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者計劃
外觀
探索者計劃是美國首個將人造衛星送入太空的成功計劃,起源是美國軍方提議在國際地球物理年之際將一顆人造衛星送入軌道。該計劃因美國海軍已有了前鋒計劃而遭到否決。而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美國為了追趕蘇聯而將軍方的計劃當做應急方案。1958年1月31日,探索者1號發射升空,成為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並發現了范艾倫輻射帶。
計劃細節
[編輯]探索者計劃被NASA接管,NASA使用這個名字進行了後來一系列機器人宇宙飛船任務。
數十年間,NASA已經發射了一系列探索者號太空飛行器,搭載了各種科學探測儀器。
NASA的探索者計劃不僅是持續時間最長的航天計劃,其太空飛行器的耐久性,優良的工程學建造也為人稱道。在90餘次任務發射中,有5個太空飛行器壽命超過10年,最長的IMP-8已在軌工作26年,迄今仍向地面反饋太陽風的準確信息。國際紫外探測器(IUE)工作了19年,為天文學收集了大量信息。ISEE 3/ICE工作了14年。
- 高能粒子探索者
探索者12,14,15和26都是S 3系列太空飛行器,即高能粒子探索者。它們都採用太陽能電池,用於探測宇宙射線,捕捉粒子,太陽風質子,磁氣圈及行星間磁場。[1]
任務歷史
[編輯]編號 | 名稱 | 發射日期 | 任務 | 結束日期 | 返回 |
---|---|---|---|---|---|
1 | 探索者1號 | 1958年1月31日 | 高能粒子研究,發現范艾倫輻射帶 | 1958年5月23日 | 1970年3月31日 |
2 | 探索者2號 | 1958年3月5日 | 未到軌道 | - | - |
3 | 探索者3號 (Gamma 1) | 1958年3月26日 | 高能粒子研究 | 1958年6月27日 | 1958年6月27日 |
4 | 探索者4號 | 1958年7月26日 | 高能粒子研究 | 1958年10月5日 | 1959年10月23日 |
5 | 探索者5號 | 1958年8月24日 | 未到軌道 | - | - |
7x | 探索者7x號 (S 1) | 1959年7月16日 | 測量地磁輻射,隨火箭自毀 | - | - |
6 | S-2 (艾布爾3號) | 1959年8月7日 | 磁氣圈研究 | 1959年10月6日 | 1961年7月1日 |
7 | S 1A | 1959年10月13日 | 高能粒子研究 | 1961年8月24日 | 在軌 |
-- | S 46 | 1960年3月23日 | 分析電磁輻射能,未達預定軌道 | - | - |
8 | S 30 | 1960年11月3日 | 測定大氣電離層成分 | 1960年12月27日 | 在軌 |
-- | S 56 | 1960年12月4日 | 大氣密度測定,未達預定軌道 | - | - |
9 | S 56A | 1961年2月16日 | 大氣密度測定 | 1964年4月9日 | 1964年4月9日 |
-- | S 45 | 1961年2月24日 | 電離層研究,未達預定軌道 | - | - |
10 | P 14 | 1961年3月25日 | 研究地球磁場 | 1961年3月27日 | 1968年6月1日 |
11 | S 15 | 1961年4月27日 | 天文伽馬射線研究 | 1961年11月17日 | 在軌 |
-- | S 45A | 1961年5月25日 | 電離層研究,未達預定軌道 | - | - |
-- | S 55 (流星衛星-A, 微隕星探索者) | 1961年6月30日 | 微流星體研究,未達預定軌道 | - | - |
12 | EPE-A (S 3, 高能粒子探索者-A) | 1961年8月16日 | 高能粒子研究 | 1961年12月6日 | 1963年9月1日 |
13 | S 55A | 1961年8月25日 | 微隕星研究 | 1961年8月28日 | 1961年8月28日 |
14 | EPE-B (高能粒子探索者-B) | 1962年10月2日 | 高能粒子研究 | 1963年8月11日 | 1966年7月1日 |
15 | EPE-C (高能粒子探索者-C) | 1962年10月27日 | 高能粒子研究 | 1963年1月30日 | 1978年1月15日 |
16 | S 55B | 1962年12月16日 | 微隕星研究 | 1963年7月22日 | 1966年11月24日 |
17 | AE-A (大氣探索者-A) | 1963年4月3日 | 大氣層研究 | 1963年7月10日 | 1966年11月24日 |
18 | IMP-A (IMP 1, 星際監視台-A) | 1963年11月27日 | 磁層研究 | 1965年5月10日 | 1965年12月30日 |
19 | AD-A (大氣密度-A) | 1963年12月19日 | 大氣密度測量 | 1981年5月10日 | 1981年5月10日 |
20 | IE-A (S 48, TOPSI, 電離層探索者-A) | 1964年8月25日 | 電離層研究 | 1965年12月29日 | 在軌 |
21 | IMP-B (IMP 2, 星際監視台-B) | 1964年10月4日 | 磁層研究 | 1965年10月13日 | 1966年1月30日 |
22 | BE-B (S 66, 信標探索者-B) | 1964年10月10日 | 電離層研究 | 1970年2月 | 在軌 |
