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貝格隕擊坑
外觀
![]() 火星軌道器雷射高度計地形圖顯示的班貝格隕擊坑,顏色表示海撥高度。 | |
行星 | 火星 |
---|---|
區域 | 阿西達里亞海區 |
坐標[錨點失效] | 39°43′N 356°54′E / 39.71°N 356.9°E |
火星方格列表 | 阿西達里亞海區 |
直徑 | 6.5 公里 |
命名 | 德國班貝格鎮 |
班貝格隕擊坑(Bamberg)是位於火星阿西達里亞海區北緯39.71度、東經356.9度的一座撞擊坑,它的直徑為55.7公里,名稱取自德國班貝格鎮,1976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正式批准接受[1]。來自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背景相機和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拍攝的圖像顯示,該隕石坑中分布有沖溝,據信火星沖溝是由最近液態水流所形成。
在下面的圖片中可以看到沖溝,根據它們的形狀、方位、地勢和位置等,以及與被認為富含水冰的特徵之間明顯的互動作用,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沖刷出沖溝的過程涉及液態水。然而,這仍是一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沖溝一被發現[2],研究人員就開始一遍又一遍地拍攝許多衝溝的圖像,以尋找可能的變化。到2006年,發現了一些變化[3]。後來,通過進一步的分析,確定這些變化可能是由乾燥顆粒流引起的,而非由流水所驅動的[4][5][6]。隨著觀察的不斷深入,在加薩隕擊坑和其他地方發現了更多的變化[7]。
隨著越來越多的重複觀察,發現了更多的變化。由於這些變化都發生在冬季和春季,專家們傾向於相信沖溝是由乾冰形成的。之前和之後的圖像都顯示,這一活動時間與季節性二氧化碳霜凍和液態水無法存在的溫度相吻合。當乾冰霜氣化時,它可以潤滑乾燥物質使其流動,特別是在陡坡上[8][9][10]。在某些年份,霜凍可能厚達1米。
-
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背景相機拍攝的班貝格隕擊坑圖像,方框顯示了在下一幅圖像中的區域。
-
HiWish計劃下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顯示的班伯格隕坑中的沖溝和大規模土石流,在接下來的兩幅圖片中沖溝部分將被放大。
-
HiWish計劃下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顯示的部分沖溝特寫。
-
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顯示的同一幅圖中的另一條沖溝特寫
另請查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 Bamberg. usgs.gov.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4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9).
- ^ Malin, M., Edgett, K. 2000. Evidence for recent groundwater seepage and surface runoff on Mars. Science 288, 2330–2335.
- ^ Malin, M., K. Edgett, L. Posiolova, S. McColley, E. Dobrea. 2006. Present-day impact cratering rate and contemporary gully activity on Mars. Science 314, 1573_1577.
- ^ Kolb, et al. 2010. Investigating gully flow emplacement mechanisms using apex slopes. Icarus 2008, 132-142.
- ^ McEwen, A. et al. 2007. A closer look at water-related geological activity on Mars. Science 317, 1706-1708.
- ^ Pelletier, J., et al. 2008. Recent bright gully deposits on Mars wet or dry flow? Geology 36, 211-214.
- ^ NASA/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NASA orbiter finds new gully channel on Mars."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22 March 2014.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4/03/140322094409.htm
- ^ 存档副本. [2021-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8).
- ^ 存档副本. [2021-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8).
- ^ 存档副本. [2021-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3).
外部連結
[編輯]- High resolution vide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Seán Doran of flyover of the gullied slopes of Bam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