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球
起源 | 民國時期,中國 |
---|---|
特徵 | |
是否身體接觸 | 否 |
隊員 | 1-2人 |
是否男女混合 | 可 |
分類 | 撞球、球類 |
器材 | 球檯、球子、球桿 |
比賽場地 | 任何空曠的場地 |
康樂球,又名康樂球、克郎球、克郎棋,是一項技巧性的撞擊球運動,使用球桿將球打入球檯四角的洞內,以達成特定目的,打法與規則類似於撞球,起源於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1],流行於中國,有「中國司諾克」、「平民司諾克」之稱。[2]
歷史
[編輯]康樂球的起源已無從考證,一說是彈戲(Carrom)傳到中國演變而來,是近代中國較為普及的娛樂運動之一。[3]1940年代,康樂球傳入中國開埠較早的一些地區,因其不登大雅之堂而未能傳開。19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撞球房被陸續關閉,作為取代撞球的一項運動,康樂球逐漸開始流行起來。[4] 還出現過一陣子「康樂球熱」,在街頭巷尾以及居民家中的庭院或街口處,皆可看見到玩康樂球的人群,[3]甚至在一些工廠、政府機關也都有配備,據報道,宋慶齡[5]、鄧華[6]等名人也經常參與這項運動。但此後康樂球一度被少數人發展成一種變相的賭博方式,形成了不良的社會口碑而發展日漸式微,[7]文化大革命時期更為冠以「封、資、修」而停滯發展了十餘年,改革開放後康樂球運動雖被恢復,但由於撞球運動在大陸的再度興起而被旁落,在中國大陸已不常見,參與者也以中老年人為主。[2]
康樂球在民國前後也傳入了殖民地時期的香港,逐漸發展成一項流行於坊間的運動,在不少宿營營地、社區中心以及一些學校的康樂室,均會有康樂球設施,一些團體還會定期舉辦康樂球比賽。由於康樂球依託手臂的臂力擊球,肩臂的肌肉受到牽引鍛鍊,長時間鍛鍊,對肩部和腰部的關節放鬆有一定作用。[8]
配備
[編輯]康樂球球檯為正方形,四角有四個圓形的球洞,下方為儲存盒,球檯下面用交叉的木架支撐。球檯四邊是一寸多高的框,球盤高度可以調節,以到胸口為宜。[9]球盤的球洞旁有四個白圈,為射球子的位置,圈與圈之間有四條線連成一四方形,中心另有一白圈。球桿為筆直的,有一米多長,一端如小指細,另一端有拇指粗。
在中國大陸,球子為有四種顏色或四種標記的中國象棋子球狀圓扁形球子各8枚,共32枚,大小厚如手指。在香港,子球則共有36隻,其中紅綠子球各16隻,另有4隻母球用作射棋之用。
遊戲規則
[編輯]康樂球通常供兩人同時進行,也可根據喜好由若干人組成兩隊對戰。而兩隊(或兩人)玩家會站在成平衡線的其中兩側。玩家手持球桿用母球去撞擊對家顏色的子球,誰率先將全部球子打入洞中便是贏家。[7]打法可將球子集中在球盤中,還可將球子緊貼在球盤邊上,互擊對方的球子。[9]
比賽規則
[編輯]比賽開始時,雙方分別將母球射向中心的白圈,較近中央者可選擇開球順序,也可採用拋硬幣的方法。比賽中,雙方輪流射球子,目標是將對家的球子全部射入洞中。射球子的位置為近自己一側的兩隻角上的圓洞外母球能觸著白圈的任何位置。若用母球將對家的球子射入洞,便可連續射球子,直至射失或贏的比賽。若不小心將自己的母球射入洞內,對家就可獲得射球機會,直至其中一方已將對家的球子全部射入洞中,比賽便結束。
兩人制比賽時,雙方各執一方,每方各6枚子。發球時將母球置於兩側圓形發球區內發球,雙方互相將母球擊打子球,先將對方全部子球擊入洞內者為獲勝方。四人制比賽,則由兩方各組成一組配合比賽,以先將另一組的子球全部擊入洞內或積分高的一方為獲勝方。[8]
參考文獻
[編輯]- ^ Jaunumi | Latvijas Novusa federācija. [2023-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2).
- ^ 2.0 2.1 康乐球介绍. 上海電視台體育頻道《健身時代欄目》. 2009年10月5日 中午12:20.
- ^ 3.0 3.1 露香園; 張雲龍 楊剛 方媚. 《康乐球百图精解》. 上海: 上海遠東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47603024 (中文).
- ^ 薛理勇. 上海人“打弹子”. 新民晚報-夜光杯. 2008-06-05.
- ^ 湯雄. 《宋庆龄与她的卫生长》. 北京: 群眾出版社. 2005. ISBN 9787501434800 (中文).
- ^ 羅印文. 《邓华将军传》.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5. ISBN 9787503512254 (中文).
- ^ 7.0 7.1 方德輝. 一度风行“康乐球”. 龍虎網-南京晨報. 2004-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6).
- ^ 8.0 8.1 康乐球规则介绍. 浙江省體育局-健身項目.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6).
- ^ 9.0 9.1 張偉強. 康乐球. 青年報-海派作家欄目. 2006-12-09.[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