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套站
位置 |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白沙洲街道 | ||||
---|---|---|---|---|---|
地理座標 | 30°31′45.977″N 114°17′14.260″E / 30.52943806°N 114.28729444°E | ||||
營運者 | 余家灣站 | ||||
途經路線 | 粵漢鐵路(鯰魚套貨場專用線) | ||||
其他資訊 | |||||
使用狀態 | 已撤銷 | ||||
車站編號 | 22232[1] | ||||
電報碼 | NTN | ||||
拼音碼 | NYT | ||||
車站等級 | 貨場 | ||||
歷史 | |||||
始建日期 | 1915年6月 | ||||
啟用日期 | 1915年11月 | ||||
關閉日期 | 2012年 | ||||
|
鯰魚套站是曾位於粵漢鐵路(鯰魚套貨場專用線)上的鐵路車站,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白沙洲街道,建於1915年,1956年與余家灣站合併,成為該車站的貨場。本站場業已因鸚鵡洲長江大橋的建設工作而拆除[2]。
歷史
[編輯]1896年7月,湖廣總督張之洞奉詔修築粵漢鐵路,當時選定的終點站是位於武昌城南的鯰魚套[3],但隨後因種種原因粵漢鐵路停工數年。 1912年6月,國民政府決定續修粵漢鐵路,譚人鳳為督辦,詹天佑為會辦[4]。 1913年8月,粵漢鐵路湘鄂段在鯰魚套開工。後因鯰魚套購地困難而將北端起點改在徐家棚[4]。1915年6月,本站落成,當年11月建成營運,當時設有3.5條股道[2]。
1922年,漢冶萍公司修建連接車站的專用線1條,1924年6月又增加站線1條[2]。1924年,在武昌市政計劃中,預計將徐家棚站開闢為粵漢鐵路最大車站,並擴建鯰魚套站及增建水運碼頭,形成以徐家棚為主、鯰魚套為輔的水陸運輸體系[4]。
1958年鄭州鐵路局修建京廣鐵路複線時,將鯰魚套站改設為余家灣站的貨場,又對原有站內股道進行改造,延長既有股道並新增4條站線[2]。合併後的鯰魚套貨場曾經為武漢地區主要的危險品貨場,辦理普通貨物整車和整車危險品到發。1980年,隸屬武昌南站。
1988年9月,長江、漢江出現百年少見的秋季大汛,各級糧食部門搶在洪峰到來前將存放在貨場內的數千萬斤稻穀連夜搶運出來[5]。2001年6月,改屬於武昌北站管轄[6]。
至2002年,鯰魚套貨場面積72643平方米,建有7座面積7198平方米的倉庫、3座貨物站台以及4條貨物裝卸線[6]:390。
2012年,為配合鸚鵡洲長江大橋建設,武漢市政府和武漢鐵路局經協商後拆除了鯰魚套貨場設施及專用線[7]。但由於拆遷協調問題,貨場附屬、位於武泰閘附近的三間扳道房並未拆除,矗立在現白沙洲大道中間[8]。《楚天都市報》於2018年9月13日報道了此問題後,9月16日該扳道房便被悄然拆除[9]。
施設遺存
[編輯]該貨場拆除後,截至2021年,仍保留著大多數鯰魚套貨場專用線的遺蹟。
參見
[編輯]相鄰車站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鐵道部電子計算技術中心, 鐵道部運輸局. 铁路车站站名代码表:TMIS使用.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 1998: 41. ISBN 9787113030995.
- ^ 2.0 2.1 2.2 2.3 武漢市洪山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洪山区志. 武漢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43044999 –透過武漢地方志數字方志館.[失效連結]
- ^ 龐勉. 南北粤汉路 无复问西东. 南方周末. 2018-02-08 [2018-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8).
- ^ 4.0 4.1 4.2 武汉民国初期史料-市政. 武漢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30-6281-8.[失效連結]
- ^ 武漢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編). 武汉年鉴1989.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23-03-09]. ISBN 7-307-00550-6.[失效連結]
- ^ 6.0 6.1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武汉市志·第一卷. 武漢出版社. 2000. ISBN 7-5430-3559-6 –透過武漢地方志數字方志館.[失效連結]
- ^ 胡立山副市长到鹦鹉洲大桥工地检查指导工作. 武漢天興洲道橋投資開發有限公司. 2012-02-11 [2020-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1).
- ^ 扳道房盘踞路中央 市民质疑给交通添堵希望早日拆除. 楚天都市報 (新浪網). 2018-09-13 [2020-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1).
- ^ 盘踞白沙洲大道多年成为造堵“钉子户”,本报报道后扳道房一夜之间悄然拆除. 楚天都市網. 2018-09-16 [2020-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