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美國陸軍第1裝甲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美國陸軍第1裝甲師
第1裝甲師臂章
存在時期1940年7月15日-1946年4月
1951年2月-現在
國家或地區 美國
部門美國陸軍
種類裝甲師
功能擔任突破、縱深攻擊和追擊任務;還可作為軍的預備隊,利用其快速機動性和強大裝甲突擊力,對楔入防禦之敵實施反突擊。
規模全師編制總人數約17000人。
駐軍/總部德克薩斯州布利斯堡
別稱老勇士
裝備在滿編情況下,第1裝甲師有M1A1/A2主戰坦克348輛,M2步兵戰車216輛,M3騎兵戰車100輛,全履帶裝甲運兵車308輛,履帶式指揮所運載車167輛,AH-64武裝直升機36架,AH-1武裝直升機8架,UH-60A通用直升機24架,UH-1通用直升機6架,OH-58D偵察直升機44架,EH-60電子戰直升機3架,「標槍」反坦克飛彈發射裝置144部,155毫米自行榴彈炮72門,90毫米M67無後座力炮24門,107毫米迫擊炮66門,「復仇者」防空飛彈系統36部,改進型M167「火神」高炮24門,各型無線電台5281部,各種夜視設備4983部等。
參與戰役
指揮官
現任指揮官 西恩·伯奈比英語Sean Bernabe少將
標識
一式佩章
二式佩章

美國陸軍第1裝甲師(英語:U.S.Army 1st Armored Division),綽號「老勇士」(Old Ironsides),隸屬於美國陸軍第3軍

第1裝甲師適合擔任突破、縱深攻擊和追擊任務。進攻的縱深可達60千米以上,可一次殲滅敵一個裝甲或機步團。防禦戰役中,第1裝甲師可在軍的編成內防守正面30-60千米、縱深50-70千米的防禦地帶,抗擊一個集團軍的進攻。還可作為軍的預備隊,利用其快速機動性和強大裝甲突擊力,對楔入防禦之敵實施反突擊。

重型裝備數量多,體積大,無法進行大規模空運,缺乏整體的快速戰略機動能力。該師的主戰坦克、戰鬥車輛在密集叢林山區和水網地形上的作戰能力有限,不適宜城市化地形作戰。戰鬥時損耗巨大,後勤保障不足。第1裝甲師全速突擊時,每日消耗燃料60萬加侖,至少需用120車次運輸保障,需要另外得到空軍的運輸支援

戰鬥序列

[編輯]
第1裝甲師戰鬥序列

在駐地移至德克薩斯州布里斯堡後,第1裝甲師就按照新的模塊化編制進行了重組。重組後,可以進行部署的最小機動單位由師變成了。該師下轄3個旅級戰鬥隊(BCT),1個戰鬥航空旅(CAB),1個師屬炮兵旅和1個支持旅。[1]

2015年春季後,第3旅級戰鬥隊在從阿富汗歸來後即退出現役,其下屬機動單位被分給剩餘的三個旅級戰鬥隊。第4旅級戰鬥隊則被改名為第3旅級戰鬥隊。[2]

第1裝甲師下轄以下單位:

  • 師部和師部營
  • 第1裝甲旅級戰鬥隊[3]
    • 旅部和旅部連
    • 第1騎兵(偵察)團 第6營
    • 第37裝甲團 第2營
    • 第70裝甲團 第4營
    • 第36步兵團 第1營
    • 第3野戰炮兵團 第2營
    • 第16旅工兵營
    • 第501旅支援營
  • 第2裝甲旅級戰鬥隊[4][5]
    • 旅部和旅部連
    • 第1騎兵(偵察)團 第1營
    • 第35裝甲團 第1營
    • 第37裝甲團 第1營
    • 第6步兵團 第1營
    • 第27野戰炮兵團 第4營
    • 第40旅工兵營
    • 第47旅支援營
  • 第3裝甲旅級戰鬥隊[6]
    • 旅部和旅部連
    • 第13騎兵(偵察)團 第2營
    • 第67裝甲團 第1營
    • 第77裝甲團 第1營
    • 第6步兵團 第4營
    • 第1野戰炮兵團 第4營[2]
    • 第2旅工兵營(2015年6月,改編自BSTB)
    • 第123旅支援營
  • 第1裝甲師師屬炮兵(前第212火力旅)[7][8]
    • 指揮部和指揮部連
  • 第1裝甲師戰鬥航空旅「鐵鷹」
    • 旅部和旅部連
    • 第6騎兵團 第3營(重型攻擊-偵察營)[9][10]
    • 第501航空團 第1攻擊營
    • 第501航空團 第2通用航空營
    • 第501航空團 第3突擊營
    • 第127航空支援營
  • 第1裝甲師支援旅[11]
    • 旅部和旅部連
    • 第15特種作戰營
    • 第142戰鬥支援營

2018年9月,美國陸軍宣布將於2019年春季開始將第1裝甲師的第1斯特賴克旅級戰鬥隊改編成1個裝甲旅級戰鬥隊,使該師成為一支全裝甲部隊。

另見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The Fires Battalions remain integral to the BCTs; division artillery (DIVARTY) is responsible for training and readiness for the artillery battalions. ("DIVARTY back in Army 『Iron Steel』 Brigade comes to Bliss, 212th FB bids farewell" Fort Bliss Bug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 ^ 2.0 2.1 Fort Bliss Bugle, 14 Aug 2014. fortblissbugle.com. [2014-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7).  4-1 ABCT reflags to 3-1 BC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date=2015-04-22
  3. ^ Special Unit Designations.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2010-04-21 [201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6月9日). 
  4.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SUD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5. ^ Fort Bliss Bugle. fortblissbugle.com. [2014-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2). 
  6. ^ 4th Brigade Combat Team webpage. U.S. Army. [2013-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9). 
  7. ^ As 212th Fires Brigade re-flags, DIVARTYs begin a comeback. Army Times. [2014-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7). 
  8. ^ Division Artillery returns to the Army. DVIDS. [2014-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9. ^ First Apache squadron to carry drones reflags as 'Heavy Cav'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date=2015-03-28
  10. ^ 3rd Squadron, 6th Cavalry, in Iraq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date=2016-03-18
  11. ^ Sustainment Brigade Changes Name, Gets Ready to Deploy to Afghanistan. military.com. 2015-05-12 [2015-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4). 

參考文獻

[編輯]
  1. 陳冰. 世界野战军全传. 北京: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鳳凰出版社. 2011年1月: 15頁. ISBN 978-7-5506-0086-7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