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山鎮 (蒼南縣)
礬山鎮 | |
---|---|
鎮 | |
坐標:27°20′43″N 120°24′09″E / 27.34516°N 120.40257°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上級行政區 | 蒼南縣 |
村級區劃單位數 |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行政區劃代碼 | 33 03 27 116 |
電話區號 | +86 |
礬山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下轄的一個鎮[1]。素有「世界礬都」之稱,占世界60%、中國70%。距今已有600多年采煉明礬工藝的「溫州礬礦」活「遺址」,2007年4月被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部份村落通用語言為閩南語。
歷史
[編輯]600多年前,這裡還是人煙荒蕪之地。傳說四川難民秦福帶著妻兒在雞籠山一石洞下避雨,一家人搬來幾塊石頭,堆灶做飯。幾天以後,他們驚奇地發現,原來搭灶燒火的石塊被雨水淋透後風化成了沙礫,而且還夾雜著許多透明小珠子,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秦福放幾粒到嘴裡嘗嘗,味道酸澀,順手扔到身邊的濁水窪地,小珠子溶化了,濁水卻澄清了。秦福的兒子中暑肚痛,喝下一碗小珠子溶化的清水竟然就好了。秦福認定它是一種仙丹妙藥,取名「清水珠」。從此,秦福常常來這裡燒制「清水珠」,拿去給人澄清濁水或解暑。消息傳開,村人紛紛效仿,明礬寶藏就這樣被人發現了。據明弘治《溫州府志》記載:礬,平陽赤山(今蒼南礬山)有之,素無人采,近民得其法,取石細搗提煉而成,清者為明礬,濁者為白礬。這是有關礬礦開採、生產最早的文字記載。
基本概況
[編輯]礬山鎮位於浙江省蒼南縣東南部山區盆地,平均海拔280米,境內因盛產明礬而得名,素有「世界礬都」之稱,是浙南最悠久的礦山集鎮。是溫州市一星級文明城鎮、市級衛生城鎮和雙擁模範鎮,是蒼南縣的經濟文化強鎮之一。2011年4月,撤銷南宋鎮、昌禪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併入礬山鎮。調整後,礬山鎮轄11個居民區、3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新華街。
行政區劃
[編輯]礬山鎮下轄以下村級行政區劃單位[2]:
南下社區、內街社區、南垟社區、新街社區、大埔頭社區、龍舌頭社區、王家洞社區、水尾社區、福德灣社區、南下村、古路下村、頂村、楊子山村、埔坪村、甘岐村、拱橋內村、內山村、宜礬村、中岙村、三條溪村、高豐村、三合新村、昌禪村、嘉祥村和鶴頂山茶場。
自然資料
[編輯]礬山鎮物產豐盈,資源富饒,除了有儲量世界首位的明礬石資源外,還有硫磺礦、高嶺土、銀灰岩、石墨等礦產以及品類繁多的農副產品、經濟作物、海產物品。
交通
[編輯]礬山交通便利,78省道線貫穿全境,距溫州機場和104國道線分別為100km和27km,距省對台貿易港霞關港30公里,距中墩碼頭、福建省福鼎市前歧姚家嶼碼頭各10公里。是蒼南縣南港片區的交通樞紐和「咽喉」之地,是馬站、赤溪、南宋及前歧等地周邊地區的商品集散地和交通匯集點。
福德灣村
[編輯]福德灣村是歷史上因采礬、煉礬而生、而盛的村落。它是浙江省工業遺產的代表之一。該工業遺址位於福德灣村這一傳統風土聚落中,六百多年的明礬采煉不但在村內遺留下了礬礦遺址這一較完整的上世紀50年代采煉生產、生活系統,也遺留下了大量遍布該村各角落的礦硐(採空區)、街巷、石抬階、古樹、古井及特色工業村落民居,使該村逐步形成了當前從山上至山下依次為礦硐(採礦區)→居住區→煉礬區的基本布局。
早在2014年,福德灣被評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和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6年被評為浙江省不可移動文物優秀保護案例。其從山上往山下平地的發展歷程,在城鎮發展史中屬於特例。2016年 9月1日,福德灣礦工村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16年度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評審委員會的獲獎評語是:「福德灣礦工村的復興項目以其一系列具有綜合性和文化敏感性的保護和再利用工程值得讚揚。在當地村民、非政府組織(申遺促進會)和政府機構的共同努力下,大部分傳統民居依據遺產保護原則得以成功保存,而像風化池這類廢棄的工業設施則作為公用或觀光設施得以恢復。通過持續不斷的維護管理和社區參與,這一項目為中國其他處於現代化的關鍵階段,但又具有遺產保護價值的工業社區樹立了典範」。[3]
參考資料
[編輯]- ^ 2023年苍南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2023年矾山镇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潘玥. 福德湾矿工村获UNESCO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2016-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