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約翰·馬敬能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約翰·拉姆齊·馬敬能
John Ramsay Mackinnon
性別
出生 (1947-01-22) 1947年1月22日77歲)[1]
 英國西約克郡里茲[2]
國籍 英國
別名老馬、馬大爺
語言英語漢語[3]法語馬來語/印度尼西亞語[1]
基礎:葡萄牙語泰語越南語[1]
教育程度動物行為學博士
母校牛津大學
職業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專家、鳥類學家
知名作品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頭銜肯特大學杜勒爾保護與生態研究所英語Durrell Institute of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名譽教授

約翰·拉姆齊·馬敬能(英語:John Ramsay Mackinnon,1947年1月22日)是英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專家、鳥類學家[4],為牛津大學動物行為學博士肯特大學杜勒爾保護與生態研究所英語Durrell Institute of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名譽教授[5][6]。最初馬敬能在非洲考察,1968年後來到亞洲進行猩猩的研究,隨後參與了東南亞南亞多地的生態保護工作,參與了印度尼西亞印度不丹越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保護區系統的設計[6]。1986年,馬敬能初次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大熊貓的保護工作,並在之後的時間裡一直在中國推進、宣傳環境保護。編著有《尋找紅毛猿》(In Search of the Red Ape)、《婆羅洲、蘇門答臘、爪哇和峇里島鳥類指南》(A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Borneo, Sumatra, Java, and Bali)、《中國鳥類野外手冊》等超過30本書籍[7],發表過100多篇學術論文[8],並協助製作過多部紀錄片[4]。他很受中國大陸觀鳥者敬仰,並有有著「老馬」、「馬大爺」的暱稱。

馬敬能曾擔任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度尼西亞代表、東協生物多樣性中心英語ASEAN Centre for Biodiversity共同主任,並且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多個委員會中任職[6],在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歐盟等諸多機構和組織中參與工作[9][8],在亞洲諸多國家中擔任自然保護的顧問[10]。還協助了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等多個處地點提名為世界遺產[6]

1993年,馬敬能與同事在越南和寮國的邊境發現了劍角牛[11],被稱為「20世紀最激動人心的動物學發現之一」[12][9];此外還發現了越南大麂[13]長山麂英語Truong Son muntjac[14]

在多年的考察研究過程中,馬敬能曾多次患瘧疾黃熱病等,亦數次感染寄生蟲[3]

經歷

[編輯]

早年經歷

[編輯]

1947年,馬敬能出生在里茲的一個醫生家庭[2]。馬敬能自小時候起就喜愛觀鳥[10]。由於太過調皮,他被父母送往北約克郡斯卡波羅的一所寄宿制布拉姆科特學校英語Bramcote School,並在那裡愛上了大自然地質學[2]。隨後馬敬能去往溫徹斯特溫徹斯特公學[1],但卻由於約克口音受到排擠,於是更加訴諸自然,最終成為了學校自然歷史學會的秘書學生會的主席[2]。1965年[15],馬敬能就讀高中時,便在舅舅的推薦下同珍·古道爾博士前去非洲的貢貝溪國家公園考察研究黑猩猩昆蟲[10][11],並擔任胡戈·范拉維克英語Hugo van Lawick的攝影助理[3];在那裡,他認定了自己未來將從事的事業[2]

19歲時,馬敬能考入牛津大學動物學專業,並且受到了理查·道金斯的影響[2],獲得了文學士榮譽學位碩士學位[1]。後來他師從尼可拉斯·廷伯根[10];1968—1971年間,前往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研究猩猩[10],由尼可拉斯·廷伯根和德斯蒙德·莫利斯共同指導[16],完成其博士學位論文,並獲得了獎學金[2]

東南亞研究

[編輯]

隨後馬敬能又前往亞洲進行研究,並且在印度尼西亞娶了一個來自達蘭郡的女孩,曾被《北方回聲報》稱為「人猿泰山得到了他的簡(Tarzan gets his Jane)」[2]

1972年,馬敬能與大衛·艾登堡的團隊一同前往蘇拉威西島,協助完成了一部紀錄片的拍攝;期間他在文納-格倫基金會英語Axel Wenner-Gren的資助下繼續研究猩猩,並且分別在1974年和1978年出版了《尋找紅毛猿》和《我們體內的猿》(The Ape Within Us),也是此時將其重心轉向了生態環境保護[7]。在考察研究過程中,馬敬能曾遭到一隻野豬的襲擊,導致失去了一根拇指[3];大兒子也多處受傷,兩臂骨折,馬敬能認為自己無法給與孩子足夠的保護,於是將他們送往了寄宿學校,而他的妻子也從此與他逐漸疏遠[2]

