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經常收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家經常帳戶收支狀況(1980-2009總平均)

經常收支(即「經常項目」),又稱經常帳[1],和資本與金融收支相對,指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實際資源在國際間的貿易而產生的資金流動,包括貨物、服務、所得和經常轉移四項內容。這一部分被看成是一種更加合理的資金流動。

國際收支中的經常帳戶是指貿易收支的總和(商品和服務的出口減去進口),加上生產要素所得(例如利息和股利),然後加上轉移支付(例如外國援助)。經常項目順差(盈餘)增加了一個國家相應金額的外國資本淨額;經常項目逆差(赤字)則恰好相反。

貿易收支是經常帳戶下典型的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說貿易狀況的變化是經常帳戶的主要影響因素。然而,對於那些少數的擁有大量海外資產和負債的國家,生產要素支付淨額可能作用顯著。

經常收支,資本收支,金融收支以及官方儲備的變化一起,總和為零構成收支的定義。這個總和被稱為國際收支。通常來說,官方儲備的變化非常小。

經常收支的構成

[編輯]
  1. 進出口貿易差額
    1. 商品(以FOB計價):一般的商品貿易
    2. 服務:服務貿易
    3. 資產所得(利息股利
    4. 經常轉移:捐贈,無償援助等
  2. 外國投資淨所得
  3. 國外匯款淨額
  4. 還本付息淨額

降低經常收支逆差的方法

[編輯]

如果採取行動對付巨額經常收支逆差,較為明顯的措施包括:

  • 鼓勵匯率貶值(例如通過降低利息率或者某種形式的貨幣干涉)
  • 促進新的出口行業
  • 進口管制,配額或者關稅(儘管這種方法帶來的進口減少可能被由於本國貨幣升值導致的出口減少抵消掉,從而導致總的效果經常帳戶餘額很少或者沒有變化)
  • 開支變化—採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降低總需求(aggregate demand),從而降低對進口的需求。

比較不顯而易見但很卓有成效的減少逆差的辦法包括提升國內儲蓄(或者降低國內借貸,包括降低國家政府的借貸)。

值得注意的是經常收支逆差並非總是壞事。Pitchford的論文中提到,如果經常收支逆差是由私有部門所造成的,那就大可不必擔憂。一些人認為這個理論對澳大利亞經濟而言是適用的,因為澳大利亞經常收支一直長期處於逆差,但該國卻保持了14年的經濟成長(1991到2005)。另外一些人則辯論說澳大利亞不斷增加的大量外債可能會對該國造成困擾,尤其在利率上升的時候。

國際收支的相互關係

[編輯]

除開官方儲備不計,經常收支就是資本收支和金融收支總和的鏡中像。

也許有人要問:是經常帳戶主導了資本金融收支,還是資本和金融收支主導了經常收支?傳統的解釋是經常收支是主要原因因素,而資本和金融收支只是單純地反映出對逆差的融資或者對順差產生的資本的投資。然而,最近以來一些觀察家提議說在某些案例中相反的因果關係可能更重要。尤其是,美國經常收支逆差是由國際投資者對美國資產的購買所造成的這一觀點被極具爭議地提出。但是主流觀點仍然毫無疑問地認為經常收支時主導因素,金融收支正方主要反映了美國經常收支逆差融資的需求。

參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