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咸陽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咸陽縣中國名,縣城咸陽城

秦國置縣,秦朝時屬內史西漢漢太祖元年(前206年),改咸陽縣為新城縣,又改為渭城縣[1]。《長安志[2]》記:隋朝開皇九年(589年),以涇陽縣改咸陽縣。十一年(591年),縣治徒秦咸陽城西三里,屬雍州,即秦朝時的杜郵。大業二年(606年),省入涇陽縣。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再以涇陽縣、始平縣地析置。有望賢宮便橋興寧陵順陵,在咸陽原[3]。屬京兆郡寄治鮑橋。二年(619年),徒白起堡。六年(623年),又徒便橋西北,即縣治所在。武周天授二年(691年),武則天以其母楊氏的順陵在縣界,升為赤縣神龍元年(705年),復為畿縣,後為次畿[2]

北宋金朝時,屬京兆府元朝時,屬奉元路明朝洪武初,咸陽縣城在渭河北,洪武二年(1369年),徒治於渭南[4],即明咸陽城,今咸陽市城區。屬西安府清朝時,仍屬西安府,評價:沖,繁,難[5]

注釋

[編輯]
  1. ^ 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右扶風,故秦內史......縣二十一:渭城,故咸陽,高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罷,屬長安。武帝元鼎三年更名渭城。有蘭池宮。莽曰京城。槐里......
  2. ^ 2.0 2.1 長安志·卷十三·縣三》咸陽縣......隋開皇初郡廢。九年改涇陽為咸陽。十一年,徒故咸陽城西三里,屬雍州,即秦之杜郵也。大業二年,省入涇陽。唐武德元年,復析涇陽、始平置咸陽縣,屬京兆郡,寄治鮑橋。二年,徒白起堡。六年又徒便橋西北,即今縣也。天授二年,武后以其母順陵在縣界,升為赤縣。神龍元年,復為畿,今為次畿。
  3. ^ 新唐書·志第二十七·地理一》京兆府京兆郡,本雍州......咸陽,畿。武德元年析涇陽、始平置。有望賢宮;有便橋;有興寧陵,又有順陵,在咸陽原。興平......
  4. ^ 明史·志第十八·地理三》西安府......咸陽府西北。舊治在渭河北,洪武二年徙於渭南。東北有涇水,東入渭。東南有灃水,北入渭。
  5. ^ 清史稿·卷六十三·志三十八》西安府......咸陽沖,繁,難。府西北五十五里。北:畢原。東:鮮原。東南:高陽。西南:短陰。南:渭水自興平入,納泥渠水,東北會二灃水為雞心灘,東入長安。東北:涇水,東入涇陽。鎮四:高橋、窯店、北賀、馬莊。驛一:渭水。興平......
前任者:
洛陽
中國首都
前221年-前207年
繼任者:
長安西安