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剌鱗鵝膏菌
白剌鱗鵝膏菌 | |
---|---|
rare (Red Data List)
| |
科學分類 | |
界: | 真菌界 Fungi |
門: |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
綱: | 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
目: | 傘菌目 Agaricales |
科: | 鵝膏菌科 Amanitaceae |
屬: | 鵝膏菌屬 Amanita |
種: | 白剌鱗鵝膏菌 A. echinocephala
|
二名法 | |
Amanita echinocephala | |
異名 | |
白剌鱗鵝膏菌 | |
---|---|
真菌形態特徵 | |
子實層上有菌褶 | |
蕈傘為凸面 或平坦 | |
子實層自由下垂 | |
環狀蕈柄 | |
孢印白色 | |
不建議食用 |
白剌鱗鵝膏菌(學名:Amanita echinocephala)是一種擔子菌門真菌,隸屬於鵝膏菌屬。這種真菌是一種體形較大,顏色為白色或象牙色的蘑菇,其特徵為刺狀或疣狀的菌蓋。這種真菌主要在白堊質土壤上的山毛櫸下生長,並且早於大多數南英格蘭蘑菇出現。這種真菌經常以單獨或一小群的形式出現,因此獲得「孤獨的鵝膏菌」(The Solitary Amanita)或「孤獨的歐洲鵝膏菌」(European Solitary Lepidella)。這種真菌非常耐旱。孤立鵝膏菌(Amanita solitaria)是這種真菌的異名。
分類
[編輯]白剌鱗鵝膏菌最早是由義大利真菌學家卡羅·維塔迪尼(Carlo Vittadini)於1835年描述的,其學名為白剌鱗傘菌(Agaricus echinocephalus)。後來,法國真菌學家呂西安·克萊(Lucien Quélet)將其學名改為現名。這種真菌的學名中的「echinocephala」 源自古希臘文「echino-」和「kephale」。「echino-」的意思是「刺蝟」,而「kephale」的意思則是「頭」。[1][2]而讓·巴蒂斯特·弗朗索瓦·皮埃爾·比利亞爾(Jean Baptiste François Pierre Bulliard)和埃利亞斯·馬格努斯·弗里斯則將其命名為孤立鵝膏菌。[3]
描述
[編輯]白剌鱗鵝膏菌的菌蓋直徑能達15厘米(6英寸),顏色為白色、象牙色或銀灰色。其菌蓋呈凸面狀,並且滿佈錐體疣,且其數量會隨著接近邊緣而減少。[4]這些疣是早期覆蓋著這種真菌的菌傘膜的殘餘物。年輕的白剌鱗鵝膏菌顏色較深,且有時候形狀猶如一個兩層麵包,並且有一個凸起的環形底部。[5]其菌柄長8–16厘米(3–6英寸),2–3厘米(0.8–1.2英寸)厚,並且在其底座上有幾個菌環。這種真菌能夠深深紮根,通常在地表下橫向生長。其菌環很薄,並且非常脆弱,並且經常連接著菌柄。其菌褶呈奶油色,但有時候有著淡淡的綠色[6],大部份菌褶是自由下垂的。其菌肉呈白色,並且有著難聞的氣味。[7]
類似物種
[編輯]因為有著相同的生境,所以松果鵝膏菌和白鱗粗柄鵝膏菌在過去一直被誤以為是白剌鱗鵝膏菌。
- 松果鵝膏菌與白剌鱗鵝膏菌的生境相同,並且不時在同一時間出現。松果鵝膏菌是一種更堅固的蘑菇,其菌蓋寬大厚實,但呈扁平狀。其菌蓋寬邊緣也有著一些菌傘膜殘餘物,並且擁有很多菌環。[7]
- 白鱗粗柄鵝膏菌的菌蓋上有著圓錐形的疣,並且在菌環下有著下彎的菌褶。[6]
分佈及生境
[編輯]白剌鱗鵝膏菌主要分佈在歐洲、西亞和北美。這種真菌主要在夏季至初秋期間在闊葉林和針葉林中出現,並且會在輕盈乾燥的石灰質土壤上或硬木上生長。[8]這種真菌經常生長於山毛櫸、椴樹和松柏下,並且是很耐旱的,因此能夠抵禦西亞和北美西部的乾旱氣候。[9]
可食性
[編輯]部份食評家認為白剌鱗鵝膏菌是可供食用的,但是為了避免誤吃外觀相似的其他有毒鵝膏菌屬真菌,所以大部份食評家均不建議食用的這種真菌。另外,這種真菌也是罕見的,並且是受保護的,因此不應食用。近來,有研究顯示這種真菌能夠生物累積銀,但是銀是不會對人的身體產生毒性的,因此這種真菌仍然是無毒的。[10]
參考文獻
[編輯]- ^ Liddell, Henry George and Robert Scot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Abridged Edition). United Kingd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ISBN 0-19-910207-4.
- ^ Seymour, Jacqueline. Mushrooms & Toadstools in colour. Crows Nest, NSW: Stafford Pemberton Publishing. 1978: 36. ISBN 0-904681-43-2.
- ^ Rogers Mushrooms - Amanita echinocephala Mushroom. [2013-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Amanita echinocephala - Leif Goodwin Photography. [2013-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30).
- ^ Amanita echinocephala, Solitary Amanita mushroom - First Nature. [2013-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9).
- ^ 6.0 6.1 Regis Courtecuisse and Bernard Duhem. Mushrooms and Toadstools of Britain and Europe. Harper Collins. (British version) 1995. ISBN 0-00-220025-2.
- ^ 7.0 7.1 Roger Phillips. Mushrooms. Pan MacMillan. 2006: 151. ISBN 0-330-44237-6.
- ^ Amanita solitaria - Amanitaceae.org - Taxonomy and Morphology of Amanita and Limacella. [2013-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5).
- ^ Borovicka, J. Notes on Amanita strobiliformis and related species of the section Lepidella.. Mykol. Sborn. 2006, 83 (2): 43–46 (捷克語).
- ^ Borovicka, J; Randa, Z; Jelínek, E; Kotrba, P; Dunn, CE; et al. Hyperaccumulation of silver by Amanita strobiliformis and related species of the section Lepidella.. Myc. Res. 2007, 111 (11): 1339–1344. PMID 18023163. doi:10.1016/j.mycres.2007.08.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