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特·許士尼格
外觀
庫爾特·許士尼格 Kurt Schuschnigg | |
---|---|
奧地利總理 | |
任期 1934年7月29日—1938年3月11日 | |
總統 | 威廉·米克拉斯 |
副職 | 恩斯特·呂迪格·施塔海姆貝格 Eduard Baar-Baarenfels Ludwig Hülgerth Edmund Glaise-Horstenau |
前任 | 恩斯特·呂迪格·施塔海姆貝格(代理) |
繼任 | 阿圖爾·賽斯-英夸特 |
任期 1934年7月25日—1934年7月26日 | |
總統 | 威廉·米克拉斯 |
副職 | 恩斯特·呂迪格·施塔海姆貝格 |
前任 |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 |
繼任 | 恩斯特·呂迪格·施塔海姆貝格 |
奧地利外交部部長 | |
任期 1936年5月14日—1936年7月11日 | |
總理 | 本人 |
前任 | Egon Berger-Waldenegg |
繼任 | Guido Schmidt |
奧地利國防部長 | |
任期 1934年7月29日—1938年3月11日 | |
前任 | 恩斯特·呂迪格·施塔海姆貝格 |
繼任 | 阿圖爾·賽斯-英夸特 |
奧地利教育部部長 | |
任期 1933年5月24日—1936年5月14日 | |
前任 | Anton Rintelen |
繼任 | Hans Pernter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Kurt Alois Josef Johann Edler von Schuschnigg 1897年12月14日 奧匈帝國提洛伯國里瓦德爾加爾達 |
逝世 | 1977年11月18日 奧地利穆特斯 | (79歲)
政黨 | 祖國陣線(1933–1938) |
其他政黨 | 基督教社會黨 (1927–1933) |
配偶 | Herma Masera (1926年結婚—1935年結束) Vera Fugger von Babenhausen (1938年結婚—1959年結束) |
兒女 | 2 |
母校 | 弗萊堡大學 因斯布魯克大學 |
庫爾特·許士尼格(德語:Kurt Schuschnigg,1897年12月14日—1977年11月18日),原名庫爾特·馮·許士尼格(德語:Kurt von Schuschnigg)[註 1],是一名奧地利政治家,在1934年接替被刺殺的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成為奧地利聯邦國的總理。
生平
[編輯]早期生活
[編輯]他在里瓦德爾加爾達(在今義大利特倫托自治省,當時屬於奧匈帝國)出生,在一戰期間加入奧匈帝國軍隊。戰後,他在弗萊堡大學和因斯布魯克大學修讀法學,並在因斯布魯克做律師。
政治工作
[編輯]1927年,他加入基督教社會黨,並獲選為奧地利國民議會成員。他不信任半軍事國防組織保安團 (Heimwehr),在1930年創立東部邊區衝鋒隊(Ostmärkische Sturmscharen)。
1932年,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任命許士尼格為司法部長,後者在1933年成為教育部長。1934年,陶爾斐斯被刺殺。許士尼格繼任為新任聯邦總理。1936年10月,他解散了保安團。
德奧合併
[編輯]1938年2月12日,他與阿道夫·希特勒在貝希特斯加登會面。希特勒迫使他讓親納粹的阿圖爾·賽斯-英夸特加入內閣。[1]許士尼格返回奧地利後,不久宣佈將於3月13日舉行公民投票,嘗試維持大局。
希特勒聞訊後,先是要求許士尼格取消公投,[1]等到許士尼格同意後又要求他辭職,改由阿圖爾·賽斯-英夸特接任。總統威廉·米克拉斯初時不願任命賽斯-英夸特為總理,最終在德國的軍事威脅下屈服。許士尼格在3月11日辭職。賽斯-英夸特成為總理後,德國軍隊在3月12日早上就進駐奧地利。許士尼格被納粹黨囚禁,在1945年美軍進駐後才獲得釋放。[1]
戰後生活
[編輯]二戰過後,他移民到美國,在1948至1967年在聖路易大學任政治學教授。他於1977年在因斯布魯克去世。
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希特勒如何玩弄“全民公决”的戏法侵略他国【2】. 人民網. 2014-03-26 [2016-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前任: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 |
奧地利總理 1934年-1938年 |
繼任: 阿圖爾·賽斯-英夸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