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地安門火神廟

座標39°56′08″N 116°23′22″E / 39.93546°N 116.38936°E / 39.93546; 116.3893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9°56′08″N 116°23′22″E / 39.93546°N 116.38936°E / 39.93546; 116.38936

火德真君廟(火神廟)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3-15
認定時間1984年

地安門火神廟,全稱敕建火德真君廟,又俗稱什剎海火神廟,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地安門外大街萬寧橋西北側,什剎海東岸,是一座道教正一派宮觀。火神廟主要供奉南方火德真君火神)。在北京眾多火神廟中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火神廟原是道教全真派祖庭白雲觀的下院,21世紀初修復重開後直屬中國道教協會管轄。[1]

歷史

[編輯]

地安門火神廟始建於唐朝貞觀六年(632年),元朝時,元順帝至正六年(1346年)重修。明朝萬曆年間,由於宮廷連年遭遇火災,故於明朝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下令擴建該火神廟,並賜琉璃碧瓦以壓火。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再度重修,「門及後閣俱加黃瓦」。[1]

清朝末年,太監和道教界來往密切。太監四子(許子才張子漁田子久魏子丹)之一的田子久,曾任地安門火神廟住持,並曾任北京道教協會會長,另一位太監信修明曾任副會長。[2]

常人春《清代火神廟的中元法會》記載,近代張天師兩次駐蹕地安門火神廟。一次是清朝光緒二十幾年(約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朝廷為了「息災弭亂,永延清祚」,請第62代天師張元旭進京,在地安門火神廟主持由地安門火神廟、正陽門外關帝廟、朝陽門東嶽廟共同祈建的中元法會。另一次是民國五年(1916年),張天師進京住地安門火神廟,在新華宮建醮設壇。[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廟被部隊占用,廟內住滿居民,宗教活動停止。198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該廟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後來,北京市又決定將廟內全部居民遷走,由中國道教協會籌資修復廟宇,作為道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2002年6月,火神廟騰退修繕工程啟動。此項目二期工程納入北京市「人文奧運」工程,從2002年起,文物部門撥出1000萬元專用修繕資金;中國道教協會出資2000萬元、西城區人民政府出資400餘萬元,專用於部隊招待所及將近50戶居民的騰退以及改善火神廟周邊環境。修繕工程將火神廟內地平面降低1米多,拆除了非文物建築800多平方米,中路各殿、東西配殿等建築獲得修繕,電線全部入地,60%的彩繪保留原貌,僅做除塵處理。該項工程於2008年3月6日竣工。[1]2010年12月12日,中國道教協會在地安門火神廟舉行修復竣工開放暨神像開光慶典。[3][4]

建築

[編輯]

地安門火神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

  • 山門:火神廟原來的山門東向,開在廟的東南角上,面對地安門外大街。山門為歇山頂,面闊一間,黃琉璃瓦綠剪邊。
  • 牌樓:山門內外原各有一座牌樓,均已毀,現內牌樓已重建,外牌樓尚未重建。內牌樓檐下東側(正面)題「壽國仙林」,西側(背面)題「丹天聖境」
  • 鐘樓、鼓樓(已毀):山門內原有鐘樓鼓樓,均已毀。
    • 東配殿(已毀):進山門,原來向西穿過熒惑寶殿的東配殿,即進入南北向的院落。
  • 靈官殿:南面的倒座房原為隆恩殿,今稱靈官殿,面闊三間,歇山頂。該殿現已改為山門式建築,向南開有一門,門上南向懸掛「敕建火德真君廟」金色匾額。殿內祀隆恩真君王靈官,面向南;兩壁有四元帥即馬華光趙公明溫瓊岳飛的浮雕像。靈官殿北側檐下懸掛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題寫的「靈官殿」匾額。
  • 熒惑寶殿:舊稱火祖殿, 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歇山頂,前出抱廈,內有蟠龍藻井。殿內主祀南方火德熒惑星君,兩側每側又各有三座神像。殿內原來懸有乾隆帝御筆題匾及對聯,匾曰「司南利用」,對聯曰「菽粟並資仁,功成既濟;槐榆分布令,序美惟修」。該殿頂還有一個漆金八角蟠龍藻井,十分精巧。
    • 三官大殿:熒惑寶殿的西配殿。內祀三官大帝
  • 真武殿、萬壽景命寶閣:舊稱斗姥閣,閣內原來懸有乾隆帝御匾「妙統辰樞」。如今下層為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上層為萬壽景命寶閣。
  • 後院:位於整座建築群的最北面。正樓原稱「萬壽景命寶閣」,俗稱玉皇閣,明朝稱為皇極殿。閣內原來懸有乾隆帝御匾「紫霄香案」。該閣兩側的連廊下,各設有一掖門,直通廟後的一座水亭,從該亭可觀賞什剎海煙波。後來這座「萬壽景命寶閣」及廟後的水亭皆被毀。如今的後院建築是21世紀初火神廟重修時新建的,也設有一座正樓,但「萬壽景命寶閣」一名已用來命名修復後的原斗姥閣上層,後院現不對外開放。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