23 | S 55C (探索者23號) | 1964年11月6日 | 微隕星研究 | 1965年11月7日 | 1983年6月29日 |
24 | AD-B (大氣密度-B) | 1964年11月21日 | 大氣密度研究 | 1968年10月18日 | 1968年10月18日 |
25 | 英瓊4號 (IE-B, 電離層探索者-B) | 1964年11月21日 | 電離層研究 | 1966年12月 | 在軌 |
26 | EPE-D (高能粒子探索者-D) | 1964年12月21日 | 高能粒子觀測 | 1967年12月27日 | 在軌 |
27 | BE-C (信標探索者-C) | 1965年4月29日 | 磁層研究 | 1973年7月20日 | 在軌 |
28 | IMP-C (IMP 3, 星際監視台-C) | 1965年5月29日 | 磁層研究 | 1967年5月12日 | 1968年7月4日 |
29 | GEOS 1 (GEOS-A) | 1965年11月6日 | 地球監測 | 1978年6月23日 | 在軌 |
30 | 索拉德8號 (SE-A) | 1965年11月19日 | 太陽輻射監視 (接替ELINT) |
1967年11月5日 | 在軌 |
31 | DME A | 1965年11月29日 | 電離層研究 | 1969年10月1日 | 在軌 |
32 | AE-B (大氣探索者-B) | 1966年5月25日 | 大氣層研究 | 1967年2月 | 1985年2月22日 |
33 | IMP-D (AIMP 1, Anchored IMP 1, 星際監視台-D) | 1966年7月1日 | 磁層研究 | 1971年9月21日[2] | 在軌 |
34 | IMP-F (IMP 4, 星際監視台-F) | 1967年5月24日 | 磁層研究 | 1969年5月3日 | 1969年5月3日 |
35 | IMP-E (AIMP-E, AIMP 2, Anchored IMP 2, 星際監視台-E) | 1967年7月19日 | 磁層研究 | 1973年6月24日 | ? |
36 | GEOS 2 (GEOS-B) | 1968年1月11日 | 地球觀測 | 1982年7月1日 | 在軌 |
37 | 索拉德9號 (SE B) | 1968年3月5日 | 太陽輻射觀測 (接替ELINT) |
1974年4月30日 | 1990年11月16日 |
38 | RAE-A (RAE 1, 射電天文探索者-A) | 1968年7月4日 | 射電天文觀測 | ? | 在軌 |
39 | AD-年1月(大氣密度-C) | 1968年8月8日 | 大氣密度測定 | 1971年6月23日 | 1981年6月22日 |
40 | 英瓊5號 (Injun C, IE-C, 電離層探索者-C) | 1968年8月8日 | 磁層研究 | 1971年6月 | 在軌 |
41 | IMP-G (IMP 5, 星際監視台-G) | 1969年6月21日 | 磁層研究 | 1972年12月23日 | 1972年12月23日 |
42 | SAS-A (小型天文衛星-A, SAS 1) | 1970年12月12日 | X射線天文觀測 | 1975年1月4日 | 1979年4月5日 |
43 | IMP-H (IMP 6, 星際監視台-H) | 1971年3月13日 | 磁層研究 | 1974年10月2日 | 1974年10月2日 |
44 | 索拉德10號 (SE-C, SOLRAD-C) | 1971年7月8日 | 太陽輻射監測 (接替ELINT) |
1973年6月30日 | 1979年12月15日 |
45 | SSS-A (S-Cubed A) | 1971年11月15日 | 磁層研究 | 1974年9月30日 | 1992年1月10日 |
46 | 流星觀測衛星 (MTS, METEC) | 1972年8月13日 | 微流星觀測 | 1974年11月4日 | 1979年11月2日 |
47 | IMP-I (IMP 7, 星際監視台-I) | 1972年9月23日 | 磁層研究 | 1978年10月31日 | 在軌 |
48 | SAS-B (小型天文衛星-B, SAS 2) | 1972年11月15日 | X射線觀測 | 1973年6月8日 | 1980年8月20日 |
49 | RAE-B (RAE 2, 射電天文探索者-B) | 1973年6月10日 | 射電天文觀測 | 197年4月26日7 | 在月球軌道 |
50 | IMP J (IMP 8, 星際監視台-J) | 1973年10月26日 | 磁層研究 | 運作中 | 在軌 |
51 | AE-C (大氣探索者-C) | 1973年12月16日 | 大氣研究 | ? | 1978年12月12日 |
52 | 衣阿華1號, 英瓊6號 (IE-D, 電離層探索者-D) | 1974年6月3日 | 磁層研究 | 1978年4月28日 | 1978年4月28日 |
53 | SAS-C (小型天文衛星-C, SAS 3) | 1975年5月7日 | X射線天文學觀測 | 1979年4月7日 | 1979年4月9日 |
54 | AE-D (大氣探索者-D) | 1975年10月6日 | 大氣研究 | 1976年1月29日 | 1976年3月12日 |
55 | AE-E (大氣探索者-E) | 1975年11月20日 | 大氣研究 | 1980年9月25日 | 1981年6月10日 |
