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蔚 (唐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蔚
出生9世紀
唐朝
逝世879年11月20日
唐朝太原
職業唐朝官員

李蔚(9世紀—879年11月20日[1]),一作李尉,字茂休唐朝政治人物,唐僖宗年間為宰相

生平

[編輯]

早期仕途

[編輯]

唐文宗開成五年(840年)為禮部侍郎李景讓所選,中進士[2][3]被任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從事。唐武宗會昌(840年-846年)末年,因通過書判拔萃考試,拜監察御史,轉殿中監。唐宣宗大中年間曾在將仕郎守殿中侍御史任上被任為侍御史,[4]七年(853年),以員外郎知御史台雜事,不久知制誥,轉郎中,正拜中書舍人。[5]

唐懿宗年間

[編輯]

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十月,權知禮部貢舉。六年(865年),拜禮部侍郎,累次升官轉尚書右丞。不久拜京兆尹、太常卿。[6]七年(866年)尚在京兆尹任。[7]八年(867年)十月,懿宗以中書舍人劉允章權知禮部貢舉,以時任吏部侍郎李蔚、盧匡、兵部員外郎薛崇、司勛員外郎崔殷夢考吏部宏詞選人。唐懿宗常在宮中設大宴招待大群僧人,以旃檀為二高座,賜安國寺給僧人,每逢八日就給一萬僧人賜飯。李蔚認為他過度熱衷佛教,上了一篇長疏,引狄仁傑姚元崇辛替否所言,請求懿宗改變方針。[8][9]懿宗下詔嘉獎他,但沒有遵從。九年(868年)正月,出為檢校刑部尚書、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宣武節度、汴宋亳觀察處置等使。曾兼亳州太清宮使,十年(869年)九月,傳變軍首領龐勛及其餘黨因太上老君顯靈而覆滅,李蔚上奏此事,詔李蔚謝老君並公告天下。[10][11]任內潛心學道,修建道觀。[12]十一年(870年)十一月,遷檢校吏部尚書、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兼淮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13][14]十二年(871年),在軍部廣陵建大旆。[15]任用鹽鐵小吏吳堯卿[16]任期滿受代時,百姓去宮門請求讓他留任,於是懿宗同意讓他多留任一年。[5][17][18]辟殿中侍御史柳玭為掌書記。[19]任上,他還建造了水池和亭子,命名亭子為「賞心亭」。[20]

唐僖宗年間

[編輯]

後李蔚被召回長安乾符元年(874年)四月,為吏部尚書[21]二年(875年)六月,在御史大夫、吏部尚書任上被拜為中書侍郎,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實質宰相[17][22][23][24]崔彥昭、鄭畋同列。[5]九月,由銀青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25]

李蔚在宰相任內的作為幾無記載,僅知賞識有詩名的羅隱[26]及遷河南縣令張讀為駕部郎中、知制誥。[27]乾符五年(878年)九月以門下侍郎、吏部尚書罷為檢校尚書左僕射、檢校司空、充東都留守、東畿汝都防禦使。[22]乾符六年(879年),河東節度使崔季康在兵變中被殺,繼任者李侃不為士兵所喜,八月,朝廷因李蔚曾任太原從事,在太原府有惠政,任時任特進、檢校司空、東都留守的李蔚為檢校司徒、同平章事,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東節度觀察,兼代北行營招討供軍等使。[22]閏十月,李蔚到任,但次日就病倒,兩天後即暴斃而死。[1][5][17][25]如前任竇澣、李侃一樣,他雖以重臣鎮守太原,也未能遏制當時生亂的沙陀勢力。[28]

《新唐書·陸龜蒙傳》稱李蔚、盧攜素日交好隱士陸龜蒙,拜相後召拜左拾遺,詔書才下,陸龜蒙卒。但李蔚早在乾符五年即罷相,陸龜蒙約卒於中和元年(881年),盧攜也在之前的廣明元年(880年)被罷相、自殺,此記載存疑。[29]

家族

[編輯]

李蔚出自隴西李氏姑臧房,李蔚祖父李上公官至司農卿,元和初年為陝虢觀察使。父李景素官至太子庶子。[30]

李渥,禮部侍郎;李洵[31];李涗,字殷澤。

從孫李戴。李戴子李貽業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唐書·卷178》,出自劉昫舊唐書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三
  2. ^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下
  3. ^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七
  4. ^ 杜牧《李蔚除侍御史盧潘除殿中侍御史等制》
  5. ^ 5.0 5.1 5.2 5.3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八
  6. ^ 《舊唐書》本傳有此時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書侍郎,與盧攜、鄭畋同輔政,及罷相出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事。但盧攜、鄭畋拜相在乾符年間,不取。
  7. ^ 《唐闕史》卷下《御樓前一日雨》
  8. ^ 《諫禁中飯僧疏》
  9. ^ 冊府元龜》誤作咸通十二年事,且作李蔚官職為翰林學士承旨、禮部侍郎。
  10. ^ 《答亳州太清宮使李蔚表進老君靈應詔》
  11. ^ 杜光庭《歷代崇道記》
  12. ^ 雲笈七籤》卷一百一十七《李蔚相國應夢天尊修觀驗》
  13. ^ 《舊唐書》卷一十九上
  14. ^ 《舊唐書》本傳誤作十四年事。
  15. ^ 《唐闕史》卷下《泗州風狂尼》
  16. ^ 羅隱《廣陵妖亂志》
  17. ^ 17.0 17.1 17.2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一
  18. ^ 《舊唐書》誤作乾符三年事。
  19. ^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作李蔚當時鎮襄陽,誤。當時李蔚尚在淮南任上。
  20. ^ 桂苑叢談
  21. ^ 《舊唐書》本傳作四年(877年)事。
  22. ^ 22.0 22.1 22.2 《新唐書》卷九
  23.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二
  24. ^ 《舊唐書·僖宗紀》作三月為太常卿,六月以太常卿拜相,誤。
  25. ^ 25.0 25.1 《舊唐書》卷一十九下
  26. ^ 《舊五代史》卷二十四
  27. ^ 徐彥若《唐故通議大夫尚書左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兵部尚書常山張公墓志銘並序》
  28. ^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八
  29. ^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六
  30. ^ 《新唐書》卷七十二存档副本. [2008-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0). 存档副本. [2009-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0). 
  31. ^ 《舊唐書》本傳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皆作官至福建觀察使,但李洵成年後歷任觀察使皆可考且卸任與繼任之間皆無空隙,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