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城大道 (維也納)
環城大道(德語:Ringstraße)是環繞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內城區的一條環形道路,也是該市主要的觀光景點之一。
歷史
[編輯]環城大道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紀的城牆,用釋放英格蘭獅心王理查一世的贖金修建,1529年土耳其圍攻維也納時進行了加固,並修築了大約500米寬的壕溝。到18世紀後期,這樣的防禦工事已經過時,但是直到1848年革命才引發了根本性的改變。
1850年,Vorstädte(今天維也納的第二區到第六區)被併入維也納市,城牆成了交通的障礙。1857年,弗朗茨·約瑟夫皇帝頒布詔書《這是我的意志》(Es ist Mein Wille),下令拆除城牆,填平護城河,並規定了大道的精確尺寸,以及地理位置和新建築的功能。環城大道和規劃的建築是為了展示哈布斯堡王朝的顯赫和奧匈帝國的榮耀。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在巴黎修建的林蔭大道已經證明了:拓寬街道有效地阻止了革命者設置路障。
由於環城大道主要用於展示,為順時針單行三車道,於是在過去的壕溝以外又修建了一條平行的貨運道路Lastenstraße,至今對於市內交通仍很重要。
在帝國政府與市政當局的權限之間產生了爭議。於是創設了「城市擴展基金」,由帝國政府掌管,只有維也納市政廳由市政當局負責實施。
在隨後年代中,興建了大量公用和私人建築,貴族和富豪們都競相沿街修建豪華的府第,其中最早的有磚塊製造商Heinrich von Drasche-Wartinberg的Heinrichshof,位於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對面,1945年在維也納盟軍轟炸中被毀。
據稱弗洛伊德每天都在環城大道散步。
建築
[編輯]大部分建築興建於1870年以前。
- K.u.K. Hofoper(今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新浪漫主義
- 維也納美術學院
- 維也納司法宮,新文藝復興式
- 奧地利國會大廈,新古典式
- 維也納市政廳 佛蘭德-哥德式
- 城堡劇院
- 維也納大學,新文藝復興式
- 沃蒂夫教堂,新哥德式
- 老證券交易所
- Ringturm,現代1950年代風格
- 烏剌尼亞天文台,
- 國防部(今Regierungsgebäude),新巴洛克式
- 奧地利郵政儲蓄銀行
- 應用藝術博物館,新文藝復興式
- 帝國酒店(符騰堡宮)
- 環城大道美術館,現代式
- 謝伊·柯羅姆拉宮
- 埃弗呂西宮
唯一的宗教建築是沃蒂夫教堂,1853年弗朗茨·約瑟夫皇帝遭遇暗殺而保全性命,於是興建這座教堂感謝天主的護佑。
新霍夫堡是霍夫堡皇宮的擴建部分,今天設有民族學博物館和奧地利國立圖書館。在街道對面,是藝術史博物館和自然史博物館。英雄廣場和瑪麗亞·特蕾西亞廣場將組成「皇帝廣場」。不過,這一計劃由於資金不足而被擱置。
建築工程直到1913年國防部的完成才結束。當時,「戒指路風格」已經稍顯過時。
環狀大道上慷慨地設置了大片綠地和樹木,包括市立公園以及庫沙龍(Kursalon)、城堡公園、人民公園和市政廳公園,以及許多廣場,例如施瓦岑貝格廣場、席勒廣場、瑪麗亞·特蕾西亞廣場和英雄廣場。沿街還散布許多雕塑,包括歌德、席勒、瑪麗亞·特蕾西亞、歐根親王、卡爾大公 (奧地利-特申),奧地利第一共和國的創立者,雅典娜,約瑟夫·拉德茨基·馮·拉德茨以及小約翰·施特勞斯等等。
最大的災禍是1881年戒指劇院火災,造成300人喪生。隨後拆除改建為 Sühnhof,由弗朗茨·約瑟夫皇帝揭幕。毀於1945年轟炸,今天此處是市警察總部。
二戰中受到重創的建築物還有歌劇院、對面的建築Heinrichshof(1950年代代之以 Kärtnerhof)。烏拉尼亞天文台、國防部和國會大廈受到重創,城堡劇院坍塌。位於弗朗茨·約瑟夫凱大街著名的Metropol Hotel完全被毀,代之以納粹受害者紀念碑。
分段
[編輯]環城大道環繞維也納舊城,除了東北面(沿著多瑙運河的是弗朗茨-約瑟夫-Kai)。從弗朗茨-約瑟夫-Kai北端的Ringturm開始,環城大道分為以下幾段:
- 蘇格蘭修道院環城大道(Schottenring)
- 大學環城大道(Universitätsring)
- 卡爾·倫納環城大道(Dr.-Karl-Renner-Ring)
- 宮殿環城大道(Burgring)
- 歌劇院環城大道(Opernring)
- 克恩滕環城大道(Kärntner Ring)
- 舒伯特環城大道(Schubertring)
- 公園環城大道(Parkring)
- 史圖本環城大道(Stuben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