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格里馬爾迪環形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格里馬爾迪環形山
月球軌道器4號拍攝的圖像
(圖中右下斑點為原始圖像中的瑕疵)
坐標5°23′S 68°22′W / 5.38°S 68.36°W / -5.38; -68.36
直徑173.49公里[1]
深度2.7公里
余經日出時67°
命名來源弗朗切斯科·馬里亞·格里馬爾迪

格里馬爾迪環形山(Grimaldi)是位於月球正面風暴洋西南部一座古老的大型撞擊盆地,形成於前酒海紀[2],其名稱取自十七世紀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弗朗切斯科·馬里亞·格里馬爾迪(1618年-1663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批准接受。

描述

[編輯]
格里馬爾迪環形山周邊地貌,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

該月坑西北部毗連里喬利環形山、北面鄰近羅爾曼隕石坑、東側為達穆瓦索隕石坑、東南坐落著希爾薩斯利隕石坑羅卡環形山位於它的西南偏南、西側則是哈特維希環形山。格里馬爾迪環形山東南分布著一組稱為"格里馬爾迪月溪"(Rimae Grimaldi)的溝系;北面為"赫維留月溝";東側坐落著風暴洋;西北,接近西側邊緣延伸著"里喬利月溪"(Rimae Riccioli);西南方橫亙著科迪勒拉山脈秋湖[3]。該環形山中心月面坐標5°23′S 68°22′W / 5.38°S 68.36°W / -5.38; -68.36, 直徑173.5公里[4],深度2.7公里[2]

由於地質齡悠久,該環形山受後期撞擊而嚴重磨損和侵蝕,其內壁上重疊著眾多不同尺寸的撞擊坑,事實上形成了一圈由山丘、山脊和山峰構成的低矮、不規則的圓環,盆地以外分布著直徑220公里的外壁殘跡,其中西側壁保存最完整、而東側壁已破碎瓦解,往東切入一道"V"形山谷;北側壁則穿插著許多通向羅爾曼隕石坑的月谷,月坑側壁高出周邊地形1840米[2],部分壁峰高度超過2公里。該坑最醒目的特徵是內部月海熔岩地表,構成一塊平坦光滑、且反照率特低的無特色表面。幽暗的地表與明亮的周邊形成強力的反差(在施羅特亮度表中的亮度等級為1°),使該月坑非常容易被找到。

在格里馬爾迪環形山中央檢測到一質量密集區(質量瘤)或高重力區,該質量瘤已被聖杯號探測器(GRAIL)精確測繪。

月球瞬變現象

[編輯]

曾觀察到格里馬爾迪環形山產生過月球瞬變現象,包括偶發的光線閃爍、彩色亮斑和朦朧霧化。通過光譜儀檢測到該區域曾有過釋氣跡象。

衛星隕石坑

[編輯]

按照慣例,最靠格里馬爾迪環形山的衛星坑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該坑中心點的旁邊。

LAC-73, LAC-74 拼接圖
格里馬爾迪 緯度 經度 直徑
A 5.4° S 71.2° W 15 公里
B 2.9° S 69.2° W 22 公里
C 2.6° S 61.5° W 10 公里
D 3.7° S 65.5° W 22 公里
E 3.7° S 64.4° W 13 公里
F 4.0° S 62.7° W 29 公里
G 7.4° S 64.9° W 13 公里
H 4.9° S 71.4° W 9 公里
J 2.9° S 70.6° W 16 公里
L 8.5° S 66.7° W 19 公里
M 8.0° S 67.0° W 18 公里
N 7.6° S 66.6° W 8 公里
P 8.0° S 68.3° W 10 公里
Q 4.8° S 64.8° W 21 公里
R 8.5° S 71.2° W 9 公里
S 6.4° S 65.0° W 11 公里
T 7.7° S 70.9° W 12 公里
X 5.8° S 72.3° W 9 公里

參考文獻

[編輯]
  1. ^ Grimald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WGPSN)
  2. ^ 2.0 2.1 2.2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3. ^ Crater Grimaldi on the LAC-74 map (PDF). [2016-05-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5-05). 
  4.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6-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