56 | ISEE 1 & 2 (國際日地探索者-A & B) | 1977年10月22日 | 磁層研究 | 1987年9月26日 | 1987年9月26日 |
57 | IUE | 1978年1月26日 | 紫外線觀測 | 1996年9月30日 | 在軌 |
58 | HCMM (AEM-A, 探索者應用任務-A, 熱容測繪任務) | 1978年4月26日 | 地球熱源分部 | 1980年9月30日 | ? |
59 | ISEE 3 (國際日地探索者-C, ICE) | 1978年8月12日 | 磁層研究 | 1997年5月5日 | 在日心軌道 |
60 | SAGE (AEM-B, 探索者應用任務-B, 平流層氣膠和氣體實驗) | 1979年2月18日 | 收集平流層氣膠和臭氧層數據 | 1982年1月7日 | 1989年4月11日 |
61 | MAGSAT (AEM-C, 探索者應用任務-C, 磁場衛星) | 1979年10月30日 | 測繪地球表面磁場分布圖 | 1980年5月6日 | 1980年6月11日 |
62 | DE 1 (DE-A, 動力探索者-A) | 1981年8月3日 | 磁層研究 | 1991年2月28日 | 在軌 |
63 | DE 2 (DE-B, 動力探索者-B) | 1981年8月3日 | 磁層研究 | 1983年 | 1983年2月19日 |
64 | SME | 1981年10月6日 | 大氣層研究 | 1989年4月4日 | 1991年3月5日 |
65 | AMTPE/CCE (活躍磁粒子追蹤探索者/電荷成分探索者) | 1984年8月16日 | 磁層研究 | 1989年7月12日 | ? |
66 | COBE | 1989年11月18日 | 微波天文觀測 | 1993年12月23日 | 在軌 |
67 | EUVE | 1992年6月7日 | 紫外天文觀測 | 2002年1月30日 | 在軌 |
68 | SAMPEX | 1992年7月3日 | 磁層研究 | 運作中 | 在軌 |
69 | RXTE | 1995年12月30日 | X射線觀測 | 運作中 | 在軌 |
70 | FAST | 1996年8月21日 | 研究極光 | 運作中 | 在軌 |
71 | ACE | 1997年8月25日 | 太陽/星際/星際粒子研究 | 運作中 | L1軌道 |
72 | SNOE | 1998年2月26日 | 大氣研究 | 2003年12月13日 | 2003年12月13日 |
73 | TRACE | 1998年4月2日 | 太陽觀測 | 運作中 | 在軌 |
74 | SWAS | 1998年12月6日 | 亞毫米天文觀測 | 2004年7月暫停工作 2005年8月深度撞擊之後結束任務 |
在軌 |
75 | WIRE | 1999年3月5日 | 紅外線觀測, 由於冷卻劑洩露,主要任務失敗 | 運作中 | 在軌 |
76 | TERRIERS | 1999年5月18日 | 大氣研究, 入軌後不久便失控 | 1999年5月18日 | 在軌 |
77 | FUSE | 1999年6月23日 | 紫外線觀測 | 2007年10月18日 | 在軌 |
78 | IMAGE | 2000年3月25日 | 磁層研究 | 2005年12月18日 | 在軌 |
79 | HETE-2 | 2000年10月9日 | 紫外線,X射線,伽馬射線觀測 | 運作中 | 在軌 |
80 | WMAP | 2001年6月30日 | 微波觀測 | 運作中 | L2軌道 |
81 | RHESSI | 2002年2月5日 | 太陽耀斑的X射線伽馬攝像成像 | 運作中 | 在軌 |
82 | CHIPSat | 2003年1月13日 | 紫外光譜觀測 | 2008年4月11日 [3] | 在軌 |
83 | GALEX | 2003年4月28日 | 紫外線觀測 | 運作中 | 在軌 |
84 | 伽瑪暴快速反應探測器, | 2004年11月20日 | 伽馬射線觀測 | 運作中 | 在軌 |
85 | THEMIS | 2007年2月17日 | 磁層研究 | 運作中 | 在軌 |
86 | THEMIS | 2007年2月17日 | 磁層研究 | 運作中 | 在軌 |
87 | THEMIS | 2007年2月17日 | 磁層研究 | 運作中 | 在軌 |
88 | THEMIS | 2007年2月17日 | 磁層研究 | 運作中 | 在軌 |
89 | THEMIS | 2007年2月17日 | 磁層研究 | 運作中 | 在軌 |
90 | AIM | 2007年4月25日 | 夜光雲觀測 | 運作中 | 在軌 |
91 | IBEX | 2008年10月19日 | |||
92 | WISE | 2009年12月14日 | |||
93 | NuSTAR | 2012年6月13日 |
參考
[編輯]- ^ Explorer 12. NASA. [2009-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6).
- ^ Explorer 33 (NSSDC ID: 1966-058A). NASA / National Space Science Data Center. 2008-04-02 [2008-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0).
- ^ CHIPSat quietly shut down. [2009-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