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否決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會議廳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否決權,簡稱一票否決權,是指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各自擁有否決權,能對非程序性事項的安理會決議草案進行否決,以達至對具有強制性的安理會決議的「大國一致」。即使非程序性事項的安理會決議草案獲得大部分成員國的支持,但只要有一個常任理事國投下反對票(即行使否決權)便能使該決議草案被否決,若是常任理事國於投票時缺席或投棄權票則不視為否決。即便決議草案被否決,安理會和聯合國大會仍能以聯合國大會第377號決議等途徑進行討論;2022年4月26日,聯合國大會通過聯合國大會第76/262號決議,要求在常任理事國動用否決權之後將由聯合國大會在10天內自動召開會議對此進行檢視。

歷史背景

[編輯]

否決權是為了保障聯合國創始國——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的權益而設立。

於1944年的聯合國成立會議上,通過由美(美利堅合眾國)、中(中華民國)、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以及法(法蘭西第四共和國)五國成為常任理事國。

當時法國已戰敗,被納粹德國佔領,但其國際聯盟常任理事國地位、殖民力量和參與盟軍活動皆由自由法國代表,使法國與其餘四國享有同等地位;而且當時英國積極為法國爭取常任理事國資格,用以對抗蘇聯

1958年10月4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正式建立後取代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所有權利。

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大2758號決議通過後取代中華民國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所有權利。

1991年12月27日,俄羅斯聯邦蘇聯解體後取代蘇聯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所有權利。

授權法源

[編輯]

根據《聯合國憲章》第27條:

否決權行使次數

[編輯]

1946年至今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行使否決權次數統計[1]

歷史上大部分的否決權都是由蘇聯所行使。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到2006年,美國是行使否決權最頻繁的國家[2]

至2023年,5個常任理事國共行使277次否決權:

  1.  蘇聯 俄羅斯:127次( 蘇聯:90次; 俄羅斯:37次)
  2.  美國:85次
  3.  英國:29次
  4. 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20次( 中華民國:1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19次)
  5.  法國:16次

在聯合國成立早期,蘇聯駐聯合國代表安德烈·葛羅米柯曾多次投反對票,故此他又被稱為「否決先生」(Mr. Нет)。事實上,歷史上近半數的否決權的是由蘇聯行使的(在首10年就行使了80次)。蘇聯不斷否決接納新成員國,以報復美國拒絕接納蘇聯的衛星國

1991年蘇聯解體後,繼承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俄羅斯僅少量行使其否決權。但在進入21世紀後,俄羅斯政府多次行使否決權否決關於南奧塞提亞戰爭克里米亞危機中東(包括敘利亞)的決議草案。[3]

美國於1970年首次就羅德西亞危機行使否決權,並於1972年起單獨行使否決權,以阻止制裁以色列的議案通過。自那時起至2006年,美國成為最常行使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主要用於否決批評及譴責以色列的議案(內格羅蓬特主義)。美國曾經二十餘次否決有關中東(包括巴勒斯坦問題)的決議草案。[3]

1956年,英國曾與法國聯手否決美國要求兩國自第二次中東戰爭撤兵的議案。但是,當美國依據聯合國大會第377號決議召開緊急會議,並通過撤兵決議後,兩國便答應撤軍。英國也曾就羅德西亞獨立問題上行使否決權。英國政府在1989年之後便未再行使過否決權。

自1945年至1971年,安理會的中國席位都是由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在此期間,中華民國只在1955年12月13日行使了一次否決權,以阻止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因中華民國宣稱蒙古地區為中華民國法理領土之一部分。直至1960年,蘇聯宣稱若蒙古不獲接納成為會員國,它會阻止所有新獨立的非洲國家加入。時值拉攏非洲友邦期間,之後中華民國便不再否決此等草案。

自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接手中華民國的「中國」議席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2年第一次行使否決權。截至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使否決權共18次,並且共11次與中東相關[2]

法國不常行使其否決權。它在1976年否決承認葛摩馬約特島的主權,因當時該島居民公投是否對脫離法國管治。2003年法國威脅美國否決有關美國入侵伊拉克的1441號決議,法、美兩國因此起磨擦;而巴黎由於跟華盛頓和倫敦在此議題上交惡,站向北京與莫斯科一邊。除此在外,法國在大部分決議均與英國、美國立場相近。法國政府在1989年以後便未再行使過否決權。

