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諾 (羅馬神話)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8年7月18日) |

茱諾 (拉丁語 Iūnō la)是羅馬神話中的女神,負責保護國家並擔任其特別顧問。她被認為等同於希臘神話中的天后希拉,掌管愛與婚姻。她是薩圖恩努斯與奧普斯之女,同時也是朱庇特的姐妹與妻子,並且是瑪爾斯、兀兒肯努斯、貝羅那、盧西娜及尤文圖絲的母親。如同希拉,她的神聖動物是孔雀[1] 。 她在伊特魯里亞神話中的對應神祇為烏尼,據說她也負責守護羅馬的女性[2] 。作為羅馬與羅馬帝國的守護女神,茱諾被稱為女王(Regina),並且是卡庇托林三巨神 (Juno Capitolina) 的成員,與朱庇特以及智慧女神米娜瓦共同受到崇拜,該三神組的祭壇位於羅馬的卡庇托林山。
茱諾在羅馬人心目中的戰鬥形象可從她的裝束中看出。她經常被描繪成身穿盔甲,披著山羊皮斗篷的形象。這種傳統形象來自希臘女神雅典娜,後者亦披著山羊皮,或持有山羊皮盾牌,稱為埃癸斯。此外,茱諾常戴著頭冠。
語源學
[編輯]茱諾 (Juno) 一名曾被普遍認為與 Iove 有關,最初被認為源自 *Diovona 中的 Diuno 與 Diove [3] 。雖然這一語源仍獲得部分支持,但後來有人提出,該名稱可能來自 iuven-(如拉丁語 iuvenis,意為「青年」),透過省略部分音節的變體形成 iūn-(如 iūnix (小牝牛),以及 iūnior (較年輕的))[4]。
Iuuen- 與拉丁語 aevum 及希臘語 αἰών 相關,皆源於印歐語系中表達生命能量或「豐盛時期」的詞根[5] 。iuvenis 指的是生命力最充沛的人[6]。 在某些銘文中,朱庇特本身被稱為 Iuuntus,其一個別稱 Ioviste 為 iuuen- 的最高級形式,意指「最年輕的」[7]。 尤文圖絲(青春女神)是兩位拒絕遷離卡比托利山的神祇之一,當時該山上原有的神明因為新建朱庇特神廟而被驅逐[8] 。
古代語源學者將茱諾的名字與 iuvare(幫助、庇護)及 iuvenescere(恢復青春)聯繫起來,並有時將她與新月及盈月的週期更新聯繫,可能暗示她作為月亮女神的概念[9]。
角色與別名
[編輯]
茱諾的神學概念是羅馬宗教中最複雜且最具爭議的問題之一。相比於其他主要羅馬神祇,茱諾擁有極為多樣的別名、稱號,象徵著她不同的神聖職能。作為婚姻女神,她的稱號包括 Pronuba 及 Cinxia(解開新娘腰帶者)。然而,茱諾的其他稱號具有更廣泛的意涵,且與婚姻的關聯較少。雖然她與生命力、青春活力、永恆年輕的概念息息相關,但她複雜多變的性格使得現代學者對她的解釋各異,甚至難以統一。
茱諾被孕婦們視為羅馬神話中的生育女神「茱諾·盧西娜(Juno Lucina)」。茱諾還作為「茱諾·露娜(Juno Luna)」,與月亮有著聯繫。在天宮中茱諾作為「茱諾·蕾吉娜(Juno Regina)」出現,象徵著她在天宮中是眾神的女王。她最古老的一個名字之一就是「茱諾·盧庫西(Juno Lux)」,意思為「天之榮光的女神」。茱諾和狄安娜都是月亮的女神,新月之時的初一就由她來守護。
她的多種稱號顯示出相互交織的職能體系。根據喬治·杜梅吉爾和 Vsevolod Basanoff(《Les dieux Romains》的作者)的觀點,這些功能可追溯至印歐三元功能理論:作為 Regina 和 Moneta,她是主權女神;作為 Sespeis、Curitis(持矛者)和 Moneta,她是武裝的守護者;作為 Mater 和 Curitis,她則是與庫里亞相關的生育與財富女神。
一些學者認為,這些多重職能的聚合是這位女神的結構特徵,體現了女性本質的表達[10] 。然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她代表青春活力、生命力與力量,這些特質本質上不受性別限制[11],而是會根據不同情境轉變。例如,在男性中,她顯化成 iuvenes(這個詞經常用來指稱士兵),因此成為保護人民主權的守護神;而在具備生育能力的女性中,從青春期開始,她則掌管分娩與婚姻[12]。因此,她也可視為一位與政治、權力與戰爭相關的城邦女神。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她的軍事與政治特質,乃是源自她作為生育女神的身分,因為她負責擴展社群人口,從而與政治與軍事職能產生聯繫[13]。
神話故事
[編輯]大體上茱諾的故事和希臘神話中的天后希拉一樣。茱諾的美貌雖然比不上愛神維納斯,但卻也是完美女性的典範,她忠貞於愛情,對天公朱庇特從未移情別戀過。由於天后的美麗,也有很多神被她迷得神魂顛倒,尤其是伊克西翁為最露骨的一位。有一次伊克西翁在與眾神共進晚宴時,伊克西翁雙眼色眯眯地盯著天后茱諾,甚至還私下對茱諾說了一些下流的話。這一切都被朱庇特看在眼裡,他把一朵雲化作茱諾的模樣,想藉此來試探伊克西翁,沒想到伊克西翁卻像發了瘋似得朝著假天后撲了過去,隨後憤怒的朱庇特把伊克西翁關進了塔耳塔洛斯,把他捆綁在一個燃燒著的車輪上,以此作為對這個罪人的懲罰。
