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鄭州城隍廟

座標34°45′11.18″N 113°40′50.97″E / 34.7531056°N 113.6808250°E / 34.7531056; 113.680825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鄭州城隍廟(含文廟大成殿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河南省鄭州市
座標34°45′11.18″N 113°40′50.97″E / 34.7531056°N 113.6808250°E / 34.7531056; 113.6808250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7-1192
認定時間2013年

鄭州城隍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商城路東段路北,是一座道教宮觀。也是河南省目前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之一。

歷史

[編輯]

鄭州城隍廟位於鄭州市商城路北,職工路(原名城隍廟街)北端。鄭州城隍廟原名「城隍靈佑侯廟」。建於明朝初年。民國《鄭縣誌》記載,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知州石純粹,嘉靖六年(1527年)知州劉汝,隆慶四年(1570年)知州李時選均曾經重修。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知州陳一魁、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知州張,乾隆五年(1740年)知州張鉞,光緒十六年(1890年)知州吳榮棨也曾經重修。[1][2]

鄭州城隍廟供奉的城隍是漢朝劉邦手下大將紀信明太祖規定各府、州、縣的城隍封號,敕封鄭州城隍為「靈佑侯」,並且建廟祈祀。[2]

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將鄭州城隍廟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後,人民政府撥款整修,並重塑城隍金身。[1]

2015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北京市道教協會會長黃信陽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提交提案,建議將鄭州城隍廟開放為道教活動場所。[3]

建築

[編輯]

鄭州城隍廟坐北朝南,原來占地面積約10畝。主要建築沿南北中軸線排列:[1]

  • 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綠琉璃瓦懸山頂,檐下施三昂七踩斗拱,三幅雲昂嘴,象鼻狀耍頭。斗拱後尾平插垂蓮柱,垂蓮柱上連有金枋,柱上端直承上金檁。明間前後立有4根石柱,周圍是木柱,中間是木製通柱,平面都是小八角形。實榻大門三合,裝在通柱上。門前砌有扇面形垂帶踏跺6級,左右立有一對石獅。[2]
  • 過庭:距離山門10多米。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灰筒瓦硬山頂。正脊兩端有大吻,中部飾有二龍戲珠和寶瓶,下面有浮雕人物,中間為神像,兩側各有一對騎士追逐相鬥。垂脊上有龍、鳳、花,配有獅子滾繡球、海馬、狎魚等脊獸。檐下施一斗二升斗拱。山牆下砌有弧形墀頭,下部雕磚有麒麟、花草、須彌座。[2]
  • 戲樓:又稱樂樓,與過庭相距很近。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歇山式雙層樓閣,高12米多。主樓居中,左右檐下配有歇山式邊樓,翼角上下錯落重疊。主樓前後帶有抱廈,前抱廈有2根平面為小八角形的石柱支撐,石柱上刻對聯:「傳出幽明報應彰天道,演來生死輪迴醒世人。」後抱廈是垂花門式。全樓共19條屋脊,置有大吻脊獸,藍綠琉璃脊飾。[2]
  • 大殿:位於戲樓以北20多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綠琉璃瓦單檐歇山頂,脊飾黃綠琉璃。正脊兩端有大吻,脊上有龍、鳳、牡丹,脊中有獅子寶瓶,兩側有小寶瓶。垂脊、戧脊有花卉、卷草等等圖案,並有獅子等脊獸。檐下施垂昂五踩斗拱,五角形昂嘴。前檐明間施兩攢溜金斗拱,把臂廂拱角科。殿內是九檁前後廊式柱梁結構。殿前、殿後的明間均有4扇六抹槅扇,殿前次間有正搭斜交凌花式檻窗。檐下墊拱板上的彩畫為八仙過海二十四孝等內容。殿前有月台。[2]
  • 寢宮:位於大殿以北20米。由拜廈、寢殿組成,中間有地溝相隔。寢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懸山頂。寢殿前有拜廈,面闊五間,進深四架椽,卷棚頂。屋面都覆綠琉璃瓦,脊飾黃綠花色琉璃。寢殿正脊兩端有2米高的大吻,中央飾有重檐歇山頂樓閣,脊兩側有雙龍戲珠、鳳穿牡丹,垂脊雕有石榴、羽人、花卉等圖案。檐下施三昂七踩斗拱,象鼻狀的昂嘴和耍頭,斗拱後尾平插垂柱。檐下墊拱板上的彩畫為鯉魚跳龍門、鳳戲牡丹、喜鵲鬧梅、龍虎相鬥、松鶴延年、獅子滾繡球等內容。殿前明間、次間有六抹槅扇,梢間有正搭斜交凌花式檻窗。[2]

廟內原有碑刻,包括明朝初年鄭州同知張大猷草書石碑《福贊》、《壽贊》兩通。《福贊》碑高1.88米,寬0.83米;《壽贊》碑高1.81米,寬0.8米。現僅存《福贊》碑。[1][2]


廟會

[編輯]

如今,鄭州城隍廟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起舉辦廟會。[1]廟會的興起當在該廟建成時,會期從農曆三月初一至三月二十八日。民國五年(1916年)《鄭縣誌》記載:「廟會最盛,自十五日起,士女答賽拈香,或奠獻花果,或恭懸匾額,或割股披紅,或枷鎖伏罪,並有賣買趕趣,香茶細果,酒中所需。凡兒童玩物,例如彩妝傀儡、蓮船戰馬、餳笙鞀鼓、槍刀劍戟、零碎戲具,在在成市。至一切耕具農器,尤屬色色俱備。」1950年代以前,城隍廟廟會期間,地方上會組織演戲、玩社火等等,以娛城隍神靈。農曆三月十八日傳說是「城隍靈佑侯聖誕」,那天的廟會最盛,周邊民眾紛紛前來進香祈福,有的子女為父母、媳婦為公婆行孝,用竹篾秫杆做成三角枷套在脖子上,給城隍燒香磕頭以贖罪。廟會期間,各種生意十分興隆,還有各種曲藝、雜技等表演。1980年代以後,隨著各種商場和批發市場的發展,城隍廟廟會的經濟功能逐漸衰退。但城隍廟廟會仍延續至今,一年一度舉辦,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起,延續十餘天。[2]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