成了不少花物圖案,總共約有百萬件之多。

陪塔

[編輯]

主塔象徵著須彌山,而主塔底座的四個方位角,各有四座低主塔一籌的陪塔,代表四大部洲。四座陪塔間是四座佛殿,供朝拜者出入主塔進行禮拜。

相關文學作品

[編輯]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大河小說《豐饒之海》第三卷的書名《曉寺》,取自黎明寺的日語譯名「暁の寺」。小說開頭描寫了主角本多繁邦遊覽黎明寺及曼谷其他名剎的情節。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