在金蘋果事件中,為了爭奪象徵「最美女神」的金蘋果和智慧女神米娜瓦一同敗給了愛神維納斯。為了報復,和米娜瓦一同聯手毀滅特洛伊。茱諾很清楚丈夫朱庇特非常寵愛他的女兒維納斯,而埃涅阿斯則是維納斯的兒子,自然特洛伊人得到了天公朱庇特的護佑,如果要徹底消滅特洛伊人一定會煞費工夫。於是,茱諾軟硬兼施,聚集了各路風神,千方百計甚至不惜利用自然的力量將埃涅阿斯率領的船隻攔截在騰起萬丈狂瀾的海面上,阻止他們登陸義大利。後來因為海神涅普頓特別寵愛特洛伊人,他把海浪撫平,把海面上的狂風和烏雲都驅散了。茱諾看到特洛伊人又再次化險為夷,不由得怒火中燒,但由於海洋是涅普頓的管轄範圍,所以天后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埃涅阿斯和他的船隊重振旗鼓。維吉爾史詩《埃涅阿斯紀》第一卷中說茱諾手下有二七十四位寧芙仙女,得伊俄珀亞(Deiopea)是其中最漂亮的一位,茱諾主動提出把她賞賜給風神埃俄羅斯(Aeolus)作他的妻子,以換來一場暴風雨襲擊英雄埃涅阿斯的艦隊。
不甘心的茱諾從未放棄對埃涅阿斯以及特洛伊人的懲罰,她絕不能讓維納斯取得最後的勝利。她召來了復仇三女神—厄里倪厄斯之一的阿勒克托,命令讓她前往拉丁姆地區 ,在特洛伊人、拉丁人和羅圖勒人之間挑起戰亂。茱諾等了許久戰爭還是遲遲沒有爆發,後來茱諾實在等得不耐煩了,她親自降臨到雅努斯神廟,舉手撞擊神廟的石柱,神廟的鐵門一下被撞開,戰爭之火便開始熊熊燃燒起來。
民間信仰
[編輯]茱諾是一位在拉丁姆、溫布里亞以及伊特魯里亞各城中都廣為流傳的女神。她作為女性神和養育神加入了羅馬人的信仰行列,每個月的前四分之一日都屬於她。
羅馬城建立幾年之後的公元前735年,人們就在埃斯奎里山上專門為她建立了一座廟宇。羅馬的婦女們會在三月初一時歡聚一堂,慶祝主婦節。關於這一天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這一天是茱諾的兒子戰神瑪爾斯的生日,也有的說這一天是羅馬人與薩賓人和解的紀念日,使人們不會忘記薩賓婦女為重建兩族人民間的友好關係而獻身的精神。
除了兩面神雅努斯外,茱諾似乎和朱庇特或其他神沒有什麼獨特的關聯。但是後來茱諾被認為是朱庇特的妹妹或是妻子。June bride(六月新娘)中的June(六月)即是由茱諾的名字轉化而來,儘管供奉她的「盧柏加利節」在7月7日。
茱諾本身也具備著月神的屬性,在這個時候茱諾被稱為「茱諾·露娜(Juno Luna)」。在羅馬城建立之前的拉丁人部落中,被崇拜的女神被稱之為「尤尼(Uni)」,是由斟酒少女的尤文圖絲(月盈)、母親兼妻子的茱諾(月圓)、藝術與智慧的米娜瓦(月缺)組成的三位一體的女神—三相女神。後來的伊特魯里亞人和早期的羅馬人用主神朱庇特替代了尤文圖絲,組成了另外一組三柱神。
相關
[編輯]天文學常引用神話人物名,因此Juno同時也是3號小行星3Juno(婚神星)的名字。
朱諾號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無人太空探測船,為新疆界計畫的第二項任務,旨在研究木星的起源、結構、大氣層與磁層,並探究木星是否擁有固態核心。於2011年8月5日發射,2016年7月4日抵達木星,展開為期20個地球月的活動後,將脫離軌道衝入木星大氣層焚毀。
參考文獻
[編輯]- 《世界經典神話大全集》(余祖政、劉佳/編著、中國華僑出版社) ISBN 978-7-5113-0746-0
- 《歐洲神話》(亞瑟·考特瑞爾/編著、希望出版社) ISBN 978-7-5379-3828-0
- 《古希臘羅馬神話鑑賞辭典》(晏立農、馬淑琴/編著、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 7-206-04846-3
- 《魔法師大全 - THE WITCH BOOK》(雷蒙德·巴克蘭/編著、重慶出版集團) ISBN 978-7-229-02260-0
- 《英雄的勝利 希臘與羅馬神話》(托尼·阿蘭/編著、知書房出版社) ISBN 986-7640-36-5
- 《羅馬文化史》(劉增泉/編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ISBN 957-11-3833-9
- 《古羅馬神話傳說》(王煥生/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ISBN 978-7-509-71478-2
- 《歐洲神話的世界》(戴維·李明/編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 978-7-108-03336-9
- ^ Larousse Desk Reference Encyclopedia, The Book People, Haydock, 1995, p. 215.
