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巴德梅

座標14°43′34″N 37°48′12″E / 14.72611°N 37.80333°E / 14.72611; 37.80333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巴德梅
ባድመ
巴米
巴德梅在厄利垂亞的位置
巴德梅
巴德梅
巴德梅在厄利垂亞的位置 [1]
坐標:14°43′34″N 37°48′12″E / 14.72611°N 37.80333°E / 14.72611; 37.80333
國家 厄利垂亞
厄利垂亞加什-巴爾卡區
海拔1,907 公尺(6,257 英尺)
人口(2005年)
 • 總計1,563人

巴德梅(又譯巴米[2]提格雷尼亞語:ባድመ)坐落於厄利垂亞衣索比亞的爭議地區,厄利垂亞將其劃入加什-巴爾卡區,衣索比亞則將其劃入提格雷州。1998年,該地的領土爭議引發了衣索比亞-厄利垂亞戰爭。2002年常設仲裁法院的厄利垂亞-衣索比亞邊界委員會裁決巴德梅歸屬厄利垂亞,但直至2018年5月5日衣索比亞政府才決定承認仲裁法院所裁定的邊界。目前該地區主權歸屬厄利垂亞所有。

歷史

[編輯]

1997年7、8月間,衣索以打擊阿法爾反對勢力為藉口,派兵進入兩國交界的巴達(Bada)和巴德梅(Badme)地區。

1998年5月6日,雙方在巴德梅地區發生衝突。1998年5月12日,厄出兵占領巴德梅,衣索比亞-厄利垂亞戰爭爆發。1998年11月,非統衣厄衝突調解委員會提出解決衝突的十一點框架協議,要求雙方立即撤軍並停止敵對行動,得到非統預防、處理和解決衝突機制首腦會議的批准和聯合國安理會支持。衣索接受框架協議,但厄不接受。

1999年2月,衣索以武力奪回巴德梅地區,厄接受非統框架協議。1999年7月14日,非統第35屆首腦會議通過解決衣厄衝突框架協議執行方案,要求雙方全面執行非統框架協議。隨後,非統與阿爾及利亞、美國、聯合國等四方專家制訂了履行該執行方案的技術細節,並於8月初提交埃、厄兩國。1999年8月8日,厄表示接受技術安排。衣索則認為技術安排與執行方案在雙方撤軍的時間和地點及恢復行政管轄等一些問題上有出入,要求非統作出澄清。非統於1999年8月底就上述問題做出了答覆;1999年9月4日,埃外交部發表聲明,表示願繼續與非統對話,制定出為埃方接受的「安排」。9月6日,厄外交部發表聲明,認為埃不接受技術安排等於拒絕非統一攬子和平協議,是向厄宣戰,厄將採取合法的自衛行動。此後,非統特使又多次往返於埃、厄之間進行穿梭斡旋,均未取得突破。

2000年2月,非統主席特使、美國總統特使再次分赴埃、厄兩國繼續調解,未獲成功。埃、厄兩國在東部邊界又發生戰鬥。2000年5月,埃對厄發動全面軍事進攻,並取得較大勝利。2000年6月,埃、厄簽署《停止敵對行動協議》。2000年7月,聯合國開始在衣厄邊境部署維和部隊,監督兩國停火協議的實施。2000年12月,兩國簽署《全面和平協議》,就雙方停火、遣返戰俘、成立邊界委員會和賠償委員會負責勘劃邊界和索賠等事宜達成一致,衣厄衝突遂步入和平解決進程。聯合國已在該地區建立了「臨時安全區」,並派駐聯合國衣厄行動特派團(UNMEE),負責監督停火併恢復當地秩序等工作。

2002年4月13日,設在海牙的厄埃劃界委員會就厄埃邊界劃分作出裁決,將當時由埃方控制的邊境小鎮巴德梅劃歸厄方。這一裁決遭到埃方的反對。由於在巴德梅的歸屬等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兩國的劃界工作未取得明顯進展。厄政府2005年10月開始對聯合國維和部隊的行動實施一系列限制措施。2008年7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決議,決定自31日起終止聯合國衣厄特派團的任務。

參考資料

[編輯]
  1. ^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 Eritrea. [2018-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6). 
  2. ^ 安理会呼吁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缓和关系. 2007-05-08 [2018-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