結緣中國

[編輯]

阿加(Agar)在《註記:皇家學會科學史雜誌英語Notes and Records: the Royal Societ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稱,1972年,前議員馬爾科姆·麥唐納就曾通過英國外交部皇家學會施壓,要求讓兩位博物學家即約翰·馬敬能及其妻子前去研究野生大熊貓,但未獲成功[17]。1987年,馬敬能應世界自然基金會的邀請,第一次來到中國,前往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參與大熊貓的保護工作。隨後的4年間,馬敬能在研究大熊貓之餘,依然喜歡觀鳥,並且看到了自己最喜愛的中國鳥種——紅腹角雉[10]。1989年六四事件期間,世界自然基金會曾命令馬敬能離開中國,但他拒絕了,並稱「我來這裡是為了動物,而非政治」[2]

之後,馬敬能在西雙版納鄱陽湖廣西海南香港長期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4],還參與了考察中國生物多樣性狀況的工作,曾考察超過1000個生態環境,並選擇了其中四十多個,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建立自然保護區[3],並且曾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未來15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議;期間同時積累了大量中國大陸鳥類的基礎數據。[10]

2016年10月,馬敬能受聘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顧問[11]

2019年底,馬敬能返回英國過聖誕節,而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他無法立刻返回中國,期間表示很想念中國,因為「我的太太是中國人,她的家人都在中國,而且我的許多文件,還有電腦、相機都留在了中國。在英國我只是個傻老頭,沒人知道我是誰。不,不是指名譽,而是付出努力去做有用的事情,或者做那些人們理解並且感激的事情,對我來說很重要。」[10]而在英國期間,他也在持續進行環境保護工作,例如避免坎特伯里附近的查克爾森林與老公園英語Chequer's Wood and Old Park被出售開發[7]

編修《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編輯]

最初來到中國時,由於當時中國尚無圖文並茂的鳥類圖鑑,馬敬能只得根據文字版的物種檢索表鑑定觀察到的鳥類[10]。1998年,馬敬能通過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婆羅洲、蘇門答臘、爪哇和峇里島鳥類指南》;而出版社則詢問他是否能編著一本中國鳥類的野外手冊,並且得到了世界銀行的捐贈[2]。2000年,馬敬能在中國國內鳥類學家的幫助下,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何芬奇合作出版了《中國鳥類野外手冊[10];翻譯由他的第二任妻子協助完成[7][2],而曾經與其合作過的凱倫·菲利普斯為該書提供了插圖[7]。最初此書反響不大[2];後來,中國大陸觀鳥人數明顯上升,《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幾乎人手一本[10]

2018年左右,馬敬能開始籌備修訂《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並通過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介紹,與商務印書館達成了修訂版的出版協議[10]。隨後在2022年1月,《中國鳥類野外手冊(馬敬能新編版)》正式出版[10]

逸聞

[編輯]

約翰·馬敬能是英國第一位工黨首相拉姆齊·麥唐納的外孫[11][3],父母均是蘇格蘭人,且都是醫生,有四個姐姐[2]

馬敬能在日常生活中平易近人,能模仿鳥類的鳴叫和肢體動作。[9]

觀點

[編輯]

馬敬能通過講座和製作視頻的方式宣傳鳥類之美和自然保護,他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參與到觀鳥活動中來,關注自然,愛護自然[18][7]。他曾說過:「鳥兒是天上的使者,將生命的種子交付大地」[4],並將觀鳥視作一種科研手段[3]

馬敬能表示,雖然他很喜歡鳥類攝影,但仍認為參考書使用照片存在一定問題,並且更傾向於使用插圖,因為「你可以在一幅優秀的插圖中塞進去很多東西,但照片就需要好幾張才能展現所有特徵。」[7]

馬敬能認為近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於工業發展、城市化推進和消費文化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鳥類棲息地和鳥類數量,不過也肯定了自然保護區公園的增加。此外他認為政府的綠化政策並不聰明,包括三北防護林,是「錯誤的樹種在錯誤的地方」。[7]

馬敬能稱自己傾向於是社會主義者,並不喜歡不公平[2]

評價

[編輯]