- ^ Corbishley, Mike Ancient Rome Warwick Press 1986 p.62
- ^ P. K. Buttmann Mythologus I Berlin 1828 p. 200 ff.; J. A. Hartung Die Religion der Römer II Erlangen 1836 p. 62 ; L. Preller Rômische Mythologie I.
- ^ G. Wissowa Religion und Kultus der Römer Munich 1912 pp. 181-2, drawing on W. Schulze and W. Otto in 1904 and 1905. Juno would then be a derivate noun in -ōn-, rather unusual in the feminine.
- ^ Émile Benveniste, "Expression indo-européenne de l' éternité" 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de linguistique de Paris 38, 1937, pp.103-112: the theme *yuwen- includes the root *yu- at degree 0 and the suffix -we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root *yu- is that of force as found in Vedic ắyuh vital force, āyúh genius of the vital force and also in Greek αιών and Latin aevum.
- ^ Robert E. A. Palmer Roman Religion and Roman Empire. Five Essays Philadelphia, 1974, p. 4; Marcel Renard "Le nom de Junon" in Phoibos 5 1950, 1, p. 141-143.
- ^ G. Wissowa above p. 135; G. Dumézil La relig. rom. arch. Paris 1974; It. tr. Milano 1977 p. 185-186; C. W. Atkins "Latin 'Iouiste' et le vocabulaire religieux indoeuropéen" in Mélanges Benveniste Paris, 1975, pp.527-535
- ^ Dionysius of Halicarnassus, Antiquitates Romanae, III 69, 5-6. M Renard remarks that the annual procession which took the image of the goddess (represented as a goose) from the temple of Juno Moneta on the Arx to the Capitoline temple in a lectica portantine, stopped and placed the image between the cella of Jupiter and that of Minerva and there, in the pronaos in front of the statue of Minerva, stood Iuventas's aedicula. "Aspects anciens de Janus et de Junon" in Revue belge de philologie 1953 p. 21; V. Basanoff Les dieux des romains 1942 p. 154; Livy V 54, 7.
- ^ Varro Ling. Lat. V 67 and 69 ; Cicero, Nat. Deor. II 66; Plutarch, Quaestiones Romanae, 77.
- ^ G. Dumézil ARR; V. Basanoff Les diuex des Romains
- ^ R. E. A. Palmer above, p. 3-56.
- ^ R. E. A. Palmer above, p. 39.
- ^ Kurt Latte Römishe Religionsgeshichte Munich 1960 p.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