批評與爭議

[編輯]

重組否決權

[編輯]

聯合國安理會內的否決權是否合適,一直引起爭議。主要的論點包括:常任理事國已經不再代表聯合國內最穩定和負責任的成員國,而且否決權拖慢重要的決策過程。

由於安理會成立至今,全世界的政治和經濟形勢已大有改變,有爭論究竟現任常任理事國是否最合適擁有否決權。另一反對現有保留否決權的論點是,它不利於迅速和平衡的政治決策。有言論質疑常任理事國可用否決權作為其盟邦的政治支援,如美國就曾多次否決譴責其盟邦以色列的議案;同理,中國和俄羅斯(蘇聯)也曾為朝鮮、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委內瑞拉等而對美國和英國祭出否決權。

支持保留否決權者相信這對於現今地緣政治仍是必須的;而且就算取消否決權,安理會仍會在全球議題上,受到「少數服從多數」的問題影響[4]

擴展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議席

[編輯]

應否增設常任理事國議席的議題引起熱烈討論,包括新常任理事國應否擁有否決權的議題。現任常任理事國樂意增設議席,但對擴展否決權抱不樂意甚至反對態度,聲稱此舉會癱瘓安理會,使其失去效用。除此之外,由印度德國巴西日本組成的「四國聯盟」反駁說現時的安理會只代表1946年的世界,而非現時的。此四國聲稱,安理會須代表更多人口,否則會失去重要性,使聯合國淪為國際聯盟般。四國聯盟已展開外交遊說,使更多國家支持他們。

但由於國家利益或歷史因素,「四國聯盟」入常被現有的常任理事國或其他成員國所反對。

  • 中國反對日本、印度成為常任理事國。
  • 美國只接受日本、印度和另一個非洲國家入常,但因巴基斯坦反對印度入常,因此美國政府不主張賦予新常任理事國否決權。
  • 俄羅斯僅支持印度入常,對其他國家態度模糊。
  • 英國、法國反對德國入常。[5]
  • 義大利等國發起的「咖啡俱樂部」一直反對擴充常任理事國的名額。

蘇聯否決權繼承問題

[編輯]

2023年9月,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出席聯合國安理會,他在會上呼籲剝奪俄羅斯的否決權,並表示烏克蘭也有權繼承蘇聯的否決權。[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Security Council - Veto List. Dag Hammarskjöld Library Research Guide. [2020-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31). 
  2. ^ 2.0 2.1 Security Council - Veto List. Dag Hammarskjöld Library Research Guide. [2020-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31). 
  3. ^ 3.0 3.1 Library, Dag Hammarskjöld. Research Guides: UN Security Council Meetings & Outcomes Tables: Vetoes. research.un.org. [2023-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3) (英語). 
  4. ^ Can the United Nations Reform. Mount Holyoke College. [2006-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06). 
  5. ^ Krishnan, Ananth. China ready to support Indian bid for UNSC. The Hindu (Chennai, India). 16 July 2011 [2017-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3). 
  6. ^ 烏克蘭也繼承蘇聯 澤倫斯基籲剝奪俄羅斯聯合國否決權. CNA. 

外部連結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 Bardo Fassbender, UN Security Council Reform and the Right of Veto: A Co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The Hague / London / Boston, 1998. ISBN 90-411-0592-1.
  • Bardo Fassbender, 'Pressure for Security Council Reform', in: David M. Malone (ed.),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From the Cold War to the 21st Century,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Boulder, Colorado, and London, 2004, pp. 341–355.
  • Bardo Fassbender, 'The Security Council: Progress is Possible but Unlikely', in: Antonio Cassese (ed.), Realizing Utopia: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 52–60.
  • Lowe, Alan Vaughan; Lowe, Vaughan; Roberts, Adam; Welsh, Jennifer; Zaum, Dominik.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and War: The Evolution of Thought and Practice Since 1945. OUP Oxford. 2008-06-05 [2020-07-24]. ISBN 978-0-19-95334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9) (英語). 
  • David Malone (ed),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From the Cold War to the 21st Century, Lynne Rienner, Boulder, Colorado, 2004. ISBN 1-58826-240-5 (paperback).

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