在中國大陸,馬敬能被諸多觀鳥愛好者所敬仰,有著「老馬」、「馬大爺」的暱稱[10],其《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也被視為「觀鳥必備寶典」[10]

職位

[編輯]
  • 1977—197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項目領頭人[1]
  • 1979—1982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項目專家[1]
  • 1983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項目負責人[1]
  • 1983—1984年,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駐印度尼西亞代表[1]
  • 1984—1986年,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駐印度尼西亞顧問[1]
  • 1986-1992年,世界自然基金會駐印度尼西亞高級環保顧問[1]
  • 1992—,亞洲環保局(Asian Bureau for Conservatoin)董事[1]

榮譽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Polunin, Nicholas; Curme, Lynn M. World Who is Who and Does What in Environment &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1995-01, 22 (4): 197-198 [2024-08-05]. ISSN 1469-4387. doi:10.1017/S037689290003493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6) (英語).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Bird, Thomas. Climate change a bigger concern than terrorism: conservationis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9-06-20 [2024-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6) (英語).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田川(主持人). 寻访约翰·马敬能:跟着野外“大神”去观鸟 (網際網路媒體). 鳳凰網. 2022-05-01 [2024-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3). 
  4. ^ 4.0 4.1 4.2 4.3 可爱的老人——倡导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约翰马敬能博士.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 2017-02-06 [2024-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3). 
  5. ^ 馬敬能, 約翰; 盧和芬. 前言编著者.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马敬能新编版:上下册 Guide to the birds of China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馬敬能新編版:上下冊]. 由李一凡翻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22. ISBN 978-7-100-20288-6. 
  6. ^ 6.0 6.1 6.2 6.3 Oxford Bibliographies. Oxford Bibliographies. [2024-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3) (英語).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Bird, Thomas. 22 years later, Chinese 'bird bible' gets a reboot. The China Project. 2022-02-14 [2024-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3) (美國英語). 
  8. ^ 8.0 8.1 生物多样性 关乎千万家. 世界環境雜誌社. 2008-06-03 [2024-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3). 
  9. ^ 9.0 9.1 9.2 约翰·马敬能:鸟类的天使 | 国际环境英雄传(第19集).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 2022-02-06 [2024-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3).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胡運彪. 马敬能:飞鸟是天上的使者——一位英国学者的中国情结.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06-30 [2024-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3). 
  11. ^ 11.0 11.1 11.2 11.3 马敬能博士.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 2018-07-09 [2024-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6). 
  12. ^ Saola - Facts. 世界自然基金會. [2024-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5) (英語). 
  13. ^ Schaller, George B.; Vrba, Elisabeth S. Description of the Giant Muntjac (Megamuntiacus vuquangensis) in Laos. Journal of Mammalogy. 1996-08, 77 (3) [2024-08-04]. ISSN 0022-2372. doi:10.2307/138267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6) (英語). 
  14. ^ Giao, P. M.; Tuoc, D.; Dung, V. V.; Wikramanayake, E. D.; Amato, G.; Arctander, P.; MacKinnon, J. R. Description of Muntiacus truongsonensis , a new species of muntjac (Artiodactyla: Muntiacidae) from Central Vietnam, and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Animal Conservation. 1998-02, 1 (1) [2024-08-04]. ISSN 1367-9430. doi:10.1111/j.1469-1795.1998.tb00227.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8) (英語). 
  15. ^ 15.0 15.1 Gallagher, Sean. Featured Expert: John MacKinnon. 普利茲中心英語Pulitzer Center. 2010-10-05 [2024-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8) (英語). 
  16. ^ Mackinnon, John. The behaviour and ecology of wild orang-utans (Pongo pygmaeus). Animal Behaviour. 1974-02-01, 22 (1). ISSN 0003-3472. doi:10.1016/S0003-3472(74)80054-0 (英語). 
  17. ^ Agar, Jon. ‘It's springtime for science’: renewing China–UK scientific relations in the 1970s. 註記:皇家學會科學史雜誌英語Notes and Records: the Royal Societ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2013-03-20, 67 (1) [2024-08-04]. ISSN 0035-9149. PMC 3645197可免費查閱. PMID 24686564. doi:10.1098/rsnr.2012.005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2) (英語). 
  18. ^ 大家谈⑥:独家对话鸟类学家约翰马敬能:通过观鸟给青少年种下绿色种子. 四川在線. 2023-08-24 [2024-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3). 
  19. ^ 马敬能博士和尼格尔·希克斯. 安德魯·納伯格聯合國際有限公司. [2024-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